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专栏
-
张文木 | 毛泽东思想与当代世界体系治理
在周边国家,比如印度、朝鲜、越南都被大面积肢解的背景下,中国却能在美苏两大国直接插手阻止的艰难条件下实现国家统一,并走上一条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道路。为此,我们不能不感谢在这场统一战争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毛泽东同志,我们应对毛泽东那一代共产党人表示永远的敬意。如果没有毛泽东,别的不说,至少今天台湾海峡东西两岸的分治问题就分扩大到长江南北两岸。如果中国沿长江南北分裂的话,那上海、西藏、新疆、东北等可能就难保了。届时中国在哪呢?也可能在所谓“中原”即河南一带。若果真如此,那现在中国一定是战火连天,谁都能欺负我们。
-
张文木:论“必须进行伟大斗争”
党的十九大号召全党“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个论断基于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即唯物论和辩证法。人总是要思考的,但人更是要吃饭的,吃饭是思考的前提而不是结果。要吃饭就要有为争取利益开展的民族的或阶级的斗争,这就决定斗争是事物矛盾中的主要方面,是反映本质的东西。伟大斗争需要有唯物论,也要有辩证法。唯物论可以让人守住底线,而辩证法可以让人明了生死极限;纵观历史,被入侵亡国的不多,而过度扩张亡国的不少。为了避免“行百里者半九十”的结局,我们就必须学会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本方法。
-
张文木:国际关系中的历史逻辑(最新修订版)
目前的中国国际政治研究有一种重政策、轻利益的研究倾向,将“不违背政策”当作研究的原则。但政策是随国家利益而非政策变化,如果我们不能及时研究出这种变化,那我们的研究就只能走向僵化和空泛。中国的国际政治理论,要讲中国主体、中国价值和中国的国家利益,要为中国发展服务,为中国平等地立于民族之林的目标服务。其次,历史逻辑的多元性和国际政治中的国家主体性,要求中国的国际政治研究要有中国的立场,没有这个立场,就不会有鲜活的中国的国际政治理论和实践。具体到研究方法,方法论不要走向庸俗,古今中外的方法论都有其合理的价值,但不合理的运用,则反会窒息科学。比如现代学术强调要学习西方,写文章要讲究完备的注释。其实,中国古代学术研究对注释的要求恐怕在当时只会嫌其过而不会嫌其无,但在其达到高峰之际反成了窒息科学的桎梏。五四时期及中国共产党延安整风时期提倡新文化,打破了这种种学术桎梏,大大地解放了科学并使其成为大众可能参与的文化活动。
-
张文木:破解中国海上困局的题眼(最新修订)
台湾是中国的核心利益,核心利益可以用无限手段———且不说台湾就近于中国大陆,中国有的是时间以逸待劳,而美国为台湾则要劳师远征。对美国而言,台湾只是用于北御日本和俄罗斯、西阻中国的“虚子”。既然是“虚子”,美国就不会全力以赴。事实证明,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的“对台政策”使其背上至今不能卸下的沉重包袱,更令美国没有料到的是,美国在与苏联和中国对抗并消耗自身国力的同时,欧洲却携欧元快速走向统一。可以断定,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在今后逐渐脱手台湾只是个迟早的问题。
-
张文木:中国是平衡大国竞争的有效的战略力量
中国是平衡中亚地区大国竞争的有效的战略力量——这种平衡作用在1950年苏联向中国提出抗美援朝的出兵请求、2009年美国向中国提出的在瓦罕走廊为美国在阿富汗的“反恐”行动“开放补给线”的请求中为世界大国反复默认。这种默认正是中国近代版图呈东西扁平状伸缩的重要原因,当然也是包括台湾——如果再联系17世纪下半叶康熙时期南方“三蕃之乱”、台湾郑氏及北方准噶尔噶尔丹叛乱的失败结局——在内的处于这一扁平区域的所有分离主义势力必然失败的原因,毋庸置疑,这也是1881年中国得以在俄国剑拔弩张的形势下收回伊犁的原因。毛泽东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规律性的现象。1964年在回答斯诺用肯定句提出的“我不认为中美之间会发生大战”的问题时,毛泽东说:“这也可能你是对的。中国这个地方,美国军队来可以,不来也可以。来了没有什么很大的搞头,我们不会让美国军队得到好处。因为这点,也许他们就不来了。”
-
张文木:太平洋地区地缘政治格局与台湾问题 修订
今天在两岸统一问题上我们要学19世纪德国俾斯麦和美国的林肯先生。台湾是中国主权利益所在,必须有不惜代价的“铁血”决心。两岸统一是中国向世界的宣誓,也是中国信誉的承诺。但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宣誓和承诺还不仅在于两岸统一本身,而在于国家统一后,中国还要走俾斯麦尽可能与大国交好而不冲突,有实力而不炫耀实力,敢用武力而不滥用武力的道路。未来中国要大力加强国防力量,但要极谨慎地使用它。
-
张文木:围堵中国将会拖垮美国
