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大计:打牢夯实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制度根基——学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的体会
【本文为作者文林墨客向察网的独家投稿】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那一天起,就与社会主义制度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建立了中国人民共和国;紧接着,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30年的曲折探索,建立和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建设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中国共产党又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启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征程。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出发,运用一次中央全会专门研究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和国家治理体系问题,意在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打牢夯实制度根基。这是百年政党的千年大计。对此,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成立将近百年,成为百年政党已经不成问题;中国共产党执政已经整整70年,也要成为百年执政党,还要执政更长时间,成为超百年执政党,创造共产党发展史上的新奇迹。中国共产党有智慧、有自信、有能力把良好愿望转化为活生生的现实。从中国共产党的过去,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的现在;从中国共产党的过去和现在,完全可以窥见到中国共产党的未来。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自信和底气所在。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这个主题展开论述,系统阐述了坚持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怎样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怎样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科学回答了“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重要《决定》,具有相当深刻的科学内涵,蕴含着许多有价值的新主张、新理念、新战略,需要我们去深入探讨和深度发掘。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探索的光辉结晶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
这项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
从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就在不断探索什么样的社会制度更适合我国。这种探索经历了三个重要发展阶段:
第一个发展阶段,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向往和追求。近代以来,我国经历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对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曾产生强烈的向往和追求。但是,这种向往和追求,总是以失败而告终。后来人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们不懂得资本主义制度不适合中国的国情。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讲述了那是的情形:
【“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
第二个发展阶段,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向往和追求。正是由于俄国人通过十月革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新的希望,开始转向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向往和追求。同样是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毛泽东讲到了那时的情形: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毛泽东认为,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始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全国革命的胜利,使我们有条件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使我们有条件建立起实行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在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时,毛泽东就敏锐地意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他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提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我们现在的社会制度比较旧时代的社会制度要优胜得多。如果不优胜,旧制度就不会被推翻,新制度就不可能建立。所谓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比较旧时代生产关系更能够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性质,就是指能够容许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因而生产不断扩大,因而使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得到逐步满足的这样一种情况。”】
从字里行间,我们真切地体会到,毛泽东窥见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那种敏锐洞察力,讴歌新生社会主义制度促进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的那种满腔热忱,赞扬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满足人民不断增长需要的无比喜悦。
在社会主义制度的运行中,也曾出现过一些挫折,但这并没有伤及社会主义制度的根基,更没有动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这种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好社会制度的坚持和完善。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说到了这种情况:
【“我们的党和人民浴血奋斗多年,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尽管这个制度还不完善,又遭受了破坏,但是无论如何,社会主义制度总比弱肉强食、损人利己的资本主义制度好得多。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概括了这种情况: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赢得了中国革命胜利,并深刻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改革创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取得历史性成就。”】
第三个发展阶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向往和追求。十年文革结束以后,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究竟应该怎么走?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究竟应该怎样完善?处于历史转折关头的邓小平,为我们选择了正确的前进方向。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把他的科学主张和准确判断和盘托出: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苏联和东欧国家先后改旗易帜,发生了西方主导的和平演变,重新回到资本主义制度的范畴。对此,西方极力鼓噪“社会主义失败论”,宣示21世纪将是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面对如此严峻局面,邓小平以老一辈革命家、政治家的勇气和担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四项基本原则”为理论武器奋起反击,彻底挫败了西方和平演变社会主义中国的图谋,有力地扞卫了社会主义制度。
邓小平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器分析国内外的情况后认为,苏联和东欧国家发生剧变,并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有问题,而是因为他们没有把握好这种先进的社会制度,没有将其与本国实际相结合,没有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制度。因而我们必须按照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制度。不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思想理论形态转变为社会制度形态,并没有在邓小平时代实现。所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才寄希望于党的后来人去努力实现。他说:
