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共为您搜索到10篇文章
  • 毛泽东诗词中的炮火硝烟

    毛泽东诗词中的炮火硝烟

    毛泽东不断借鉴传统兵法,可谓是古代兵家智慧的集大成者,其存乎于心和运用之妙堪称典范。比如,湖湘文化大家王船山的军事思想就给了毛泽东诸多启迪。王船山亲历过农民战争的狂风暴雨,认为农民起义军的作战特点是“走”,“败亦走,胜亦走”“进必有所获,退以全其军”。毛泽东将其发展成机动灵活的游击战和运动战。“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是他的一句至理名言。

  • 从毛泽东诗词看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历史脉络

    从毛泽东诗词看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历史脉络

    在毛泽东诗词中可以看到毛泽东思想的历史脉络。“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反映了遵义会议前毛泽东思想的孕育,以《沁园春·长沙》为标志,分为早期的发蒙、立志与而立之年后的思索、探路两个阶段。“而今迈步从头越”,反映了遵义会议至新中国成立毛泽东思想的成长,分为抗战准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个阶段。“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反映了建国后毛泽东思想发展期的历史,分为1949年至1966年经济技术建设和制度建设的“只争朝夕”阶段、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和思想革命的“只争朝夕”阶段。

  • 闳中肆外 国尔忘家——毛泽东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闳中肆外 国尔忘家——毛泽东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在“改造中国与世界”的伟大实践中,毛泽东从“山头鼓角相闻”的井冈山,“天高云淡”的六盘山,“横空出世”的昆仑山,到“一山飞峙大江边”的庐山,他的足迹遍布万水千山,视野变得更加开阔,胸襟变得广博。毛泽东从“忆往昔峥嵘岁月稠”“阅尽人间春色”“往事越千年”,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他的眼界纵贯古今,思绪变得更加悠远,思想变得更加厚重。“报道敌军宵遁”“六月天兵征腐恶”“宜将剩勇追穷寇”,战争年代,毛泽东不遗余力要推翻反动统治、改造社会。“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山河铁臂摇”,和平时期,毛泽东千方百计推动建设高潮,改造自然。“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毛泽东立足中国,放眼全球,不仅关注中国的前途,也关注世界的未来;不仅关心中国人民的疾苦,也关心世界人民的福祉。

  • 为有牺牲多壮志—毛泽东诗词中蕴含的忧患意识

    为有牺牲多壮志—毛泽东诗词中蕴含的忧患意识

    中华民族饱经沧桑,曾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千年古训。古语云:“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一代伟人毛泽东自幼怀有忧国忧民之心,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这是毛泽东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的不竭动力。这种忧患意识不仅体现在毛泽东的政治理论着作中,也深深地寓含在他寄情抒怀的诗词里。尽管毛泽东诗词就总体而言气势磅礴、纵横捭阖,充满激情和豪迈,但也有着苍凉沉郁、忧时感怀的特点,饱含着深沉的忧患,从而使他的诗词更彰显出思想的深邃和理性的光辉。

  • 从习近平引用的毛泽东诗词看文化自信

    从习近平引用的毛泽东诗词看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引用毛泽东诗词,彰显了毛泽东诗词中蕴含的文化自信。从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毛泽东诗词内容看,毛泽东诗词蕴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文化自信的必备要素。从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毛泽东诗词的目的看,毛泽东诗词彰显了文化自信的地位与价值。比如,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本质; 文化自信是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途径; 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力量等。习近平总书记对毛泽东诗词的引用,对今天如何弘扬毛泽东诗词以坚定文化自信有重要借鉴意义。

  • 毛泽东诗词中的人民观

    毛泽东诗词中的人民观

    毛泽东以古体诗词为载体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人民观:人民群众是聪明智慧的,有着无限的创造力,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有着无与伦比的伟大力量,只要组织起来,不但可以战胜任何强敌,而且可以改天换地,再造社会;人民群众需要党组织的领导和教育,不但需要组织起来,而且需要武装起来。

  • 毛泽东诗词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

    毛泽东诗词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

    毛泽东一生留下的大批脍炙人口的革命诗词,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毛泽东诗词是毛泽东思想的瑰宝,蕴含中国共产党创造的红色文化基因,是伟大中国精神的艺术再现。在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习近平多次出神入化地巧妙引用毛泽东诗词,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毛泽东一贯倡导的精气神。在新时代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以自我革命引领和推进伟大的社会革命,依然需要毛泽东诗化的革命精神的激励和理想信念的感召。

  • 为有牺牲多壮志——毛泽东诗词中蕴含的忧患意识

    为有牺牲多壮志——毛泽东诗词中蕴含的忧患意识

    中华民族饱经沧桑,曾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千年古训。古语云:“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一代伟人毛泽东自幼怀有忧国忧民之心,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这是毛泽东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的不竭动力。这种忧患意识不仅体现在毛泽东的政治理论着作中,也深深地寓含在他寄情抒怀的诗词里。尽管毛泽东诗词就总体而言气势磅礴、纵横捭阖,充满激情和豪迈,但也有着苍凉沉郁、忧时感怀的特点,饱含着深沉的忧患,从而使他的诗词更彰显出思想的深邃和理性的光辉。

  • 扒一扒网上公布的“毛主席未发表过的诗词”的可信度

    扒一扒网上公布的“毛主席未发表过的诗词”的可信度

    高文明“公布”的17首“诗词”,在毛泽东诗词研究者看来,从内容、字句、风格、格律和表现手法上,同毛泽东诗词作比较,可以断然得出绝对不可能出于毛泽东的手笔,这些“诗词”与毛泽东诗词有天壤之别。

  • 毛泽东诗词中的战略思想(上)

    毛泽东诗词中的战略思想(上)

    习主席说的是对的,历史不等待彷徨者、犹豫者,历史等待的是前进者,“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面万木春”。所以要学会看大势。我们学毛泽东和他的诗词也就是学这一点。大势决定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