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对传统农业的评述看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
不论是劳动者的小农经济、还是资本主义的大农业,其生产组织形式都不利于农业的发展,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极力主张当无产阶级获得政权以后,要不失时机地将农民和农业引导到社会主义的集体化道路上来。采取这样的生产组织形式,可以避免已往农业的所有弊端,吸收其所有优点,采用科学的经营方式与管理方式,实现农业的合理化,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其抗风险能力,尤其重要的是还可以避免已往存在的两极分化,实现劳动者的平等劳动与公平分配,达成共同富裕的目的。
“历史周期率”的根源初探
本作者认为:产生“历史周期率”的根源,是两千多年来存在着分散的、以一家一户仅种几亩地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及其小农意识。
塘约模式用公有制消灭小农经济,将决定中国的命运
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矛盾,才是“三农问题”的症结所在。“三农问题”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其实是内在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逻辑之中的,农民的破产、农业的凋敝、农村的衰落,是市场经济在中国展开的必然结果。从经济史的角度看,消灭小农经济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市场经济的两极分化道路,另一个是集体化的道路。塘约选择了农业集体化的道路,事实证明以劳动为核心的“公有制方式”,而不是以资本为核心的“私有制方式”,才是中国的正确选择。
小农经济不是中国的未来
小农经济的存废并不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意志,不论资本主义的圈地运动多么地不人道,不论小农经济田家乐多么值得回味,建立在小私有制基础上的小农经济的破裂和消亡,乃是不可抗拒的历史必然。
老人农业:小农经济的黄昏
当前广大农村,普遍的情况是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农村绝大多数青壮年加入城市打工者的行业,农村的土地除了抛荒外,...
小农经济(包产到户)已经到最后的末路
小农经济已经走到尽头,1、缺乏大规模公共设施建设能力,甚至具有对公共资源的破坏性.2、无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3、阻碍技术进步.4、无法建立起完善的公共福利机制,也就导致了个体的抗风险能力的降低.5、生产效率低下.6、在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工业反哺资金应该被用于促进集约化、产业化、合作化农业,让小农经济在有序可控的情况下退出历史舞台,而不是用于让小农经济苟延残喘。
小农经济的瓦解与农业资本化
立足生产关系角度,通过对安徽南部一个农业乡镇中土地、劳动力、农业服务、粮食等重要生产、生活资源流动关系的建构与描述,本文认为在中国农业生产中两个新群体正在兴起,一个是由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农业生产服务主体以及粮食收购加工主体构成的利益共同体;另一个则是在法律层面上仍然拥有土地承包权的普通农户。
林春:小农经济派和阶级分析派的分歧及共识 ——“中国农业的发展道路”专题评论
在《开放时代》最新一期,我们看到了中国“三农”研究中“阶级分析派”的“强势崛起”。在对抗“自由市场派”与“主流政策派”的统一战线上,“阶级分析派”和“小农经济派”共同反对土地私有化和大资本下乡,质疑国家对资本企业和“翻牌合作社”所投入的大量补贴。
严海蓉:中国农业的发展道路——新时代的小农经济?还是农业资本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小农在大量地流失,直到中国农村出现空心化、出现老人农业,出现未来谁来种地的担心,因此小农的坚韧性值得商榷。
贺雪峰:农业还是农民?
当前三农问题的优先项究竟是农业问题还是农民问题,或者是农业兼农民问题?重点在哪里,难点在哪里,对策在哪里?这就要分别对农业和农民问题进行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