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荣祖:中国不会掉入“修昔底德陷阱”
当中国遇上美国霸权
【原编者按:经略微信公号将从今日起陆续推送台湾历史学家汪荣祖先生的文章。汪荣祖,安徽旌德人,1940年生于上海,长于台湾,1961年获台湾大学历史学学士学位,1971年获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曾任美国弗吉尼亚州立大学教授,澳洲国立大学访问研究员,复旦大学以及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台湾师范大学等校客座教授、台湾嘉义中正大学讲座教授、台湾国立中央大学讲座教授。汪荣祖教授主要致力于清末民初纷乱之世的重要知识分子、圆明园、早期台湾史等研究。着作丰厚,出版《康章合论》、《史家陈寅恪传》、《史传通说》、《史学九章》、《走向世界的挫折:郭嵩焘与道咸同光时代》、《章太炎研究》、《从传统中求变:晚清思想史研究》、《学林漫步》、《诗情史意》等中英文专书十余种。
本文为台湾历史学家汪荣祖先生《疲于奔命的美国霸权》一文的附录,收入汪荣祖先生的书评选集《阅读的回响》(文汇出版社2017年版)。】
The Tragedy of American Diplomacy, by William Appleman Williams,
(New York & London: W. W. Norton, 1959, 1962, 1972)
近年由于中国之崛起,美国人感到其霸权受到挑战,哈佛大学甘耐迪学院的艾理森(Professor Graham Allison)教授就有鉴于中国将要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势必会挑战美国的“太平洋世纪”( “Pax Pacifica”),而中国之崛起既全面又快速,在一个世代的时间总产值从小于西班牙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因任何快速兴起的强权必然会动摇现状,故作文警告不要掉入“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 Trap),引起广泛的讨论。连中国领导人习近平于2015年秋天到华府作国事访问时还提到此一名词,他认为中美之间可以避免这一陷阱。
修昔底德是古希腊史家,《奔罗尼西亚之战》(The Peloponnesian War)一书的作者,该书指出那场长达二十七年的希腊城邦战争(431 BC to 404 BC)之所以不可避免,即由于雅典(Athens)之崛起,挑战当时的霸权史巴达(Sparta)所致。今日所谓“修昔底德陷阱”,就是指新兴强国或引发“当道霸权”(ruling power)的疑虑与恐惧而导致两国最终不可避免之冲突,或因新兴霸权不满既定现状而发难。不论何种情况,在激情、妄自尊大、莫名恐惧、过度荣誉感、以及自以为是的意识形态煽动下,往往是两国交战的爆发点。新旧强权之战确实是无可忽视的历史教训,古代既有雅典与史巴达之争,之后从1500 以来十五件类似案例中有十一件导致战争,再想想德国统一后超越英国成为欧洲的最大经济体,于是在1914 以及1939德国挑战,英国反制,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其实新兴的日本与美国爆发太平洋战争亦复如此,当下中国之崛起又将如何?
艾理森之意希望中美两国能知前车之鉴,互作调整以免冲突。历史可以影响到一个国家解释其当下情势与战略目标,中美之间历史经验迥异,价值观与战略矛盾也大,冲突状态虽然形似,但情势与前史大异,无论时空与政经都不可同日而语。今日中美之间的经济密切相关,有异于希腊城邦各自的贸易系统。雅典与史巴达为两个比较孤立的城邦,不像中美之间千丝万缕的大国关系。两国虽异而相互竞争,但有太多在经济、社会、文化上的合作与互动,更何况还牵涉到许多其他国家。更重要的是两国都拥有威吓性的核子武器,谁也不敢挑起核战的风险。冷战期间美苏紧张关系,连古巴危机都没有导致战争,即归功于恐怖平衡。当前中国在东海与南海伸张海权,确保主权,虽触动美国海洋霸权的敏感神经,但斗而不破之势,显而易见。此外中美两国都有诸多急待处理的内部问题,诸如经济改革、人口老化、社会福利、贫富不均、提升教育、环境保护、气候暖化、国土安全等极待处理。换言之,国内的挑战比来自境外的挑战更为严峻,双方都希望维持国际上的稳定,势必要努力寻求和平解决争端,美军的强势,作态而已。
与中国崛起是相对的美国衰退,美国人自己已经在讨论美国霸权能否长久?多年来的紧缩能否重振?黑人总统欧巴马(Barack Obama)于2012年的“国防战略指针”(Defense Strategic Guidance)就曾被批评为缺乏威力,软弱不振。若美国国内的政治与经济问题不能成功地解决,干预国际事务不够公平正义,军费开支不能节制,美国的国力非仅不能重振,整个结构性迈向衰落,势不可免。至于中国是否有意取代美国的霸权?霸权转移是否必然会引发冲突?霸权之间冲突的例子大多见之于崇尚军国主义与强权政治的近代欧洲。中国作为新兴强权长久以来自称不称霸,立场甚是一贯,美国人或不信以为真。如果中国真讲王道而不讲霸道,真正是和平崛起,美国也能调整其态度与行为,和平相处的大国关系未尝不能建立并持久,更何况今后的世界已不可能任由一国独霸,无需争霸,也就不会坠入修昔底德陷阱。作错误的类推是误读历史,有负于慎行之睿见。明代史家于慎行慧眼认为历史经验非不可学,唯须得法,若谓“天下之事,有异情而同形者,当曹操伐吴之时,则降者亡而战者胜;及魏鼎既成之后,则战者败而守者全。何也?前之形未成而后之势已定也”。如只知其势而不知情,正好学错了历史经验,反之亦然。同理,“天下之事有同事而异功者”。春秋时代晋文公围曹,威胁发曹人冢墓,使曹人惧而入曹;然而燕攻齐,燕军真尽掘城外冢墓,激怒齐人而败燕军,用计同而成败异。相同的一件历史事件,由于情势的不同,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如果学习历史先例而不知情势有异,很可能适得其反,反而学错了历史经验,甚至造成难以挽回的灾难。
「赞同、支持、鼓励!」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