今天美国战略思维似乎又回到当年凯南的遏制思路,这不管是对中国还是对美国来说都无异于二次灾难。令凯南事后后悔不迭的“遏制政策”,将美国逼送上在全球范围围堵苏联的不归路,结果是在打倒苏联并在欧洲推倒雅尔塔体制后,欧盟大获其利,而美国和苏联这两个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推倒欧洲世界霸权的国家,则先后崩溃和衰落。今天的美国战略家们对此应该做些反思。
-
张文木:世界地缘政治体系中心区域的大国政治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美关系改善的前提是中国还没有向太平洋发展的迫切需求,而90年代后期以来中美矛盾升级,也是由于中国在台湾问题和资源进口及海外利益保护问题上对制海权的需求日益迫切;那么,可以肯定,不要说印度想有将其制海权“扩展到全球”的愿望,即使印度要想在北印度洋海区拥有真正有实效的制海权,它所面临的来自美国的压力决不会低于中国在台湾海峡和南海面临的同种压力,尽管这些海区对中印两国都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印度在印度洋上的扩展与中国台湾问题的解决以及中国在西太平洋主权海域的制海权扩展,有正面互补和互动的意义。
-
张文木:中国国家安全哲学
回顾历史,是为了中国的未来。美国本世纪初的崛起及其与英国等霸权国家的斗争,并不是美国的过错:任何新崛起的国家,尤其是市场经济国家,都有平等和自由地与其他国家分享国际贸易及其贸易运输线路的权利。问题在于,美国在它摆脱殖民地地位并崛起之后,便开始以保护“国家安全”的名义,侵犯他国主权,与霸权国家瓜分世界并与这些霸权国家联合垄断和排斥南方国家发展权。这使美国对“国家安全”的认识在资本全球化进程中发生了异化:由正当的维护国家发展权的行为,异化为阻碍生产力全球化和社会化的霸权行为。
-
张文木:世界危机也是大国崛起的契机(最新修订)
现在我们尽管提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思想,但对世界市场和资源的另一个“大局”更多的是望洋兴叹,这显然不行。这与经济发展的要求还差得很远。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我们应该用世界战略眼光看待中国的发展问题,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如果没有这样的眼光,我们就化解不了中国的国内问题。在全球战略上,我们只有先脚踏实地,然后才能仰望星空。历史也并不总是在牧歌中前进的。现在危机在我们面前,机遇也在我们面前。在重大的历史机遇面前,“天予弗取,反受其咎。”
-
张文木:伊拉克战争与中国崛起的战略机遇
“9·11”事件后,美国将军事力量投向阿富汗,中国又守拙内敛;此后美国陷在伊拉克,锐气受挫,国内经济又长期低迷不振;美国已从“一鼓作气”进入“再而衰”阶段,此间我国如能在与美国维持关系的同时,积极做好以防不测的军事准备,特别是海军现代化的准备,中国关于21世纪头20年“战略机遇期”的判断可落实处,中国崛起将不可阻挡。
-
张文木:书有生命
本书研究成果的形成有赖于中国古典文献和近现代政学人物关于中国地缘政治的思想和论述;其中,笔者获益最大的是毛泽东在革命实践中对中国地缘政治规律的娴熟运用及其理论概括。记得儿时常唱《时刻准备着》这首歌,现在年龄大了再忆起这首歌的内容,感到自己写的这些文字似乎是在兑现着“红孩子”时期的诺言。兑现了承诺尤其是早期承诺的人生,才是一种能让人心释然的人生。
-
张文木:八一节, 更加想念毛泽东(最新音频版)
有位美国人说过,他们不怕中国军事现代化,就怕中国军人毛泽东思想化。历史表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但没有毛泽东思想,就不会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毛泽东思想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真正灵魂和战无不胜的力量源泉。因此,在纪念“八一”建军节这一天,我们心中更加想念毛泽东同志。
-
张文木:军队文艺要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今天改编“红色经典”造成的问题还远不止于此,经典经过这些人的改编,其中的红色被偷换为粉红色。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去红”的结果不仅是让我们的后代不知不觉地忘记或误记我们中国共产党浴血奋斗的历史,诱使我们的后代背叛共产党的历史使命,这都是最要命的。拿破仑说:“大炮摧毁了封建制度,墨水正在摧毁现在的社会制度。”如果联系目前社会上一些教科书中虚无主义内容、否定和虚化甚至丑化中国革命英雄的内容,我们就不能不对这些“墨水正在摧毁现在的社会制度”的文艺暗流于以高度警惕。
-
张文木:学风建设,关乎中国命运(最新修订版)
“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这丝毫不是什么夸张”;“没有毛泽东思想,就没有今天的中国共产党,这也丝毫不是什么夸张”。没有毛泽东、没有毛泽东思想,“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正是统一于毛泽东思想的实事求是的思想与学风,而不是其他思想和学风才使中国从贫弱再次走向富强,从世界的边缘再次走向世界的中心。从这个意义上说,毛泽东思想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