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泛用比较优势论阻碍民族经济自主开放的发展
马克思所说的一国通过对外贸易,可以购回比自己国内生产成本低的商品而获利这种“比较利益”现象,被搬用西方发展经济学和国际贸易理论称之为可以利用的“比较优势”。似乎任何社会生产力落后的国家只要能够在发展本国经济的过程中,利用这种比较优势,就可以赶上发达国家。其实,这样的理解是十分片面和表面的,也是具有欺骗性的。
何干强:泛用西方发展经济学话语的若干问题
近年来,国内学者频繁使用中等收入陷阱、比较优势、人口红利等西方发展经济学话语。其实,“中等收入陷阱”概念只是对一定范围的经济现象所做的比喻;“比较优势战略”搬用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比较优势”原理,把它扩展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人口红利”概念撇开社会生产关系,片面分析人口供求现象及其与经济利益的关系。我们只有自觉坚持唯物史观指导思想,维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话语权,才能防范资产阶级经济学非科学话语的泛用,保证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科学社会主义方向。
所谓各类“陷阱”打不掉中国人的自信心
现在西方学者提出所谓修昔底德陷阱问题,还有中等收入陷阱问题,都是在明里暗里要指向中国。认为中国一定会陷入这个陷阱之中,随之而来的便是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这样做结论又简单又好使,还顺便大大地贬低中国一番。在他们眼里,反正中国是没有希望的,反正中国是玩不过西方列强的。这就是要从根本上打掉中国人民的自信,让中国人民对自己的国家,对自己的努力提出更多的怀疑,丧失掉自己的自信心,最后就什么都放弃了。这才是他们想要的结果。
王绍光:“中等收入陷阱”是个伪命题
中国到底会不会跌入“中等收入陷阱”?一方面,正如《跨越》一书所说,“从中等收入国家跃升为高收入国家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比较特殊的阶段,要比从低收入国家过渡到中等收入国家更加复杂”,中国在这一阶段将面临方方面面的挑战;“从这个意义上讲,‘中等收入陷阱’这一概念对现阶段的中国发展具有警示意义”。另一方面,作者列举了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有利条件,认为中国能够有效应对中等收入阶段所面临的各种挑战。作者坚信,“中国完全可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完成从中等收入阶段向高收入阶段的跨越”。
正确看待各种“陷阱”论
各种“陷阱”论的高深莫测之处在于,它们往往都披着一副理论的面纱。正确应对各种“陷阱”论,首先需要把这些面纱揭开,了解其真实面目。如果其背后的政治动机是单纯的,那么“陷阱”和困境无异。如果它是被别有用心者刻意包装后抛到国际舆论场上的,那么明显就是误导他人的圈套。当“陷阱”由困境变成圈套,便丧失了它的政治价值,困境可以突破,圈套则需识破。
西方经济学对保护主义的掩饰和误导
当前,美国试图以超常规的贸易讹诈为武器,重要一点就是消除对其垄断利益的挑战,维持其对市场的垄断地位。中国的发展客观上影响了西方在全世界收取垄断租金的地位,这是保护主义发出讹诈的根本原因。
对“中等收入陷阱意识”及相关对策的批判
我们应该警惕经济殖民地化、过度城市化、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小政府化)的“拉美陷阱”。“中等收入陷阱”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跨国垄断资本用来误导、恐吓第三世界国家的一个臆造的概念。中国必须将国家经济治理的目标切实转向可持续的强国生民上来,只有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才能将中国从“新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强国生民,应该是新时代国家经济治理的目标。
黄树东:美国是通过金融管制跨越中等收入阶段的
明显的和不明显的“金融引领”理论在中国经济学界和公共媒体中常常能够见到。这种理论不符合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历史和逻辑,不利于在实体经济和金融之间建立良性循环,不利于防止金融风险。中国的GDP增长要建立在实体经济上,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实体经济走到哪里金融就跟随到哪里。金融不能超前发展,过度刺激金融是过度刺激国家的经济风险。
梅新育:“陷阱说”本身,可能就是个“陷阱”
失之偏颇的社会科学理论还会进一步加剧类似金融市场自我实现危机的机制,因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根本不同在于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作为个体的人或作为整体的社会,社会科学的理论会影响接受这一理论的人的预期,人进而根据这种受到影响的预期采取行动。因此,良性的预期有可能自我实现好的结果,恶性的预期往往会导致自我实现的危机。由此看来,对上述“陷阱”理论,是否该有所反思呢?
孔丹:推进中国学派的理论创新
我觉得那些所谓“陷阱”反映出来的脱离中国国情的理念很强烈,我们解决问题是为了解决修昔底德陷阱拿出中国方案,还是我们就是按照我们自己走的道路,我们实际遇到的问题挑战来解决,我们的理论界是不是这么苍白到了这种程度,不说修昔底德就不能谈大国博弈,不谈中等收入陷阱就不知道我们中国怎么发展。中等收入陷阱是这样的概念,我认为是个伪命题,所以我说我认为坚持问题导向应该是真问题,不是伪命题。
应对系列挑战,开展经济斗争
经济金融化使得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甚至处于核心地位,即金融成为国民经济的核心。这个经济核心有这样一个明显特征,成事可能不足,败事一定有余,即金融立不了国,更立不了大国,但是金融可以毁国。金融危机一旦爆发,很容易对实体经济进而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冲击,将相关国家拖入灾难深渊。
新自由主义的影响:这些国家为何还没跨过“中等收入陷阱”
世行关于“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提出后,在国际上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新兴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为何会面临“中等收入陷阱”?未成功跨越陷阱的国家有哪些经验教训?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成为现实中热议话题。
节制资本才能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发展中国家的特殊表现,像中国这样的大发展中国家要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符咒,必须走一条与西方国家完全不同的现代化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