【“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
进入21世纪第二个10年,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接力棒传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手上。党的十八大结束不久,习近平刚刚就任总书记,在阐述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文章中,就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问题。他明确指出:
【“应该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特色鲜明、富有效率的,但还不是尽善尽美、成熟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
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要求全党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既要坚持和完善现有制度,又要从实际出发,及时制定一些新的制度。从而构建出一整套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
那么,怎样才能形成一整套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呢?这就是,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制度问题的深刻理解和清晰思路去操作。他曾经意味深长地说过:
【“只有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
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七年时间里,全党遵循这个道理,不断汲取中华民族历朝历代巩固完善社会制度的宝贵经验,不断吸收世界各国发展改革社会制度的有益做法,不断总结国内外社会制度演变中的经验教训,不断改革我国制度体系中存在的旧弊端,创造出一系列适合中国实际的新制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全面总结了新中国7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7年,在制度建设方面的实践经验,将其概括为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一国两制”制度体系、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党和国家监督体系这十三项制度体系。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制度体系更加完善的进程中,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成为一个融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为一体的完整科学体系,为我们党和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提供根本依据。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坚固基石
中国共产党靠什么成为百年执政党,甚至超百年执政党呢?靠中国共产党内部始终处于团结统一状态、保持旺盛活力和强大生命力;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保证作用,充分焕发这种制度体系中蕴含着的巨大优越性,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靠改革开放创造出辉煌业绩,释放出制度中蕴含的巨大红利,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确保人民持续幸福。
第一、中国共产党内部不能出问题。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担心我们党内出问题。他认为,如果发生党内严重分裂的状况,就很容易被西方反华势力所利用,使帝国主义搞和平演变的阴谋得逞。由此,他严肃地告诫全党:
【“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
他认为,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的后果很严重:
【“垮起来可是一夜之间啊。垮起来容易,建设就很难。”】
要使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就必须注意培养接班人,必须组建团结奋进的中央领导集体,必须选拔出具有杰出思想家、政治家、战略家特质的领导核心。正如邓小平所讲的:
【“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
邓小平以后,我们党组建了三届团结奋进的中央领导集体,特别是党的十八大组建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培养造就出习近平总书记这位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的领导核心,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改革创新、开放图强、攻坚克难、建功立业,解决了许多看似不可能解决的重大问题,攻克了许多难以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二十年过去了,中国共产党内部也没有出现邓小平所担心的重大问题。
现阶段不出问题,不等于永远不出问题。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复杂化、反华势力的疯狂化、重大斗争的尖锐化,我们党也会发生变化,甚至有可能引发内部出现重大问题。
这种情况告诉我们,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下,人是会变的,组织也是会变的,只有坚如磐石的制度不会变。1980年,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十年文革的教训时就指出:
【“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
他在讲到对毛泽东同志的评价时又说:
【“单单讲毛泽东同志本人的错误不能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一个制度问题。”】
早在1962年,邓小平在七千人大会上,就讲到了制度的极端重要性。他清醒地认识到:
【“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的最根本的制度,也是我们传统的制度。”】
还意味深长地提醒全党:
【“民主集中制执行得不好,党是可以变质的,国家也是可以变质的,社会主义也是可以变质的。干部可以变质,个人也可以变质。”】
邓小平一连用了“五个变质”来说明制度的极端重要性。邓小平的科学预见,为苏联和东欧国家改旗易帜的鲜活事例所充分证实,足见邓小平的远见卓识。
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党和国家的制度不好,可以使党变质、国变色;党和国家的制度好,会充分发挥警示、监督、制约作用,阻止党内发生重大问题,即使出现问题也能有效化解。邓小平给我们党提出了一个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原则问题,这就是必须解决制度问题。他告诉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只有建立起好的制度,才能确保党长期执政、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确保人民持续幸福。
第二、中国共产党要有好制度作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是由中国共产党亲自建立起来的。它理所当然地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所用。中国共产党要长期执政,就必须有坚固基石和根本保证,而这个坚固基石和根本保证,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这就说,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为己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为中国共产党保驾护航。二者紧密融合,谁也离不开谁。
中国共产党要长期执政,就必须不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充分焕发这种制度体系中蕴含着的巨大优越性,使其保持旺盛活力和强大生命力;就必须持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其充分发挥治国理政的制胜利器作用,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实现“把国家治理好,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的最终目的。
其实,人类社会自有国家以来,就有了对国家的治理行为和治理实践。我国在漫长的国家治理过程中,经历了奴隶制社会以暴治国为特征的野蛮治理阶段、封建社会以德治国为特征的文明治理阶段、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以虚假民主治国为特征的近代治理阶段、社会主义社会依法治国的现代治理阶段。前三个阶段的国家治理统称为传统式国家治理。最后一个阶段的国家治理被称为现代化国家治理。在传统式国家治理阶段,历代统治阶级治理国家,为了“一己私利”,把人民置于被剥削、受压迫、过苦日子的悲惨境地;在现代化国家治理阶段,中国共产党治理国家,为了“大众公利”,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奋斗目标,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两者相比,可谓泾渭分明!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
