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共产党宣言》看知青上山下乡对解决城乡二元差距的历史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人大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实现城乡共同发展。”的指示,体现了我们党按照《宣言》要求“消灭城乡之间的差别”方针。他提出的“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又一次说明,只要农村落后于城市,农村就是“广阔天地”,就能够“大有作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消灭城乡之间的差别”不是简单的农村人口进城,而是要“城乡共同发展”,使农村发展的和城市一样。这完全是将中国现在的实际情况结合《宣言》指出的方向,摧毁旧的传统观念,消灭城乡之间的差别的方法。

【本文为作者向察网的独家投稿,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请注明来自察网(www.cwzg.cn),微信公众号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从《共产党宣言》看知青上山下乡对解决城乡二元差距的历史意义

今年是《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习近平同志带领政治局集体学习《宣言》。诠释了马克思主义原理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宗旨,将“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作为指导今后改革开放的原则。向全世界宣告:我们的旗帜的共产主义!

作为一个有43年党龄的老党员,我再次对《宣言》作了认真的学习。

恩格斯在1888年英文版的序言中讲:“虽然‘宣言’是我们两人共同的作品,但我终究认为必须指出,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原理是属于马克思一个人的。这个原理就是: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及其所必然决定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智慧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因此人类的全部历史(从土地公有的原始氏族社会解体以来)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统治阶级和被压迫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这个阶级斗争的历史包括有一系列发展阶段,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一劳永逸地摆脱任何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划分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进行剥削和统治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的控制下解放出来。”[2]

从恩格斯的这段关于“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原理”和习近平总书记组织政治局学习《宣言》,我领悟到:只有从“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及其所必然决定的社会结构”所确立的“时代政治的和智慧”才能说明历史。在阶级消灭之前,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来“使自己从进行剥削和统治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的控制下解放出来。”(这里讲的“控制”,应该包括经济的和意识形态)。

面对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的“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及其所必然决定的社会结构”,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了“该时代政治的和智慧的历史”。按照《宣言》指出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3]才能“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4]提出了知识青年只有走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和工农变为一体,才能发挥自己的先锋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通过长达28年浴血奋斗,与国内外阶级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推翻“三座大山”,才建立了新中国。成千上万的烈士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英勇奋斗而牺牲。

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第一代国家领导集体,面对“一穷二白”的经济状况,开启了“该时代政治的和智慧的历史”。带领中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采用了计划经济模式—“全国一盘棋”,集中全国的力量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大问题。在政治上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遵照《宣言》“特别强调所有制问题,把它作为运动的基本问题”,进行了“农业合作化”,“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了逐步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探索。“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因为在全民和集体所有制下实行了“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保证了每个人有工作做,有饭吃,使得人民生活有了基本保障。“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因此,所提倡的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并且付诸行动。

按照《宣言》关于“剥夺地产,把地租用于国家支出”,“没收一切流亡分子和叛乱分子的财产”,“通过拥有国家资本和独享垄断权的国家银行,把信贷集中在国家手里。”,“把全部运输业集中在国家手里”[5]的原则,进行了土地改革,没收了买办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在华财产,建立了人民银行管理国家的金融,成立了国有的运输企业。

当年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是农业生产的落后,城乡差别很大。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依据《宣言》指出的“按照总的计划增加国营工厂和生产工具,开垦荒地和改良土壤”,“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成立产业军,特别是在农业方面”,“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英文版是,‘通过把人口更平均地分布于全国的办法逐步消灭城乡之间的差别’)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6]提出了“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在大力“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的基础上,在全国建立了国营农场;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就号召、动员城市青年学生上山下乡到农村去“开垦荒地和改良土壤”,“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建立“三线城市”,鼓励发展乡镇企业,力求“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通过把人口更平均地分布于全国的办法逐步消灭城乡之间的差别”。笔者认为《宣言》提出的“特别是在农业方面”“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中的“义务”,既是不可推卸的责任。尤其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根据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形势和面临战争的状况,所制定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政策,实际上是为了发展农业的一次全国性劳动力大调配,目的就是通过加速发展农业,为工业发展积累资金,实现“四个现代化”,抵御外敌,要求每个城市青年到农业战线去尽“义务”—以尽建设新农村的匹夫之责。并且也是通过这种实践培养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抵制“和平演变”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所必须的一项百年大计。应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议题之中的必然课题。

