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新民:毛泽东为何决心要搞三线建设?
三线建设的正式决策是在当时战争乌云笼罩下形成的。体现的是“以战止战”“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思维。1965年,三线建设的重中之重攀枝花钢铁基地开始大规模建设。这年6月26日,毛泽东在同汪东兴谈话时说:一件事情,不能看得那么容易。有人想三线建设好了再打仗,我看美帝国主义不会等你的。它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它等你建设起来才打?也可能建设不起来就打,也可能建设起来又不打,要有两手准备。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有人以后来并未发生战事为由对三线建设予以否定。但绝大部分当年的亲历者、参与者都对三线建设持肯定态度。
三线建设是必要的,成绩也是主要的
从三线企业调整改造反映的数据看,三线企业成功或基本成功的占90%以上。三线地区共有大中型企业和科研设计院所1945个,属于第一类即布局符合战略要求,产品方向正确,有发展前途,经济效益好,对国家贡献大,建设是成功的,占48%;属于第二类即建设基本是成功的,但由于受交通、能源、设备、管理水平等条件的限制,生产能力没有充分发挥,特别是产品方向变化后,经济效益不够好的,占45%;属于第三类即有的选址有严重问题,生产科研无法继续进行下去,有的至今产品方向不明,没有发展前途的,只占7%。这个数据说明,那些说三线建设主要是浪费,建成的只有30%的判断,是没有事实根据的。
毛泽东与三线建设——一个伟大的战略决策
三线建设是1964年由毛主席和党中央决策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中心的经济建设战略,取得了显着成绩:改变了中国经济建设的布局;在西部建成了一批新兴工业城市;加强了战备和国防力量;培育了建设时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从一定意义上说,三线建设还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安全保障和物质条件。历史已经证明,毛主席当年划分一、二、三线,把国防建设与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决策,并对建设具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失误事先还作出过提醒。三线建设对我们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也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三线建设:新中国工业建设中一段气势恢宏的篇章
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国际局势日益恶化,中国面临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军事威胁。1964年底,中国开始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三线建设要在中国偏远的西部迅速建成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形成战略大后方,拥有打不垮的持久战争能力。三线建设是特殊国际条件下,在以备战来预防战争这一方针指导下进行的工业化。它客观上平衡了我国东西部工业布局,为西部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陈晋:毛泽东的三线建设将在“一带一路”大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
经略西部,解决东西部地区生产力和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难题,近代以来已逐步凝结成为一种“西部梦”,成为了中国梦的一部分。新中国成立后,经略和开发西部的梦想开始变成现实。特别是1964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作出了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西部地区的建设和开发得以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