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贵生:知青上山下乡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与现实问题
某些否定上山下乡者批判毛泽东的观点是“悖论”,指责农民因从事简单劳动没有文化因而不配做知识青年的“教师”。这种观点的根本错误就是其站在反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鼓吹英雄史观的立场上、站在工人、农民对立的立场上,用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认识农民的本质,只看现象,不看本质:只看枝节,不看实质。
葛元仁:听“知青”院士讲科技发展想到的
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不完全取决于从各类学校毕业了多少学生,最重要的是他们是否有社会主义觉悟,能够抵得住金钱的诱惑,淡泊名利,耐得住寂寞, 愿意在枯燥的,不断失败的情况下坚持下去。正如中科院院士翟明国说的,扎实的学业知识固然很重要,但教育不能以智育为培养的首要标准,不能只啃书本、太看重分数。好的教育应该使学生有足够的意志训练、理想追求和社会生存能力。
论文革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政策体系形成的四个阶段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任何事物的发生、变化、成熟,及至衰落,总是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有一个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有一个形成独立体系的历史成因。自20世纪50年代初发生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也有这样一个过程,上山下乡政策体系的形成,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即返乡务农阶段、垦荒移民阶段、精简城市人口阶段和插场、插队阶段等。上山下乡运动的出现和兴起,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新中国是
从梁家河看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对青年干部的锻炼和培养。全国各级党组织选派一批批青年干部到基层一线担任“第一书记”,鼓励应届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农业创业就业、到边远地区支教,都是党中央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同志关于知青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具体体现。虽然,今天的上山下乡与当年我们的上山下乡形式不一样,内容不一样。党坚持知识分子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方向是不变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上山下乡,在最近召开的全国思想宣传工作会议上,又提出了锻炼和培养千百万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都是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的。
“七大真相”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上山下乡”
党的历史决议对“青年与工农相结合”的正确方向给予了充分肯定,对广大知青给予了高度评价。1968年12月前后开展的大规模知青上山下乡,以及同时展开的“四个面向”分配“老三届”中学生的工作,对“文革”政治运动所带来的“动乱”起到了限制作用,促进了由“大乱”到“大治”的重要转折,同时也使一代知青受到了锻炼,发挥了作用,为改变农村、边疆面貌作出了贡献。
知青上山下乡与中美领导人选拔制度对比
面对中国年青一代的情况,中国政府有必要再来一场上山下乡运动。组织高中毕业生,大学生到农村去参加一定时间的社会实践,弄明白粮食是怎样生产出来的,知道一点农业知识。非常有必要。必须是强制性的,没有选择的。任何一个高中毕业的公民,都必须参加两年有组织的农业生产劳动。就像有些国家有强制服兵役的制度那样。中国应该有一个强制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的制度。方法可以讨论。可以组织生产建设兵团到农村去,让农民教他们怎么种地。 这肯定是个受苦的事情。但年轻人吃点苦有什么不好。为什么要强制性的,就是因为不强制的话,就会有人逃避,当官的,有钱的,就会想办法走后门。
孙成民:决策知青上山下乡的初心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主题。“初心”,从其本意来讲,是指做某件事的最初的初衷或原因。结合知青上山下乡的理论与实践,我认为,知青上山下乡的“出发点”“路线图”“方向盘”,就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决策的“初心”。
“伤口论”能否定上山下乡的方向吗?
对知青问题的不同看法,说到底,就是一个如何看待历史,如何看待我们的党的问题。有些人不是从国家的利益出发,而是思路不正,站在个人利益的立场上,这样看问题难免会有些偏差,但也不能排斥其中个别别有用心的人,故意扩大事实,混淆是非,来扰乱大家的视线。有些人表面上好像是在说知青问题,但实质上是有些人对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不满,对我们的党不满,因此这些人常会借题发挥,东拉西扯,找机会把心中所有的不满统统发泻出来。别看这些人嘴硬,面对社会上各种各样不息的知青活动,心中会有一种莫明的恐惧与失落,这些人心里也清楚,他们说的这一些理论是经不起质疑的,因此常常会暴露出底气不足,说三道四,发些议论。他们不明白,搞知青活动,不但需要组织者,更要有参与者,因此有些人看上去是在说组织者,还不如说是在说广大的知青参与者。殊不知,这一说,不是把自己推到广大普通知青的对立面吗?
