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rs直播手机连接_雷速体育_jrs低调看直播直播:揭秘赫鲁晓夫为何非与中国翻脸
【本文为作者向察网的独家投稿,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请注明来自察网(www.cwzg.cn),微信公众号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现在史学界流行的一种说法是,斯大林时代一直瞧不起中国,想方设法的从中国谋取特权。赫鲁晓夫上台以后大力发展对中国的友好关系,全力援助中国。可是由于毛泽东对1956年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不满,于是与苏联翻脸,这给两国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可以说是苏联剧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的重要原因。笔者在这里想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其实,只要查一下相关的材料会发现,关于中苏关系恶化的原因,恰恰同这些历史学界的专家说法相反。斯大林时代极为重视中苏关系,在斯大林逝世前最后一部着作《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当中,把中苏合作视之为苏联大国地位的基石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继续发展的必备条件:
中国和欧洲各人民民主国家却脱离了资本主义体系,和苏联一起形成了统一的和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而与资本主义阵营相对立。两个对立阵营的存在所造成的经济结果,就是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瓦解了,因而现在就有了两个平行的也是互相对立的世界市场。
应该指出;美国、英国及法国自己促成了这个新的平行的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巩固,当然这不是出于它们的本意。它们对于苏联、中国和没有加入"马歇尔计划"体系的欧洲各人民民主国家实行经济封锁,想以此窒杀它们。事实上并没有窒杀得了,反而巩固了这个新的市场。
当然,在这方面主要的问题不在于经济封锁,而是在于战后时期中这些国家在经济上结合起来了,并且建主了经济上的合作和互助。这个合作的经验表明,没有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能象苏联那样给予各人民民主国家以真正的和技术精湛的帮助。问题不仅在于这和帮助是极度便宜的,技术上是头等的。问题首先在于这种合作的基础,是互相帮助和求得共同经济高涨的真诚愿望。结果,在这些国家中便有了高速度的工业发展。可以满怀信心地说,在这样的工业发展速度之下,很快就会使得这些国家不仅不需要从资本主义国家输入商品,而且它们自已还会感到必须把自己生产的多余商品输往他国。但是,由此应当得出结论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美、英、法)夺取世界资源的范围,将不会扩大而会缩小,世界销售市场的条件对于这些国家将会恶化,而这些国家的企业开工不足的现象将会增大。世界市场的瓦解所造成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总危机的加深就表现在这里。这是资本家自己也感觉到的,因为失去象苏联和中国这样的市场是很难不感觉到的。
(《斯大林选集》(下),人民出版社,1979,第56l页)
然而,斯大林去世后以赫鲁晓夫为代表的苏联领导人在根本上改变了对华的态度。在赫鲁晓夫上台之初地位尚未巩固的1954年访华后,其便表示要与中国决裂,在回忆录中如是说:
我记得一九五四年我从中国回来以后曾告诉过我的同志:"同中国人的冲突恐怕难以避免了。"我是根据毛泽东的各种言论得出这个结论的。在我访问北京时,气氛是典型的东方式的。每个人都殷勤、巴结到了令人难以相信的程度,但我还是看穿了他们的虚伪。我到北京以后,毛泽东和我互相热烈拥抱,互相亲颊。我们经常在一个游泳池旁躺着,像最要好的朋友那样谈论着各种各样的事情。但这实在甜得有点令人恶心。当时的气氛是令人作呕的。另外,毛泽东讲的某些事情引起了我的戒备。我始终也没有搞清楚他讲的到底是什么意思。我当时想,这大概是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和思想方法有点特别吧!总之,我觉得毛泽东的有些话讲得过于简单化,有些又讲得太复杂了。
(李捷,于俊道主编,实录毛泽东 4,长征出版社,2013.10,第223页)
今天的大多数史学家不承认这一点,认为赫鲁晓夫的回忆是在下台以后才写的,所以可能把1956年苏共20大之后中苏论战的一些事情和1954年访华弄混了。应该说,赫鲁晓夫回忆中的确有明显不符合常理的地方。因为如果是中国方面热情的话反而会引起赫鲁晓夫的反感,难道中国方面要冷淡以对,赫鲁晓夫才高兴吗?在苏联解体以后的1995年,横跨斯大林和赫鲁晓夫两个时代,在1950到1958年一直负责援华工作的阿尔希波夫回忆了中苏关系恶化的原因。他表示,中苏关系恶化的开始的确是1954年赫鲁晓夫访华,在此之后赫鲁晓夫便已经决定同中国翻脸了。但是,事情的原委不是赫鲁晓夫在事后回忆中表示的中国人过于热情显得有点儿虚伪,恰恰是赫鲁晓夫感到自己受到了侮辱:
当时,苏联已通过决议要实行“集体领导制”,因而去北京访问的是起主导作用的“五位”——赫鲁晓夫、布尔加宁、马林科夫、米高扬、福尔采娃。中国人那时对此局面不大理解,例如周恩来就曾几次问过我:谁是代表团团长?我也向米高扬提出了这个问题,他笑着回答说:也有人常问我这个问题,我说我们现在实行的是集体领导。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不得不自己去澄清究竟谁是代表团团长。结果在历次谈话中中国人最注意的却是布尔加宁,他仪表堂堂,貌似知识分子的模样,待人和气。当时我已觉察到,赫鲁晓夫也注意到了这一事实,所以他离开中国时带着不满意的情绪和被轻视的感觉怏怏而去。