【“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也就是说,国家治理体系、国家治理事业、国家治理行为、国家治理工作,都必须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依据,决不能任性所为。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全面总结了我国70年制度建设的成功经验,概括出十三个方面的显着制度优势,为我们党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提供了前提条件。这就要求全党在国家治理工作上面,花大力气、加大力度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按照转化要求,就是要全面运用所有制度优势,实施系统治理;充分运用法律制度优势,实施依法治理;综合运用多种制度优势,实施综合治理;重点运用相关制度优势,实施源头治理。做到补短板、强弱项、固根基、扬优势的效果。
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第三、中国共产党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持续释放制度红利。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是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即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阐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向全党提出了“八个明确”的核心观点。其中第四个观点就是:
【“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阐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方略时,提出了十四个构成要素。其中第三个要素就是:
【“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若干重大问题列入主要议程,就是要在总结以往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细化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设计出实现这个总目标的路线图,提出实现这个总目标的主要政策措施,充分释放制度中蕴含的红利。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对改革提出了新要求,这就是: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既要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又要抓紧制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急需的制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永葆生机活力。”】
这里,提出了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方面,要求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注意巩固已有的改革成果,对已经建立起来的制度要保持稳定性和延续性;另一方面要求我们加快新的改革,抓紧制定急需的、必备的制度。制定急需的、必备的制度,绝非轻而易举就可以成就,必然还有许多硬骨头要啃、许多难关要攻克。习近平总书记提醒全党: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上、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我们决不能停下脚步,决不能有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只要我们坚持方向不变、道路不偏、力度不减,就能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认识到新时代的改革开放,同以往的改革开放具有许多不同的显着特点,他说:
【“相比过去,新时代改革开放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度建设分量更重,改革更多面对的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对改革顶层设计的要求更高,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强,相应地建章立制、构建体系的任务更重。”】
在这里,他明确要求全党要准确把握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特点,抓住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主轴,把改革开放的侧重点放到制度建设上来,全面部署、精心组织、开拓创新、重点突破,务必取得全胜。
可以预见的是,十九届四中全会以后,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大幕已经拉开。新时代改革开放,必定给中国带来无限美好、无比光明的前景,昭示着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中华儿女为之团结奋斗。按照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战略眼光、从长远考虑所做出的顶层设计,经各级党委的精心组织实施,各族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新一轮改革开放必定获得更大成功。
可以想见的是,已经建立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已经为中国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这个制度体系要得到巩固和发展,继续保持稳定性和延续性,还要释放出更多的制度红利。我们还要制定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急需的制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这些新制度的建立,必定能创造出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更大人间奇迹,释放出难以想象的制度红利,必然惠及全体中国人民。敞开胸怀的中国也必然同世界人民共享中国的发展进步机遇和红利。在这个伟大的历史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自信必然会升华为制度信仰。这是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中,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保持定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不断创造出令全国各族人民满意的辉煌业绩,不断创造出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形成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人民持续幸福的良好局面,就会得到全国各族人民和社会各界人士的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如果能够长期获得全国各族人民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支持和衷心拥护,就能继续执政、连续执政,成为百年执政党,甚至超百年执政党,也就毫无悬念了。
回顾人类发展的漫长历史,奴隶社会制度延续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制度延续了两千多年,资本主义制度延续了四百多年。如果从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算起,社会主义制度才延续百年;如果从新中国成立算起,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才延续70年。
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到目前为止中国乃至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最先进的、最好的社会制度,远超弱肉强食、损人利己的资本主义制度。随着中国共产党不断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上花大力气、下大功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将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将象火山一样持续喷发、经久不息。
届时,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就能得以延续、国家的长治久安就能得以实现、人民群众的幸福就能得以持续,社会主义的红色江山就能得以代代相传、万古长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标志性特征也就更加明显、更加定型,成为中国社会的永久性制度。按照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人类社会最终要实现共产主义。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必将升华为共产主义制度。我们有理由说,对人民实行残酷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迫使人民过苦日子,历朝历代后期人民都要通过起义奋起反抗的中国封建社会制度尚且能延续两千多年,能够给人民带来越来越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深受人民欢迎和拥护的,世界上最先进、最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光耀千年不是梦!
从人类历史发展进步的角度,我们可以透过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决定》的说明清晰地看出,习近平总书记的远见卓识、以习近平同志核心为的党中央的深谋远虑,必将为中国未来发展进步的神奇巨变所充分证实。未来的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必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定型化、永久化所惊叹不已。(此文写于2019年11月3日~8日)
【文林墨客,察网专栏作家,齐齐哈尔市委党校副校长。】
「赞同、支持、鼓励!」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cwzg.cn/theory/201911/52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