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专栏
-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 ——明代西南治边的重要教训
这份跨越三百多年的血写经验告诉我们,对于我国的周边治理,要注意促成有利于我的形格势禁的形势,不能意气用事自己打破有利的区域力量平衡。这是老英国的经验。英国人将政治 看作一种机制或格局,在其中使自己的敌人越来越少,朋友越来越多;如果不出这个机制或格局,那对朋友尤其对盟友就不要要求过高,不然就会落个或者“水至清则无鱼”,或者与昔日盟 友反目为仇的结果。
-
长智慧的书:张文木新书《战略学札记》出版
学问是对思想的论证。学问不能没有思想,但做学问的能力主要不是思想的能力,而是对某一思想论证的能力;智慧的增长主要不表现为思想论证能力的增长,而表现为对思想直接获取并举一反三地运用能力的进步。看作者其他百万字的大部头着作有利于形成做学问的能力,但做学问毕竟是少数人的事;而读这本札记的最大好处则是可将其中的思想火花、片断、语录等,直接用于工作和研究。
-
科索沃战争与中国新世纪安全战略
中国现阶段的问题很多,但若从发展的角度看,对国家安全来说影响最大、最深远从而也是最关键的利益,是中国与台湾和南沙地区的主权关系;影响这一问题的关键障碍是美国及其盟国在中国东部及东南海区再次拉起并日益收紧的从日本、台湾地区到南中国海区的环岛链条。与50年代不同并令中国担忧的是,这目标明确对着中国的环岛链条已与现代卫星监控技术(比如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相结合。中国如不能在近期突破这道链条,在军事、特别在海军和空军方面若长期处于弱势,则21世纪的中国就存在着失去台湾和南沙群岛主权的可能性。这并不是由于美国对台湾或东盟有什么特别的感情,而是由于这两个地区对美国――当然对中国也是一样――地缘政治的利益太重要了。
-
张文木: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
革命在民族国家崛起中有着巨大的作用,大国崛起是对旧国家革命的结果,而能够主导世界文明的民族和国家需要具备更为进步的世界观和统一的地缘政治环境,在中国对内要求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对外需要坚持“不称霸”原则。研究和总结英国、美国、苏联等大国及更多国家崛起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挫折教训,对于我们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是有益的。
-
中国和印度之间存在一个和平交往规律
中国和印度的“和平规律”并不是没有冲突,而是说,如果有,与中国周边其他地区相比,其冲突的概率、规模和烈度,都是最低的,其对边界线的影响也是最小的。其特点是,冲突的规模与时间成反比,即规模较大(比如1962年)的冲突时间短,而规模小的冲突则持续的时间较长。
-
地缘政治研究不能让国家四处“拼命”
地缘政治不应当被研究成让国家四处“拼命”的学问。毛泽东说:“‘灭此朝食’的气概是好的,‘灭此朝食’的具体计划是不好的。”这就是说,拼命只是战役层面上的事,绝不能将它上升到战略,尤其是国家战略层面。
-
南印度游记
这天我去拜访圣·托马斯教堂。圣·托马斯是耶稣的十二位弟子之一。公元52年,传教来到印度,公元72年为印度教徒剌死。在教堂我看到剌死托马斯的矛头和他死时抱在怀中的石刻十字架。这两件遗物现供人观瞻。我亲手摸抚临死怀抱的石刻十字架,甚为动情。因为我见到的是距今两千年的耶稣十二弟子之一。耶稣的弟子们为信仰至死奋斗的精神,与那高耸入云的教堂一样,令人感动和景仰。 6月1日,我们又去拜访托马斯殉难的遗址。
-
一个民族要走向世界,首先给世界贡献的是世界观
毛泽东在对外援助中坚决摒弃帝国主义模式,我们不能让其他国家的人民再经受中国人曾受到的屈辱。我们奉行政治当先,利在其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环球同此凉热”。4月10日,在博鳌亚洲论坛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强调,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但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只要各方秉持和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就一定能把“一带一路”打造成为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最广泛国际合作平台。让我们坚持开放共赢,勇于变革创新,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不断迈进,共创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
-
美国东亚地缘战略:底线和极限
迄今为止,我们不能确定美国在北太平洋海区的有效控制范围在东经125度以东的确切位置,但根据日本19世纪90年代在夏威夷和20世纪40年代在中途岛失败的经验,可以肯定地说,美国可动用也必须动用全部国力誓死保卫的地缘政治的底线在经线(国际日期变更线)以东即在中途岛和夏威夷一带。
-
新时代:国家战略能力与地缘博弈
国家战略能力是国家领导集体治国理政能力的综合体现。近日,太和智库举办专题研讨会,邀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问题研究中心教授张文木,从世界史和地缘政治角度观察大国兴衰中的战略选择和利益得失,探讨在当代世界格局大变动中,特别是进入强国新时代后,中国需要何种战略思维和战略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制定怎样的地缘战略。
-
水至清则无鱼:明代边疆治理中的一条重要教训
对于我们的周边治理,要注意促成有利于我的形格势禁的形势,不能意气用事自己打破有利的区域力量平衡。政治是什么?政治是一种机制或格局,在其中使自己的敌人越来越少,朋友越来越多;如果不出这个机制或格,那对朋友尤其对盟友就不要要求过高,否则不免要落个“水至清则无鱼”下场。
-
张文木:李普曼及其思想对当代美国的意义
今天的美国政治家真的需要读书了。如果他们不愿意像基辛格那样读《毛泽东选集》的话,那就建议他们一定要读读沃尔特•李普曼分别于1944年和1947年出版的《美国外交政策》和《冷战》这两本(在目前中国国内也很难找到的)书,而不要读凯南和布热津斯基的书。布氏的书是凯南思想幼稚部分的继续和膨胀,而这种膨胀在相当程度上也是“二战”后英国外交骄纵的结果。今天美国特朗普政府试图纠正被布热津斯基所骄纵的那种因“贪多嚼不烂”而导致的国家“糖尿病综合症”,但既没有果断改换素食的“断臂”能力又没有决心,其结果如果不是他毁即世界陷入战争,那就是自毁,即作为帝国的美国在“综合并发症”中全面衰落。
-
张文木:李德军事理论在中国苏区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日本、国民党、李德的战争理论都是来自欧洲大平原的经验总结。博古、李德放弃有利于红军的地形优势,用自己人少的劣势与数倍之敌硬拼,岂不是自找倒霉。
-
关于雷锋精神的五条思考
雷锋精神是爱憎分明的对立统一体,雷锋只对同志才有“春天般温暖”,对敌人从来都是“冬天一样残酷无情”。因此,在资本前喊“劳动光荣”,与在吸血虫前争着献血一样,那不是“雷锋”而是“雷人”。
-
管子论经济过度金融化对国家安全的危害—读史札记
文章谈齐相管子对金融资本对国家安全危害性的认识。重视实体经济是这是他助齐强大的认识论基础。今天看来“重农抑商”政策就是今天反对脱实向虚政策的古代表述,这是对的,是血写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