四川知青上山下乡的先头部队
重庆青年志愿垦荒队尽管历尽坎坷与波折,但他们为建设边疆、开发山区、支援民族地区建设作出的积极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们的激情和行动所带来的激发青年一代无私奉献的劳动热情、为国分忧的主人翁意识、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不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当今,都是值得认真总结、提倡和发扬的。可以说,他们是后来四川知识青年下乡上山的先头部队,是四川百万知识青年奉献广阔天地的先锋战士。年轻的垦荒队员们在艰苦创业的实践中,继承革命前辈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红军长征战斗过的草地垦荒,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不仅在物质上创造出突出的业绩,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留下宝贵的财富。这种珍贵的精神财富正是当今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必不可少的。
知青一代是合格的时代开拓者!
一代知青,是毛主席、周总理组建的一支没有穿军装的部队,担负着很不平凡的使命。历史将清晰验证老一辈革命家的远见。知青“凤凰涅盘”之路,是共和国千秋万代不变色的胜利之路。知青是合格的火红年代、峥嵘岁月中坚定实践与开创有社会主义“本色”的中国特色理念的开拓者!
知青上山下乡的历史地位不能否定
知青下乡有重大的社会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是新中国发展壮大的必要的方针策略。没有当年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没有广大知青的担当精神,就无法克服国家经济的严重困难,也很难面对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说得更具体一点,没有上山下乡运动,或许社会主义国家最早解体的不是苏联,而是中国。因为苏联没有知青,也没有上山下乡运动!
厘清否定上山下乡的“产物论”与“苦难论”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看一个青年是不是革命的,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看对工农的态度。那么在今天,我觉得看一个老知青生活态度是否积极,只要看看他对上山下乡的态度就可以略知一二了。我们这一代人,无论是否有过上山下乡的经历,都经过了太多的磨难。我们是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同患难,共成长的一代,有喜悦,也有眼泪,有坚定,也有迷茫。如有些人心里老有一些解不开的结,想不通,心情不好,长久下去势必影响身体健康,这样就得不偿失了。完全公平合理的社会是要经过长期的奋斗,逐步实现的,因此生活中总会有得有失,我觉得没必要去计较太多的个人得失。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现在已到了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了,如果你能在年老的时候心态平和,远离烦恼,尽情享受生活的快乐,这应该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大问题!
上山下乡的峥嵘岁月,不曾蹉跎有理想的青春
我认为,现在大家来深入研究和正面宣传知青运动、批驳各种诽谤知青运动的谬论,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现在在西方特别是美国舆论心理战的洗脑下,青少年的政治思想非常混乱,对要不要与工农相结合、要不要继承革命、要不要信仰马列毛主义,多数都非常动摇。所以必须加强意识形态领城的反攻,要提倡青少年继承历代知识青年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与工农群众站在一起,积极参加三大革命运动,为恢复科学社会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于鸿君:上山下乡历史自有公论
无论从个人来讲,还是从国家民族长远利益来讲,如果一概而论说当初1600多万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被毁掉了,至少是草率的。我相信一大批当年的知青也不会认同这个观点。进一步说,对这么重大的一个历史事件进行评价,一概全盘否定,还为时过早。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只能交给后人,历史自有公论。
用苦难能否定上山下乡的方向吗?
从解放以后的上山下乡的实践来看,知识青年在农村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它对加强城乡交流,缩小三大差别,起到了不可低估的历史作用,从杨晓沪、徐桔桔与贾爱春的事迹说明,这种影响应该说至今还在,具有时代意义。也有人喜欢把上山下乡与文革相连,但事实是,在这之前不知有多少青年已经到了边疆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