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叶檀的《要不要同情被减的国企员工》

叶檀一句一个市场法则,实际说的是八个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你被淘汰是你没本事,不说活该,也是正常。吸取教训,如果自己来不及,让孩子涨本事吧。刘欢当年高唱《从头再来》,有些矫情,但毕竟还有些同情。而叶檀面对这些下失业工人,则只剩冷冰冰的训斥了。
 

简评叶檀的《要不要同情被减的国企员工》

 

【本文为作者向察网(www.cwzg.cn)的独家投稿,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请保留本声明】

 

简评叶檀的《要不要同情被减的国企员工》

 

叶檀的财经评论名气很大。听过几次,也看过一些文章,感觉她的评论都在挑毛病。比如,加息呢,她就说企业负担。降息呢,她就说通货膨胀。总之,牢骚式评论。一直不怎么喜欢。

读了这篇文章,感觉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叶檀在文章中的口气,似乎是奥林匹亚山上的神,冷冰冰地看着脚下的芸芸众生。叶檀一句一个市场法则,实际说的是八个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你被淘汰是你没本事,不说活该吧,也是正常。吸取教训,如果自己来不及,让孩子涨本事吧。

刘欢当年对着下岗工人高唱《从头再来》,有些矫情,但毕竟还有些同情。叶檀面对这些下失业工人,则只剩训斥了。

1940年,卡尔·波兰尼写了名着《大转折》。其中心思想就是,放任市场机制的丛林法则,带来的不是繁荣,而是社会崩溃。

叶檀列举世界范围内的失业,想告诉失业的人,全世界都这样,你闹腾抱怨什么?但是,不知叶檀在列举这些数字的时候,有没有意识到,这觉不是普通的经济调整,而是全球大危机。当成千上万的人同时失去工作时,这将酝酿巨大的社会冲突。全球经济危机已经十年。这个危机的深刻程度可以和1929年大危机相比。再想想全球的裁员大潮,这意味着什么?1929年之后十年,酝酿的是世界大战!

当消费不能匹配巨大的产能时,产能必须找出处,政府帮忙,修路造桥 ,这是凯恩斯主义。当凯恩斯也失灵了,那怎么办?那就只能依靠战争。只有战争中的相互摧毁,才能把巨大产能消耗掉。这是传说中1960年代一个智囊团队给美国政府的报告的观点,名为《来自铁山的报告》。

历史会重演吗?

应该不会。但是,当人们放任冷冰冰的丛林法则,当社会达尔文主义悄悄流行的时候,那就难说了。

叶檀在博文中谈裁员失业,认为随着智能化,还会有大批工人失业。智能机器人代替现有一线工人的1/4是没问题的。

前几天李世石和阿尔法狗进行五局人机大战。阿尔法狗出人意料地击溃李世石。机器会统治人类吗?这个科幻电影中老主题成为热点。第五局的嘉宾李开复对此评论,现在要小心的不是机器统治人类的问题,而是机器代替人类的问题,是小心你的工作的问题。

机器能不能代替人类呢?

这类狂想曲早就有了,而且更大胆。

美国着名智囊不热津斯基早就提出过“喂奶”说。1995年9月27日至10月 1日,由美国出资的俄罗斯戈尔巴乔夫基金会,邀集当今世界的500名最重要的政治家、经济界领袖和科学家,其中包括乔·布什(当时他还不是美国总统)、撒切尔夫人、布莱尔、布热津斯基以及索罗兹、比尔盖茨、未来学家奈斯比特、阿尔文·托夫勒等大名鼎鼎的全球热点人物,在旧金山费尔蒙特饭店举行高层圆桌会议。会议讨论关于全球化以及如何引导人类走向21世纪的问题。不热津斯基等人认为,21世纪,就现有的科技,仅启用全球人口的20%就足以维持世界经济的繁荣。剩下的80%是垃圾人口。布热津斯基提出,“弃置和隔绝那些无用而贫穷的垃圾人口,不让他们参与地球文明生活的主流。仅由20%精英将一些消费残渣供给他们苟延残喘。”这就是着名的“喂奶主义”。这是沙龙里摆龙门阵,还是真的有个计划,那就不知道了。

机器人代替人,在技术上并不难。精英们早就有这个想法。但是,如果机器生产,大多数人被排除在生产之外,那么,谁有钱去消费呢?

说来很简单。资本家的目标就是不断盈利,资本主义的核心就是资本不断积累增值。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投资,必须生产(虚拟经济另说),而且,工厂生产的产品必须卖出去。 当数量巨大的工人被机器代替,被从工厂里赶出来的时候,那么,由巨大的生产能力生产出来的产品卖给谁?毕竟,一个人的衣食住行日常消费是有限的。少数人可以进行奢侈型消费,但无法代替大多数人的日常消费。当然,可以发展服务业。但是,当制造业车间都是机器人时,当只有极少数人控制机器时,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给谁提供服务呢?

