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徐蚌会战?
在粟裕提出的“首案”中,淮海,当然指的是预设的战场范围,即两淮(淮安、淮阴)和海州地区(广义的理解,是指海州、连云港地区)。所以,粟裕的这个“淮海战役”,是名符其实的“淮海战役”。但是,后来那个“以徐州为中心,东起黄海之滨,西至豫皖苏边,北自陇海铁路两侧,南达淮河的广阔战场上,与国民党军徐州刘峙集团的大决战”,与粟裕的这个“最初建议”相比,已经面目全非,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了:后来那个“大决战”,使位于津浦、陇海两大铁路干线枢纽上的徐州为中心的地区,变成了一个燃烧的“十字架”,而粟裕原建议中的“淮海战场”,却反而被予以边缘化,基本上就没有发生过什么值得一提的战事。此“淮海”,已非彼“淮海”,后来发生的“淮海战役”,实际上已经名不符实。倒是国民党军方面对这场决战的称谓更为准确:徐蚌会战。
我军绝无仅有:三次出国指挥作战皆获大胜的将军
我军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完全打破了越军吹嘘的“越南是世界第三军事强国,越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彻底粉碎了越南企图依仗苏联称霸东南亚的美梦,重塑了国际战略格局,为我国改革开放创造了非常有利的国际环境。
淮海战役决胜奥秘及群众路线的划时代启示
在人民战争的基础上,在军队和人民团结一致、指挥员和战斗员团结一致以及瓦解敌军等项原则的基础上,人民解放军建立了自己的强有力的革命的政治工作,这是我们战胜敌人的重大因素。
突破和平门——第39军第115师的天津之战
2营结束纽扣厂的战斗后,继续向东发展,遭遇到酒精工厂之敌的火力拦阻。这部分敌人是第67师搜索连和第199团的一个残缺营,共约400人。21时30分,4连9班的爆破手鞠海清迅速向楼房送上两包约30公斤的炸药并实施爆破,将一楼炸开一个口子。突击8班立即发起冲锋,但遭到敌人火力的阻拦和巨大的酒精罐的阻挡,只好撤回阵地。2营营长刘景秀令9班另找爆破点。鞠海清这次仍然担任爆破手,用75公斤的炸药实施重量爆破。鞠海清带着两名战士在火力掩护下扛着三箱炸药冲向大楼,由于炸药的拉火绳被弄乱,一时无法理清,鞠海清让两名战士先撤下,他直接用仅四寸长的导火索拉火引爆成功。楼内之敌被炸得死伤惨重,4连、警卫连乘势发起冲锋,俘敌20余人。
小车推出的胜利:刻着88个地名的竹竿与淮海战役
提起淮海战役,陈毅还说过一句话:“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句话的背后,是这样一组数据——在整个淮海战役的过程中,以山东解放区为主,加上江苏、河南、安徽、河北四省,共出动了支前民工543万人,使用担架20多万副,大小车辆88万辆,担子30多万副,牲畜76万多头,船只8539艘。民工就是用这些最原始的运输工具,向前线运送了自己生产的粮食2.15亿公斤,弹药730万公斤,油盐77.8万公斤,猪肉43万公斤,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军用物资。
何新问答(三言两语):简论淮海战役及粟裕
淮海战役的总策划和总指挥是谁?不是陈毅,不是刘、邓,不是饶漱石,当然也更不是粟裕。唯一的总设计师和总指挥只有一个,就是毛泽东。当然,刘邓陈饶以及谭震林、粟裕、陈士榘这些军政领导人在战场的局部性位置以及阶段性上,都发挥过某种意义的重大作用。但也就是如此而已。
何新读史札记:毛泽东1948一封电报(修订版)
三年中共之解放战争,是世界战争史册之旷世奇迹。但是宛如一首雄伟之交响乐,若无总指挥、领袖群伦之伟人毛泽东,则中共各声部群雄并立,群龙无首,则乱七八糟自成其调。以国共双方开战之初军力、战力及军情之悬殊论,中共必败无疑。
八卦战史:“小淮海”是咋奔向“大淮海”滴耶?
陈邓:赶紧追,在淮南路东堵丫滴。粟张:用不着那么麻烦,干脆这回咱就打个算总账的主意,把这疙瘩的果货们就地一锅烩了!不过……不过……不过咱本钱好象不够哈?毛大帅:那怕啥?咱盘点三个山寨的家当来赌这一把!够不?这事儿就这么定了,一锅烩了!
淮海战役研究:毛泽东对粟裕的指导和提升
淮海战役,是上个世纪40年代末的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也就是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联合实施的一次战略大决战。这场战役,以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歼灭了国民党军徐州刘峙集团主力而告结束,因而对全国战局产生了至关重要的重大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