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转形问题正解 ——百年论争的终结

本文求出了各部门产品各自唯一的出售价格,各部门按此价格出售产品,会等量预付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并且各部门利润之和等于各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之和,证明了马克思价值转形理论本质内容的正确性,从而解决了争论百年的价值转形问题。现时代的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该哑口了。

【本文为作者向察网的独家投稿,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请注明来自察网(www.cwzg.cn),微信公众号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价值转形问题正解 ——百年论争的终结

(作者声明:任何人引用本文内容,本文作者不要求注明出处。但任何人不得将本文观点据为己有,要求别人引用时注明出自于他。)

一、预备知识

常识一:每种产品,其生产需要哪些直接投入要素,是可观察出来的;每种产品,生产1单位需消耗的各直接投入要素的量是可测定出来的。

常识二:每种产品的生产,所需的直接投入要素无非三类:一是劳动力;二是其他产品及本种产品(如种小麦用的种子就是小麦);三是自然存在的、未经劳动加工过的物质(如土地、空气、空间)。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第三类中虽然有些(如土地)也需花钱购买,但根据这里要解决的问题的性质,这里的研究将忽略不计这类投入要素(是属于从利润中分割出地租的研究的考察对象)。

根据上述常识,可以建立投入产模型。

价值转形问题正解 ——百年论争的终结

则投入产出关系表(简称投入产出表)如下:

价值转形问题正解 ——百年论争的终结

注:①本表没有考虑进出口因素。这并不影响研究的结论。②中间消耗(生产使用)包括固定资产及除劳动力外的流动资产消耗。

价值转形问题正解 ——百年论争的终结

价值转形问题正解 ——百年论争的终结

价值转形问题正解 ——百年论争的终结

推论一:各部门产品的价值量是可以测定的。

产品的价值就是产品中凝结的劳动,产品的价值量可以用生产该产品所消耗的劳动量来衡量。因此,测定产品的价值量,也就是要测定产品消耗的劳动量。而劳动量可用劳动时间来度量。譬如,一个人劳动1小时产生的劳动量,为1小时;而5小时的劳动量,可以是1个人劳动5小时产生的劳动量,或5个人、每个人劳动1小时产生的劳动量之和,等等。当然,也可以选择“镑”,并定义1镑=(譬如)5小时的劳动量。

价值转形问题正解 ——百年论争的终结

推论二:社会全部最终产品的价值之和,等于各部门消耗的全部劳动量凝结。

价值转形问题正解 ——百年论争的终结

推论三劳动力的价值量是可以确定的。

常识:一个人一生的全部消费资料种类及量(从其父母准备怀胎,到其去世料理完后事,期间的全部消费。包括诞生生命、维持生命,以及为培养为一定复杂程度的劳动力所额外需要的消费)是可观测的;其生命长度及其中的劳动时间是可观测的。

价值转形问题正解 ——百年论争的终结

推论剩余价值率是可以确定的。

价值转形问题正解 ——百年论争的终结

二、价值转形问题的解决

“转形”是《资本论》第三卷出版后,资产阶级经济学者的用语,指马克思概念的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等“形式转化”。而“转形问题”有多种叙述,但共同的本质内容则是:如何解释平均利润规律(不同部门等量预付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与价值规律(价值由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动量决定,即等量劳动创造等量价值)之间的矛盾?——因为不同的部门,资本的有机构成、预付资本的周转时间不同,从而等量的资本在相同的期间内推动的劳动量可能不同,从而创造的剩余价值量可能不同,而剩余价值是利润的唯一来源,因而各部门的个别利润率就可能不同。这是与等量预付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平均利润规律相矛盾的。而现实中,各部门的利润率总是向着趋于相等的方向运动的。因此,这个矛盾如不能得到合理解释,将推翻价值规律。

转形问题可以转换成与其等同的这样的问题:各部门产品各以多少价格出售,才能使各部门以预付资本量为依据,按同一百分比分配剩余价值?——此即:要找到各部门产品各自的一个出售价格,以此价格出售产品,各部门的预付资本可以获得相等的利润率;同时,各部门获得的利润之和要等于各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即不但不违反价值规律,而且要以价值规律为基础。

下面就依此思路,来解决“转形问题”。

价值转形问题正解 ——百年论争的终结

价值转形问题正解 ——百年论争的终结

价值转形问题正解 ——百年论争的终结

也可以根据“推论二”推导出(11)式。

价值转形问题正解 ——百年论争的终结

价值转形问题正解 ——百年论争的终结

小结一下:我们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找到了各部门产品的出售价格,各部门按此价格出售产品,将使各部门获得相同的利润率,同时,各部门获得的利润之和等于各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这样,就合理解释了平均利润规律与价值规律之间的“矛盾”,从而解决了价值转形问题。我们的假设条件仅仅包括:部门间产品的直接消耗系数、各部门产品的劳动直接消耗系数、单位劳动力的生活资料直接消耗系数、工作日长度、预付资本年周转次数。这些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生产技术”的基本参数,是可观测的。因此,这些假设是合理的。同时,这些假设也是资本家为决定资本是否转移部门而进行预测时,所必要(尽管现实中,资本家并非象本文中的逻辑来预测,而是限于条件仅根据部分事实作经验预测,但理性的预测逻辑应如此)。因此,这些假设是必要而非苛刻的。

三、关于“正解”与“终结”

之前已有的关于价值转形的各种“解法”,或者是错误的,或者没有完全解决问题。本文正确地解决了全部问题,故称之为“正解”。称为“正解”,还有一个含义,就是本文不准备去评价已有的其他解法,对照本文,就可以知道其错误或不足在何处。但有些还是要指出的。比如,认为成本价格的计算式中,各被消耗的中间产品不应按当期的生产价格计价,而是采用前期价格计价,并由此多期或多次甚至无限期转形下去,并认为这是符合转型的历史逻辑的。但这明显是违背现实常识的,马克思关于转形的历史逻辑也不是这个意思。就说说不符合现实常识的问题。我们知道,资本家是根据预期来决定是否将资本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的。他的预期,肯定是根据所预期期间的各种条件来作出的。而他面对的预期期间的原材料、固定资产、劳动力的价格,肯定是竞争平衡条件下这些要素的出售价格。另外,转形问题的本质,正如恩格斯所说,是要说明“相等的平均利润率怎样能够并且必须不仅不违反价值规律,而且反而要以价值规律为基础来形成”。判定马克思的转形理论的正确与否,只能以此为准;而社会全部商品的生产价格总和是否等于社会全部商品的价值总和,根本就不是转形问题的本质,不能作为判定马克思转形理论的根据。

既然有了“正解”,当然“论争”也就终结了,现时代的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该哑口了。但是,有一点要说明,本文并未对二次方程组有实数解及一组合理解的条件进一步探讨。但这不影响本文解决转型问题的方向的正确性。

「赞同、支持、鼓励!」

察网 CWZG.CN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标签: 价值转形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cwzg.cn/theory/201803/41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