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九”运动与唯物史观

“一二·九”运动给我们留下的另一个成果就是广大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一定要深入到中国社会的基层,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一二·九”运动之后,大批青年学生在党的领导下,组建青年抗日先锋队,走出学校,走向农村、走向基层。他们中的大多数走上了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这是毛主席多年强调的,青年学生与知识分子必须要走的道路。只有走上这条道路,青年学生与知识分子才有真正广大的前途,才能真正发挥他们的力量与才能。这一点,在今天,依然没有过时。

“一二·九”运动与唯物史观 

今天是“一二·九”运动八十三周年的纪念日。八十三年前,北平的大学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街头,举行示威游行。游行的主旨是:反对华北自治,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当时有一句很着名的说法:华北之大,已经不能安放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一二·九运动公开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大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它配合了红军北上抗日,促进了国内和平和对日抗战。它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新高潮的来到。

毛泽东说,一二·九运动“是抗战动员的运动,是准备思想和干部的运动,是动员全民族的运动”,“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自“九一八”以来,国民党为什么一直坚持不抵抗政策。根据蒋介石的说法,中国国力不如日本、军力不如日本、战力不如日本,技术也不如日本。在这样的情况下,抵抗就是自取灭亡。而蒋介石的策略就是呼吁和等待国际援助。他所说的国际援助,主要是指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援助。

这是国民党反动派和它的头子蒋介石的唯心史观所决定的。在他们眼里,根本没有中国人民的力量,他们自己就看不起中国人民。在他们的眼里,英美帝国主义有钱有枪,才是可以依靠的力量。不仅蒋介石有这样的看法,汪精卫更有这样的看法。所以汪精卫认为中国不可以和日本开战,只能与日本和平相处。这种所谓和平的观点,就是投降的观点。蒋介石虽然没有公开讲投降的话,但蒋介石的不抵抗如同在鼓励日本的侵略罪恶,而且后来即使开始了全面抗战,蒋介石与日本也一直在明里暗里商谈媾和事项。

持有唯心史观的人们,在强敌入侵面前,或者投降,或者犹豫,都不是偶然的。这与他们蔑视人民大众的力量是有着直接关系的。即使全面抗战开始之后,打了一台儿庄战役,国民党方面仍有两种声音。一种是“亡国论”,一种是“速胜论”。“亡国论”的观点与前面所提到的不抵抗政策与汪精卫的投降理论基本一致,而“速胜论”的观点则认为,有了英美的支持,中国的抗日作战的胜利几乎指日可待。这两种观点都是唯心史观的观点。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分别给予了驳斥。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表明,抗日战争,最后的胜利一定是属于中国人民的。中国不会亡国,但中国也不会速胜。只要坚持持久的抗战,中国人民的胜利就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这才是唯物史观的观点。毛泽东在《论持久战》里还写道:“兵民是胜利之本”。兵与民,都是中国人民大众的基本构成。没有广大的兵,没有广大的民,抗日战争是不可能取得最后胜利的。而中国共产党就是动员群众、组织群众的中坚力量。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没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不能凝聚全中国人民团结抗日的力量,就不可能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决定抗日战争胜负的,不是军队人数的多少,不是军事装备与技术的先进与否,最根本的因素,就是要看能不能把全国人民都团结起来。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唯物史观在抗日战争中的一个杰出的实践。中国共产党人在人民民主革命时期的三大法宝:党的领导、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到了今天,武装斗争应该由人民民主专政来取代了,人民军队也是人民民主专政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他两个法宝依然不会改变。

“一二·九”运动给我们留下的另一个成果就是广大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一定要深入到中国社会的基层,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一二·九”运动之后,大批青年学生在党的领导下,组建青年抗日先锋队,走出学校,走向农村、走向基层。他们中的大多数走上了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这是毛主席多年强调的,青年学生与知识分子必须要走的道路。只有走上这条道路,青年学生与知识分子才有真正广大的前途,才能真正发挥他们的力量与才能。这一点,在今天,依然没有过时。

青年学生要了解国情,就要深入基层,就要了解工农群众;青年学生要想有所作为,也要深入基层,了解工农群众。离开这一条,就将一事无成。历史与今天的实践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想到前不久,台湾的“九合一”选举,韩国瑜能够取得选举的胜利,有一条就是他被国民党排除在主流之外,但他却深入基层,了解草根群众的生活,也了解他们的所想所需。在选举中能够掌握他们的目标和愿望。有人开玩笑地说,这不就是共产党的路子吗?虽说是玩笑话,但也说出了一个道理,只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才能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共产党永远不会放弃这条最根本的道路,这同样也是唯物史观的一个具体的实践。

当年的“一二·九”点燃了成千上万青年们的热血,中华民族开始走上民族振兴的道路。今天在中华民族伟大崛起的道路上,我们的青年们要靠什么来点燃他们身上的热血?

【胡懋仁,察网专栏学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本文原载于微信公众号“北航老胡之闲话”,授权察网发布。】

「赞同、支持、鼓励!」

察网 CWZG.CN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