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改革与革命

社会主义改革,除了是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和方面进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外,同时也应该继承、发扬原有体制中适应并能够继续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规定、做法等。经济体制再怎样改变,甚至是发生根本性改变,都不应动摇和改变经济制度,绝不能出现习近平总书记所警告的“把国有企业搞小了、搞垮了、搞没了”而不能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情况。

【本文为作者向察网的独家投稿,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请注明来自察网(www.cwzg.cn),微信公众号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改革与革命

1978年以来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对增强中国社会主义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起到了显着作用,进一步显示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强大生命力。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需要总结改革开放的经验,进一步明确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这就需要从理论上搞清楚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改革与革命等基本问题。

一、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的含义及其关系

经济制度就是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斯大林等对生产关系的内容都做过明确的界定,如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指出:

【“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人们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这里包括:(一)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二)由此产生的各种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或如马克思所说的,‘互相交换其活动’;(三)完全以它们为转移的产品分配形式。”】

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是一个社会经济性质的决定性因素,因而判断一个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首先是判断该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

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体体现,是把生产关系表现出来的具体形式。经济制度决定着经济体制,经济体制反映着经济制度,经济制度一定是通过具体的经济体制来表现自身性质的。经济体制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国民经济管理体制以及经济运行机制。

不同国家可以有相同的经济制度,但各自的经济体制会有差别。比如美国、德国、日本、法国都是资本主义的私有的经济制度,但这四个国家的经济体制则有区别,美国是分散型的市场经济体制,德国是社会的市场经济体制,日本是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法国是有计划调节的市场经济体制。尽管这四种经济体制是不同的,但都表现和反映着相同的经济制度即资本主义私有制。

资本主义国家是这样,社会主义国家也是这样,社会主义国家也存在着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联系与区别。上世纪九十年代前,苏联、中国、朝鲜、越南、古巴、南斯拉夫联邦、匈牙利等国都是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国家,但这些国家各自有着自己相对独特的经济体制。如苏联在农村实行的是集体农庄的公有制形式,中国是队为基础、三级所有、独立核算的农村集体经济。南斯拉夫联邦的国营经济企业实行的是工人自治的经济体制,匈牙利国营经济企业实行工厂自主经营的经济体制。这些不同国家的经济体制不同,但都反映着相同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制度。

又如,同一个国家的经济制度可以不变,但其经济体制可以变化。中国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以前是计划经济体制,现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也好,市场经济体制也好,反映的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制度。

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不能脱离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也就是经济制度的内容,就是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社会的生产资料,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也是生产资料所有者之间具有平等、互助、和谐的关系,产品分配方式是按劳分配,这些都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我国实行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就要遵从宪法这一根本大法,巩固生产资料公有制、完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搞好按劳分配。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中,一定要体现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

国民经济管理体制要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服务,要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巩固,这是经济体制改革中一定要把握好的重要内容。比如,财政体制、金融体制及其改革,要注重对公有经济经济的支持与帮扶,要有利于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与壮大;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就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也要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根本在于巩固和发展好公有制经济。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一九八四年十月二十日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

【“我们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邓小平同志指出,改革“总的目的是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搞改革当然要改变很多东西,但“最大的不变是社会主义制度不变”。

习近平同志在2015年11月23日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

【“改革是为了巩固和发展公有经济制度,不是要把社会主义公有制改变成资本主义私有制”。】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指出:

【“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习近平同志在2013年11月指出:

【“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这些纲领性文献和重要讲话都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改革是要进一步完善和巩固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而不是改变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根本性的经济制度,不是偏离社会主义道路,更不是削弱甚至消灭社会主义公有的经济制度。任何试图动摇和改变公有制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包括提出私有制中性论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改革的基本任务。经济体制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就会造成生产力的破坏。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特别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公有制来进行,这是改革的一个重大原则。

、不能把经济体制改革搞成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革命

社会主义改革,除了是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和方面进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外,同时也应该继承、发扬原有体制中适应并能够继续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规定、做法等。

