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华:苏联经济是怎样在戈氏改革中逐步走向深渊
叶利钦通过电视向全国表示,“休克疗法”过后,到1992年秋天老百姓的生活就会有好转。然而事与愿违。两周后物价上涨幅度便超过了10倍,黑市的价格还要高出许多。在一次电视直播的记者招待会上,一位记者拿出一根香肠,提问主管经济的副总理盖达尔是否能说出香肠的价钱。盖达尔对着电视机镜头回答:1公斤香肠市场价是9—10卢布。当时舆论哗然。实际上,当时香肠的市场价已是90卢布/千克。
张树华:苏共的舆论阵地是怎样一点点坍塌的
1987年,戈尔巴乔夫所着的《改革与新思维》一书在苏联和美国同时出版。戈尔巴乔夫在《改革与新思维》一书中倡导“革命性的思维方式”,倡导以所谓全人类的价值代替“阶级观点”。戈尔巴乔夫一方面鼓吹“文明社会价值”和“核时代的文明”,一方面单方面主动对西方让步,这为他在西方赢得了奖赏,也从根本上颠覆了苏联舆论对外部世界的看法。戈尔巴乔夫“良好愿望”最后没能换来西方真正的回应,但他那些国际关系“新思维”的主张却有效解除了苏共思想武装,使西方轻而易举地打赢了多年的攻心战,赢得了冷战。
尹伊文:俄罗斯帮助北约摆脱科索沃困境之后
叶利钦为北约送来了最宝贵的“救生圈”, 5月12日叶利钦撤除了反美的普里马科夫的总理职务,又任命了亲西方的前总理切尔诺梅尔金作为解决科索沃问题的特别代表,负责和北约谈判。在5月和6月期间,俄罗斯和西方及日本等8个大国举行了G8会议谈判讨论解决科索沃战争问题。会议谈判的结果产生了所谓的G8方案,要求南斯拉夫从科索沃撤军,战争停止后在科索沃由联合国驻军维持和平稳定,而且必须包括俄罗斯和乌克兰的部队。不过,当俄罗斯说服南斯拉夫接受了G8方案后,却转眼间发生了“偷梁换柱”,联合国驻军被偷换成北约驻军,只是再外加俄罗斯和乌克兰的部队,而且是要在北约的“统帅”之下。
受制于资本的叶利钦和驾驭资本的普京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探索,形成了一条不同于苏联、不同于西方的道路,那就是既充分利用资本和市场,又利用社会主义的国家政权,约束资本和市场,让资本和市场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这种模式,既不同于苏联的消灭市场,也不同于西方国家让资本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占据支配地位。而是从人类历史在当前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出发,既充分发挥市场和资本的作用,又把这匹烈马带上辔头,不允许市场的作用无限膨胀,不允许资本对社会的支配权力无限扩大。
叶利钦的全面私有化改革,让俄罗斯千疮百孔
叶利钦搞经济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铲除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的公有制,培育新资产阶级,一方面防止社会主义制度的复活,另一方面为巩固资本主义秩序和自己的统治奠定坚实的基础。应该说,他的这一目的基本上达到了。经过他不顾一切地私有化,大部分国有资产被迅速分掉和卖掉,私有制企业开始占有主要地位。就这样,叶利钦及其追随者实行经济改革的结果,使得本来是一个大国和强国的俄罗斯变成一个生产停滞、百业凋敝、动乱频仍、民不聊生的弱小国家。
叶利钦的血腥十月是俄版的“‘民主’以后杀全家”
据调查委员会公布的数字,在十月事件中死亡人数是200人,受伤逾千人。当时鲁斯兰·哈斯布拉托夫还是叶利钦的同伙,虽然武装部队接到紧急状态委员会的命令来平定骚乱,但是没有真正的动武,如果真正动武了,也就没有叶利钦了或者说他后来就呆在监狱里面了。但是当权力掌握在叶利钦手中的时候,他丝毫没有心慈手软,对抗议的民众大开杀戒,对曾经的同伙鲁斯兰·哈斯布拉托夫和亚历山大·鲁茨科伊也毫不客气。这就是真真切切的俄罗斯版的“‘民主’以后杀全家”。
寡头窃国:苏联解体后叶利钦的“宪政民主”伟业
叶利钦在他担任俄罗斯总统的第一个任期内,就抛弃了民主的假面具,暴露出了专制和残暴的本性,他建立的政权是专制独裁的政权。在他的第二个任期里,这个政权专制独裁依然如故,同时由于“家族”弄权,又变得愈来愈腐朽和黑暗。有人称叶利钦为“沙皇鲍里斯”,有人则把他当政的年代与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相比拟,把“家族”称为“集体的拉斯普廷”。
从叶利钦看“两面人”的政治危害
叶利钦是一个没有思想信念和明确的政治纲领的政客,他随着形势的变化和根据是否对自己有利的原则选择盟友,在参加议会活动时,靠拢了所谓“民主派”。而“民主派”根据叶利钦对“改革”持激进态度这一点,也把他当作自己人。于是他成为当时由“民主派”组成的反对派组织“跨地区议员团”和“民主纲领派”的领导人之一。
苏联解体后叶利钦如此“宪政民主”
最后叶利钦于10月4日宣布进人紧急状态,并下达了攻打白宫的命令。部署在白宫附近的坦克开始进行炮击,顿时大楼冒起黑烟和燃起熊熊大火。白宫陷落了,哈斯布拉托夫和鲁茨科依以及其它白宫守卫者被押解到着名的列福尔托沃监狱。在这场血腥的镇压中,据官方的电视台报道,共有一百四十七人死亡,实际死亡人数要多得多。有人证明白宫里有四百一十五具尸体。也有人估计,死亡人数大致为四百人。而根据着名作家邦达列夫在他的小说《百慕大三角》中抄录的红普列斯尼亚体育场的“大字报”,牺牲者人数多达二千四百七十三人。叶利钦在《总统札记》里也承认“有许多许多人被打死”。
伊朗的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
伊朗在鲁哈尼上台后,宣扬全盘私有化能迅速改善经济和民众生活这一套逻辑,私有化几乎成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政治正确,而当前伊朗的动荡证明了一个事实,即鲁哈尼为代表的亲西方集团的承诺彻底破产。现在伊朗的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都已经出了,如果不能恢复霍梅尼时代以广大民众为中心的发展政策,恐怕出现叶利钦式的人物只是时间问题。
纳瓦利内成不了叶利钦
纳瓦利内这类公知大V也许在其他小国家里面会有机会抛头露面,成为昙花一现的人物,而在更多的国家尤其是大国里面,有影响的反对派领导人大多数是前国家元首或者政府首脑或者其它政要,而纳瓦利内的影响力充其量等于我们国内的陈有西、贺卫方和那些死磕派律师之流,闹点动静博得西方喝彩两声挣点外快可以,真的想成为叶利钦,他还差一大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