党中央当年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这段历史”,就是具体地、现实地针对当时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时代政治的和智慧的历史”,实行的一种国家建设战略。

在这个问题上依然存在着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

当年,见诸于文字,公开跳出来反对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集体按照《宣言》制定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政策的,是被公布的林彪反党集团泡制的“‘五·七一’工程纪要”,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污蔑为“变相劳改”。企图通过“克己复礼”,利用旧的传统观念—“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煽动一些世界观没有改造好的人和他们一起推翻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复辟资本主义,上演了一场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结果是,腐朽没落势力的代表折戟沉沙。这也是上山下乡中“不正之风”的根源所在。

一段时间以来,不讲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提倡学习马列原着;集体主义被束之高阁,极端个人主义泛滥;革命英雄主义遭到践踏,革命英雄被污蔑。私有制基础上产生的旧观念沉渣泛起,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大行其道,就如邓小平同志说的“最大失误是在教育方面,对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够”[7]。公知,大V们在意识形态领域举着西方资产阶级“普世价值”和“人性论”的旗帜,采用历史虚无主义的手法,否定《共产党宣言》,攻击马克思主义,从行动上对“四项基本原则”进行阉割,开始了新一轮对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斗争。包括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走和工农相结合道路的丑化和攻击,否定千百万知青用行动在践行《宣言》,和革命前辈一样在和工农相结合的过程中艰苦奋斗,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奉献青春。

一直到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校正了航向,采取了有效措施,遏制住了这种现象。习近平同志多次提出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要学习马列原着。2013年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就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2013年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的讲话中更加明确指出“首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2015年12月11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强调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共产主义是我们党的远大理想。没有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就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这个特色社会主义。我主持起草党的十八大报告时,专门要求写了这样一段话‘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2017年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34次集体学习时旗帜鲜明地说“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正是习近平同志牢牢地把握住了航向,使得“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十九大报告)。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的最后特别地提出: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全党要关心青年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

这是对毛主席对知识青年需要接受再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本人曾经插过队,接受了“再教育”,才有了十九大报告中对青年们的真切期望,所以,习总书记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典范。

现在,对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走和工农相结合道路的争论,实际上还是要不要按照“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原理……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及其所必然决定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智慧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要不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要不要按照恩格斯早就指出“传统是巨大的阻力,是历史的惰性力。但是,它是消极的,因此一定要被摧毁。”[8]这不能不说是坚持还是否定《宣言》原则,坚持还是否定马克思主义,能不能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控制下解放出来的根本问题。

目前,我国采用了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其中的公有制成分是保证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基础,由私有制成分造成的“三农”问题,我们党按照《宣言》要求“消灭城乡之间的差别”方针,体现在习近平同志在参加十三届人大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的“要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实现城乡共同发展。”[9]的指示中。他提出的“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10]。又一次说明,只要农村落后于城市,农村就是“广阔天地”,就能够“大有作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消灭城乡之间的差别”不是简单的农村人口进城,而是要“城乡共同发展”,使农村发展的和城市一样。这完全是将中国现在的实际情况结合《宣言》指出的方向,摧毁旧的传统观念,消灭城乡之间的差别的方法。

而要实现这一切,就要像习近平同志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中所说的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我们要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始终为人民不懈奋斗、同人民一起奋斗,切实把奋斗精神贯彻到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全过程,形成竞相奋斗、团结奋斗的生动局面。”

下乡农村七年锻炼,使他深刻地懂得,

【“奋斗是艰辛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艰辛就不是真正的奋斗,我们要勇于在艰苦奋斗中净化灵魂、磨砺意志、坚定信念。奋斗是长期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伟大事业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持续奋斗。奋斗是曲折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我们要始终发扬大无畏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

笔者认为,习近平同志开创了新“时代政治的和智慧的历史”。

这次习近平同志带领政治局集体学习《宣言》,就是落实十九大报告中“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要加强理论武装,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的行动。

这应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的组成部分。

2018.6.2

注释: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62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37页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85页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64页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2页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2-273页

[7] 2014年12月11日人民网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02页

[9] 来源:新华网2018年03月09日

[10] 中国新闻网2018年03月08日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赞同、支持、鼓励!」

察网 CWZG.CN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cwzg.cn/history/201806/42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