革命,有两层含义。革命的第一层含义是经济制度或生产关系的根本性改变,比如改变私有制的资本主义制度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制度,这就是革命。在马列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立人民共和国并在完成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之后建立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就是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革命。这种革命是根本性的,因为这种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经济制度。革命的第二层含义是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化,这是不改变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发生重大的改变。比如,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前提下,对经济体制所做的改变,即将计划经济体制改变成市场经济体制。这种革命是技术性的。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时指出:我们“现在处在转变时期:由阶级斗争到向自然界斗争,由革命到建设,由过去的革命到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他把“产业革命或者说经济革命”,称作“第二个革命”。显然,这样的革命讲的是根本性的改变,因为建立齐全的产业体系、提高技术水平、建立无产阶级先进文化,与过去没有像样的产业、技术水平低下、腐朽与落后的封建文化和资产阶级文化相比,这就是根本性的改变,而不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邓小平和习近平同志都提到过“经济体制改革是一场革命”的论断。邓小平同志1984年10月在谈到改革的性质时指出:

【“我们把改革当作一种革命”。】

邓小平强调: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

1985年3月他还指出: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邓小平说:

【“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深改组第二十五次会议重要讲话中说:

【“改革是一场革命,改的是体制机制。”】

显然,邓小平同志和习近平同志指出的“改革是革命”,都是在第二层意义上使用“革命”这个词的,绝不是在第一层意义上使用“革命”这个词的,即不是通过“改革”来改变公有制这个根本的经济制度。

经济体制再怎样改变,甚至是发生根本性改变,都不应动摇和改变经济制度,绝不能出现习近平总书记所警告的“把国有企业搞小了、搞垮了、搞没了”而不能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情况。

在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体现出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进行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也应该体现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当经济体制改变成市场经济体制了,市场经济体制仍然应该体现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这就是说,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无论是什么样的经济体制,都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这一根本特征。改革,是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下的改革。因此,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则应该是社会主义原则,改革的过程要服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改革的结果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戈尔巴乔夫主导的改革其实是以“经济体制改革”的名义,实行了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性“革命”。到后来,本该完善、巩固、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体制改革”变成了国内外资产阶级共同参与和推动的、改变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资产阶级革命”。这就不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改革了,而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革命”。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失败了,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革命成功了。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啊!对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来讲,苏联“改革”的深刻教训是应当记取的,也是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应当避免的悲惨后果。

所以,经济体制改革中不能光说“改革”这两个字,“改革”前一定要加上“社会主义”,加上“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加上社会主义,就是要明确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加上经济体制,就是要明确和强调改革的对象、内容是经济体制而不是经济制度。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

【“我们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前提下发展市场经济,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社会主义’这个定语。”】

要是光说“改革”,而不说社会主义改革,不说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就容易迷失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也会被别有用心的想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人利用。容易通过“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式来实现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性革命,从而彻底改变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的性质,把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搞成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革命,将社会主义引导到资本主义的道路上。这当然是对社会主义国家、对人民而言的大灾难。

四、要继续以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根本制度为基础,进行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改革

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伟大的运动,它冲击和改变着从所有制到上层建筑的社会各个方面。与过去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比,消灭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所有制根本性的变革即革命。同时,所有制基础的改变,涤荡着私有观念,也要求建立与公有制相适应的意识形态、经济管理体制、法律等。这个过程是长时期的,不会一蹴而就,而且还会有反复,甚至有资产阶级反扑、葬送无产阶级革命成果的危险。

苏联与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剧变就说明了保护、巩固无产阶级革命成果是一项严峻的任务,特别是不能放松对公有制这一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维护和巩固。这就需要用社会主义政治原则来指引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要是改革中出现了偏差,比如出现了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有所下降、非公经济比重太多、公有制对社会主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下降、劳动者之间的和谐关系有所动摇、按劳分配贯彻不好等,也需要通过改革来壮大公有制、坚持好劳动者与公有的生产资料所有者相结合的制度、完善按劳分配。

当然,也要扭转崇私向私等不良观念。也就是说,要继续通过改革,遵照习近平总书记说的“用改革开放的眼光看待改革开放”,把不符合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做法、规定、环节等方面再改过来,改好。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改革也是不断革命的过程,是推动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过程,也包括对改革自身纠偏的过程。

只有在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础上,才能搞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并以此得以继续巩固、壮大公有制的根本经济制度。

【张昌廷,河北经贸大学副教授。】

「赞同、支持、鼓励!」

察网 CWZG.CN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cwzg.cn/theory/201812/46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