所以,不管智能机器如何发展,社会中的大多数人都必须参与劳动体系,分享劳动成果。当机器大规模代替人类劳动的时候,也就是资本主义崩溃的时候。

 

延伸阅读:叶檀:要不要同情被减的国企员工

 

近期有一张工人穿着工作服的照片四处流传,引起了极大的争议。有人誉之为市场化的一步,有人表示心酸,到老了被工厂踢走。

去职、重新就业是个很正常的事,尤其是在去产能、去库存之时,最后一步必然是去员工以节约成本。我们抱以同情,但改革不可阻挡,擦干眼泪之后更需要认清现实。

中国去产能之前,全球航运业巨头马士基集团旗下子公司马士基航运公司表示,受需求放缓影响,它将减少网络能力、推迟投资,并在2017年前削减全球4000个工作岗位,约占其陆地工人人数的1/6。

看上去西装革履的银行业人士同样面临裁员压力。由于欧美银行资产下降、业绩缩水,银行大裁员,这几年可能将裁员十几万。彭博社报道,花旗银行从今年1月开始裁员至少2000人;汇丰和渣打银行相继宣布于2017年前裁员5万人和1.5万人;摩根士丹利先后两次传出裁员消息,分别是固定收益部门裁员25%,和股票交易部裁员5%,共计裁员1300人;法国兴业银行在2020年前裁员2000人;摩根大通在2016年裁员5000人;巴克莱银行在2017年前裁员3万人;德意志银行在2015年10月裁员5万人;荷兰合作银行在2016到2018年裁员9000人。

中国其实是个跳槽率比较高的国家,外企国企民企抢人才。2012年10月《中国经济周刊》报道,根据怡安翰威特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员工平均流动率为15.9%,在全球都处于高位。中国企业面临的一大挑战,是如何吸引、保留高质量人才并提升他们的敬业度。所谓人才留不住,非人才赶不走。

● ● ●

中国大型国企的裁员之所以成为一桩新闻,因为这些企业承担了兜底的社会责任,这导致劳动生产率下降。彭博旗下的Bloomberg Intelligence Company(彭博信息研究公司)的行业研究分析师梁颖璋、朱轶和Andrew Cosgrove的分析报告显示,中国大型煤企平均劳动生产率远低于海外同行,中国的大型煤炭集团人均年产量约1730吨,只相当于美国的5.6%、印尼的20.6%。而中国煤炭行业的人均年产量更低,仅为630吨,而发达国家为一万吨。未来随着智能化的推进,中国所需要的一线工人可能进一步下降,机器取代人4比1的替代还是能做到的。

3月23日朱民先生在博鳌论坛上提出,亚洲如中日韩劳动生产效率下降。中国除了老龄化影响,最重要的是留存严重的非市场化用工机制,以及没有经过职业培训的劳动者。给予保障就是为了企业可以出清,如果由企业包养还要保障干什么?

● ● ●

人们之所以对武钢工人抱有同情,除了残存的一丝对国企时代的念想外,主要有两个原因,用工不平等,以前分全民、大集体,后来是合同工也有体制内外之分,体制外干的是牛的活,却缺少基本保障。人们给予基层无保障员工以巨大的同情,这是对弱者的天然同情心理。

武钢的反腐风暴显示了这些人分流的另一重原因,靠钢吃钢,以及动辄上亿元的决策失误。据媒体报道,武钢在巴西和加拿大投资的MMX铁矿和Bloomlake铁矿,已宣布破产、停产。武钢认真调查分析了巴西MMX项目决策过程。发现的主要问题是:先拍板后论证,后续风险没有控制,境外投资管理制度缺乏。

即使邓崎琳不贪腐,在经济下行、产业多元化背景下,水泥、钢铁、煤炭等行业也必须进行减员分流,企业市场化的第一步就是市场化的用工体制。现在抗议减员,还不如好好学一们手艺,让孩子尽快融入市场,不要走自己的老路。即使有千年存在的企业,也不可能有一成不变的员工。事实上,类似的减员在各地都在发生,但在广东、浙江不会引发类似于中部与东北地区的反响,就是因为这些地区的市场化程度不同,如果都达到浙江的市场化程度,恐怕以后减员不会成为什么大新闻,只不过是财经、经济新闻中的一小块。

改革当然不能只改最弱势的编制外工人,那是不公平的类似于奴工似的身份约束制度,用工的彻底市场化意味着打破体制内外的区别,打破企业主的官员身份匹配体制,让官员的归官员,企业的归企业,让目前的国企高管有一次性选择呆在企业还是从政的机会,选择之后,泾渭分明,才可能推出下一步的薪酬体制改革。

改革往往从抵触最小的部分开始改起,钢铁水泥行业的改革也会从基层员工开始,被减者应该早就做好准备,铁饭碗绝非长久之计,假以时日,他们也看得到体制内很多员工被减的那一天。

「赞同、支持、鼓励!」

察网 CWZG.CN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标签: 要不 员工 叶檀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cwzg.cn/expose/201604/27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