在那次访问中,还发生了一件令人不快的插曲。根据赫鲁晓夫的提议,由于苏联缺少劳动力,又签订了一个苏联从中国吸收一批劳动力的协议。会谈时,讲过中方可提供150万个劳动力的问题。中方领导起草有关文件的是xxx。一次,我问他:这方面的文件准备得怎么样了?他回答说:“一切都很顺利,很快就准备好。”然后,他很感伤地补充说:“又是中国苦力。上个世纪就有中国苦力,而现在又有中国苦力,不同的只是他们去的是苏联。”中国的其他领导人谁也没有这样说过。
(谢文雄主编,中国共产党口述史料丛书 第5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11,第497页)
不过,阿尔希波夫毕竟是苏联人,因此多多少少仍然存在着为苏联辩护的色彩。因为当时赫鲁晓夫还立足未稳,虽然当时他是苏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但是这一职务并不是最高领导人,仅仅负责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当时的苏联体制下,部长会议主席才负责主持全面工作,但是担任部长会议主席的马林科夫在1954年底访华时已经被架空和在内部受到批判,两个月后就被主持国防工作的布尔加宁取而代之。因此,在当时主持国防工作的布尔加宁的确是苏联实权最大的领导人,中国方面对于他的接待规格要高于赫鲁晓夫也没有什么问题。只不过赫鲁晓夫权力欲极强,又特别好面子,所以才对中国方面对他的接待规格不如布尔加宁高怀恨在心。
至于赫鲁晓夫提出苏联从中国吸收劳动力的问题,也的确是苏联方面考虑不周。因为在旧中国华工出国是不平等条约规定的外国特权,作为苦力出国的华工连黑人奴隶的地位都不如。因此,赫鲁晓夫提出这一条件的时候的确忽略了中国方面的感受。当然,中国个别领导人当面表达不满也的确不太妥当。不过,华工出国事件引发争议的主要责任在赫鲁晓夫和苏联方面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当然,中国方面在接待赫鲁晓夫这次访华中也确实有一点不妥之处。除了上面说的个别领导人当面就华工出国事件对苏联表示不满,另一件引发赫鲁晓夫反感的事儿是广东地方领导人的接待。当时,广东地方领导人认为肯定有翻译随行,所以便没有另外安排翻译。结果赫鲁晓夫和翻译并未乘坐同一架飞机,在到达广州后因为语言不通引发了很大麻烦:
毛泽东还告诉赫鲁晓夫可以到中国随便什么地方去访问。毛泽东的这个决定正中赫鲁晓夫下怀,于是他决定去广州看看。但当他在广州走下飞机时,才发现翻译没有与他在同一架飞机上。当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xx前来机场迎接,由于语言不通,双方只好挤眉弄眼、手舞足蹈地表达各自的意思。幸好半小时后另一架飞机也随之到达,当师哲等人走下飞机时,赫鲁晓夫高喊:“快来救救我们!”
(徐晓庆 李春隆 徐振泽着,新中国与苏联的高层往来 (上、下册),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08月第1版,第312页)
后来在下了飞机之后,广东地方的领导人又没有考虑到苏联人的生活习惯,在设宴款待赫鲁晓夫一行时又让苏联方面领导人出了丑,特别是苏联的女领导人福尔采娃:
中苏联合公报发表后,赫鲁晓夫一行南下访问,沿途党政官员隆重迎接,盛宴招待,不觉又到广州,受到广东省委第一书记xx、书记处书记xxx的热烈欢迎。他们为客人们奉上了广东最名贵的粤菜龙虎斗,苏联客人们一见菜盘中偃卧着两条狰狞可怕的蛇,个个大惊失色,文化部长福尔采娃等几个女宾竞吓得哭起来。陶铸一看不妙,赶紧让人把菜盘端开,好言解释了一番,福尔采娃才止住哭。
(张涛之着,国旗飘飘 话说中华人民共和国 上,新华出版社,2011.01,第274页)
后来,福尔采娃在中苏论战期间非常活跃,以致中国在论战公开化以后一开始点名批判的苏方领导人只有两个,一个是赫鲁晓夫本人,另一个就是福尔采娃。这一切可能和1954年的接待不无关系。另外,福尔采娃不仅是苏联共产党历史上唯一的女政治局委员,而且是赫鲁晓夫的情妇,因此对于赫鲁晓夫具有极大的影响力。2013年其女儿出版的回忆录中再次确认了这一点。因此,恐怕这一事件也对赫鲁晓夫在1954年访华后决定与中国翻脸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当然,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引发赫鲁晓夫下决定与中国翻脸本身,就已经说明了赫鲁晓夫对于中国不够重视。因为中国方面这些接待问题并不是刻意刁难,仅仅是文化差异等原因。另外,中方虽然也对赫鲁晓夫引进华工等做法极为不满,但是并没有为此决定与苏联决裂。相反,当时中国的确认为赫鲁晓夫访华是成功的,不管是公开的还是内部的资料都是如此。这也是一些并没有浓厚意识形态偏见的史学家也经常误认为赫鲁晓夫1954年访华时比斯大林时代的中苏关系有了进一步好转,如果不是1956年苏共20大两国关系就不会破裂的原因之一。
总之,与某些史学家鼓吹的相反。斯大林时代中苏之所以能够实现友好合作,是因为斯大林极为重视中苏关系,而赫鲁晓夫时中苏关系恶化并不是其1956年批判斯大林引发的,早在1954年赫鲁晓夫第一次访华时就决定了与中国方面决裂。而引发决裂的其实不过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这既反映了赫鲁晓夫的鼠肚鸡肠,把个人感情驾驭于国家利益之上,更说明了其对于中苏关系远不像斯大林那样重视,根本没有把中国放在眼里。
【jrs直播手机连接_雷速体育_jrs低调看直播直播,察网专栏作家】
「赞同、支持、鼓励!」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cwzg.cn/history/201711/39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