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专栏
-
大失败——布热津斯基的战略理论及其历史地位
对于今天的战略学者而言,布热津斯基是中国战略学界的一面镜子,它警示中国的学术研究不要脱离实事求是的认识路线,不要为了一味迎合所味“主流”——当年那些热拜热追热捧布氏理论的人就是这样———选择性地忘却中国的近代耻辱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以及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为了一点个人虚荣而留下对不起祖国和人民,老了又让自己后悔甚至悔罪的“白纸黑字”。
-
张文木:毛泽东思想与当代世界体系治理(全文)
毛泽东这一代共产党人的认识武器就是唯物论和辩证法。什么时候能够对辩证唯物主义有深刻的认识呢?在你困难的时候。困难是真理诞生的地方,也是认识真理的好学校。“实事”,就是问题,“求是”,就是找真理。在“实事”中“求是”,而不在天国中求是,是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中国人思维中的认识传统。
-
张文木:毛泽东思想与当代世界体系治理(下)
现在回首,在周边国家,比如印度、朝鲜,以及1975年以前的越南都被大面积肢解的背景下,中国却能在美苏两大国直接插手阻止的艰难条件下实现国家统一,并走上一条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道路。为此,我们不能不感谢在这场统一战争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毛泽东,对毛泽东那一代共产党人表示永远的敬意。
-
大国崛起于地区性守成:论青藏高原与中国整体安全
青藏高原对于中国具有独特而巨大的地缘政治意义,它辩证地展示了:青藏高原与中国整体安全的关系;以西藏为重心的中国边地与中国中央政府的关系;中国与南亚次大陆及中亚伊朗高原国家的关系。不仅如此,青藏高原还对联结中国与世界的“一带一路”关键线路安全有着无与伦比的保障作用。从青藏高原之巅俯瞰,古今丝绸之路从亚洲由东迤西伸向欧洲。至其中腰,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就像环绕青藏高原南北的两条彩带,而屹立其中的青藏高原则像护卫沿两条丝路来往人民的冲天石堡。1950年1月2日,毛泽东致电彭德怀等,强调“西藏人口虽不多,但国际地位极重要”。中国因拥有青藏高原而独有的地缘政治优势在世界各国中是绝无仅有的,中国也因此不用任何领土扩张而用与沿岸国家合作的方式就可以将其经济政治影响力推进到印度洋,并以此优势护卫经此路线的“丝路”利益。
-
中印之争是制度之争--印度只能靠外来供血增长
由于土地改革的不彻底性,这使印度未来的发展可以有良好的GNP或GDP指数,这种增长可以增加就业,却不能同比增加国民收入,其原因是由增长带来的利润中的相当部分在流通领域,乃至生产领域被大量截流:或用于食利,或用于腐败,或用于非生产性金融投机,还有一部分被资本中心国家所掠夺。除主权独立外,中间人大量截流生产利润和国民财富的社会结构,与殖民地时期相比,印度并没有发生变化。
-
张文木:“告别革命”与印度发展——与中国比较
英国资产阶级看来将被迫在印度实行的一切,既不会给人民群众带来自由,也不会根本改善他们的社会状况,因为这两者都不仅仅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决定于生产力是否归人民所有。
-
印度“土改”的不彻底性及其后果——与中国比较
印度独立革命,使印度在获得了独立的国家主权的同时,也留下了旧时代的庞大的私有产权;而印度的土改不仅没有铲除这寄生于生产流通和分配领域的私有产权反而还变相保留甚至新增了私有产权。这种低成本的革命却使印度在国家现代化之初就面临着几乎是不可承受的制度成本。这种由庞大的私有产权关系结织而成的非生产性巨额成本,是未来印度国家低效发展的总根源。
-
印度和中国发展道路差异及其后果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存在自主性与依附性“两条道路”的斗争。虽然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的起点相同,由于两者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导致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发展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后果。通过对印度结构式的考察以及深入的理论分析,作者认为,中印两国发展之争实际上是制度之争,如果中国未来在政治上陷入印度式的制度,在经济上走上印度式的依附性道路,那么中国的发展可能反倒还不如印度。
-
张文木:毛泽东思想与当代世界体系治理(上)
毛泽东这一代共产党人的认识武器就是唯物论和辩证法。什么时候能够对辩证唯物主义有深刻的认识呢?在你困难的时候。困难是真理诞生的地方,也是认识真理的好学校。“实事”,就是问题,“求是”,就是找真理。在“实事”中“求是”,而不在天国中求是,是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中国人思维中的认识传统。
-
张文木:从政治的高度认识“一带一路”的战略意义
在新的国际形势下,我们提出“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对于维护中国政治安全有着极大的政治意义。它的最高政治目标,说得通俗点,就是让我们的朋友多多的,让我们的敌人少少的,为我们的国家发展战略创造一个良好的外交环境。“千里难寻是朋友 朋友多了路好走。”只有持大道和为别人考虑的人,才能广交朋友。今天中国发展了,我们的姿态要因此放低一点。友谊第一,利润第二,财大不可气粗,要汲取历史上俄国在中东铁路和德国在巴格达铁路上越帮越忙、交友不成反为仇的教训;深入体会和总结毛泽东“坦赞铁路”将中国和非洲人民友谊联结迄今的成功经验,用丝绸之路联起中国与世界、尤其是与第三世界的友谊,如再用“一带一路”将其联结起来,再造“我们的朋友遍天下”的大好环境,中国就可以行稳致远,为中国和世界的社会主义前途赢得明天的荣光。
-
张文木:也谈“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
我们舆论战线要警惕少数人通过曲解领导人讲话误导民众可能导致的恶果.20世纪末苏联解体的事件说明,如果脱离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原则,放弃了\"四项基本原则\",那这样的\"改革\"只能是\"死路一条\".
-
21世纪气候变化与中国国家安全
农业时代的降温引起的只是歉收和战乱,工业时代的气温升降变化,却可改变全球地缘政治结构并对其中的国际关系和国家安全产生重大影响。
-
丝绸之路与中国西域安全--兼论中亚地区力量崛起
如果说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安全问题是生存问题,那么,80年代之后中国的安全问题就是发展问题。发展安全是这一时期中国安全哲学的核心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时期的发展问题就是生存问题。中国西域是中国整个发展的托底和大后方,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侵略我们都是从海上来的,不要忘记这一历史教训。”今天以台海统一为总牵引的东海安全已成为中国发展必须突破的瓶颈所在,这使东海再次成为中国安全问题的主要矛盾。我们只有认识和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才能全盘统筹,确保中国未来发展在根本问题不出现“颠覆性”的错误,为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稳定的国基。
-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特朗普主义的可能选择与世界前途
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标志着带有“尼克松主义”色彩的“特朗普主义”;已经启航。“尼克松主义”的本质并不在于它对中国曾有过的友好倾向,而在于它要使美国避免两线作战。尼克松、基辛格带领美国做到了这一点并由此挽救了美国。表现为一手紧拉中国、一手死打苏联的里根主义,其本质是尼克松主义的强化和继续。
-
张文木新着《气候变迁与中华国运》自序:人定兮胜天
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基本的关系,其间虽变化万千,但并非无规律可寻。在目前气候问题成为人们广泛讨论的话题的今天,笔者在本书想讲的就是,只要团结奋斗,人是可以胜天的。我们决不能“站在自然界以外”来看待我们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