重视“逆城镇化”现象 推动农民工有序回流
近半数进城务工人员倾向于回到农村和小城镇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进城务工人员已达到2.89亿人,这背后还牵涉到留守农村的老人和儿童,这个庞大人口群体作出的行为决策,无疑会对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有观点认为: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化,就是要把进城务工人员留在城市,继续受雇务工。实际上,进城务工人员市民化有多种路径,农业转移人口既可以选择留在城市,也可以选择回到农村或周边小城镇。近期,南京财经大学开展的进城务工人员调研(以下简称调研)表明:在工作地点选择上,倾向于留在城市的进城务工人员占到总数的50.5%,而选择回农村和离家乡较近小城镇的人员也分别占到总数的28.5%和21.0%,呈现出明显的“逆城镇化”趋势。
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进城务工人员回流意义重大。第一,有利于加强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对接。进城务工人员向农村和小城镇回流,将提升农村和小城镇的消费市场容量,有效推动企业去库存、去产能。同时,进城务工人员的回流,也将带动资金、技术、管理方式等生产要素向农村和小城镇转移,推动企业加快创新步伐,提升供给质量水平。第二,农业转移人口向农村和小城镇回流,将深刻影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和方向,特别是有利于加快我国服务业的发展。调研表明:在未来从事行业的选择上,进城务工人员倾向于进入服务业的比重高达45.0%,进城务工人员回乡从事服务业,特别是进入物流、电子商务、农村旅游等附加值较高的服务业,将成为我国服务业发展的新路径、新形式。第三,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推进和实施。调研表明:有37.6%的进城务工人员倾向于选择自主创业,进城务工人员通过在城市工作积累资金和技术,回到农村和小城镇后,可以更好地开展创业活动。相对于城市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的方向更为广阔,不仅可以扎根传统的农业和制造业,也可以在新兴的服务业、现代农业大展拳脚。
“人口红利”和“教育红利”协同发挥作用
80后、90后进城务工人员也有回流要求,调研表明:在16-25岁年龄段的进城务工人员中,选择未来回到农村和小城镇就业生活的比重达到38.7%。新一代农民工向农村和小城镇回流,将有利于发挥“人口红利”和“教育红利”的协同作用。一方面,新一代农民工都是青壮年劳动力,他们的回流将弥补农村和小城镇的劳动力缺口,提高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而发挥“人口红利”。另一方面,新一代进城务工人员拥有更高的受教育水平,通过在城市务工又获得了一定的劳动技能,回乡后可以从事对劳动者综合素质要求更高的工作。正如调研结果所显示的,55.2%的新一代进城务工人员倾向于进入服务业工作,44.2%的新一代进城务工人员会选择自主创业的工作方式,两个指标都显着高于老一辈进城务工人员。在“人口红利”逐步消减的背景下,新一代农民工回到农村,这就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教育红利”,这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增强农村经济活力是大有裨益的。
完善体制机制引导进城务工人员有序回流
拥有农村户口可以享受宅基地补贴、征地补偿、集体收益分配权等多重政策优惠,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盲目的进城务工人员回流现象,因此,应完善体制机制,引导进城务工人员合理、有序、稳定回流。第一,提升农村和小城镇的基础教育水平,改善基础教育条件。调研表明:将子女接到身边的进城务工人员更倾向于留在城市,原因在于进城务工人员十分重视子女教育,但目前城乡基础教育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加强农村和小城镇基础教育,有助于吸引进城务工人员向农村和小城镇回流。第二,积极稳妥地推动农地流转体制改革,切实保护农民的土地使用权收益。调研表明:当进城务工人员不再务农或家庭土地已经流转时,会更多地选择留在城市。因此,应积极稳妥地推动农地流转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家庭农场、合作社等多种农业生产组织,避免一刀切、简单化地推行土地私有化,发挥土地对农民的托底保障作用。第三,积极发展农村社会文化事业,营造良好友善的人文环境。调研表明:有89.3%的进城务工人员认为城乡社会文化生活差距很大,这种差距是阻碍进城务工人员回流的重要因素。因此,应积极发展农村社会文化事业,加快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休闲娱乐产业发展,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享受城市生活的同等机会,吸引他们向农村和小城镇有序流动,安居乐业。
【周绍东,察网专栏作家 南京财经大学、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赞同、支持、鼓励!」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cwzg.cn/theory/201702/34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