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生产的盲目性——精准扶贫必须面对的核心症结
精准扶贫是今年两会中的热点话题之一。
说起精准扶贫,不由得想起前几天的两则新闻。
2017年3月2,搜狐新闻报道。2月28日中午,周至县终南镇千家湾村,68岁的菜农张建文用电动车拉了100公斤菠菜,到富仁蔬菜批发市场去卖。张建文大半天也没有等来买主,只好找菜贩子说好话,最终以每公斤0.26元的价格成交。张建文揣着钱回来,给还在菜地挖菜的老伴一说价钱,老伴顿时忍不住流下眼泪。老两口种了1亩多地的菠菜,从去年10月播种到现在,成本投入已超过400多元,没想到收获时菠菜价格一路下跌,近期批发价最低到每公斤0.4元,因为雇不起工人收菜,张建文和老伴天刚亮就到地里收菜,一直忙到中午,忍着腰酸背痛挖了100公斤菜,没想到只卖了26元。
据3月5日西安新闻网报道。菜农流泪的消息迅速传播,被在外地工作的周至籍“西安好人”巩坤注意到,3月2日,巩坤联系到周至义工服务中心主任王成和当地自媒体周至老碗会,共同策划发起了“义买千斤菠菜送环卫工”志愿服务活动,活动得到众多爱心人士的参与支持,短短4个小时,他们就通过微信圈收到2500余元爱心认购款。
这是两则读起来令人五味杂陈的新闻。
在今年两会中,关于精准扶贫,不少代表们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比如产业扶贫、教育扶贫、要反“假脱贫”、利用“互联网+”落实“精准”、利用商业保险减轻基层财政压力、要私营企业参与扶贫等等。这些观点各有所见,也有一定的启发,但是,我国精准扶贫政策,或者说扶贫攻坚战面临的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却几乎没有提及,这就是农民生产的盲目性、无序性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问题。
菜农流泪,100公斤菠菜只卖28元,辛苦半天,有可能成本都收不回来,凸显出的就是这个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扶贫政策有一个巨大的转变,就是从单纯救济转向产业扶贫。中国有句老话,“救急救不了穷”。仅仅是接受救济,只是救急,杯水车薪,摆脱不了贫困。贫困者要脱贫,最重要的要有摆脱贫困的志向和摆脱贫困的能力。就扶贫来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在扶贫过程中,对贫困农民进行农牧业技术培训,或者给予一定的启动资金,或者直接购买一定数量的果木、牛羊,让贫困农民来经营喂养,由此增加收入,成为扶贫最重要的手段。
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授人以渔”也可以变为“陷阱”。
“菜农流泪,好人相助”并不是个案。下面再看一则新闻。
2016年底,《农民日报》报道了一则新闻“李禄超书记,微信圈里卖红薯”。事情是这样, 李禄超是山东省临邑县委宣传部选派到小辛庄村的第一书记,他看到贫困户种植的红薯没有销路,就在微信朋友圈中发了一封“帮贫困户卖爱心地瓜”的倡议书,倡议书中介绍,“宿安乡小辛庄26户贫困户种植的1万公斤红薯,缺乏销路,纯天然绿色食品,价格低至8毛钱每公斤,有需要的市民请及时订购。”出乎李禄超的意料,这条消息被迅速转发,倡议书刚发出三个小时,就订出了1000多公斤地瓜。但随之而来的是配送难的问题,地瓜很重,订户分散,如果挨家挨户送货,成本太高。经过与同伴商议,他们最终决定在临邑县城区设立四个自提点,订购地瓜的市民就近自提。随后,李禄超带人从村里运来了2000公斤地瓜,分别存放在县委、妇幼保健院、瑞兴园和瑞兴花园小区,结果一天下来,不但预定的1000多公斤地瓜被领完,多出来的1000公斤也全部售罄。初战告捷。这极大地鼓舞了李禄超和同伴。在随后的两天里,他们将小辛庄剩余的地瓜分两批全部运到妇幼保健院门卫处,现场开售。李禄超负责微信刷朋友圈,联系市民来买,另一位驻村干部守在妇幼保健院门口售卖。短短几天,贫困户1万公斤地瓜全部售罄,共收入8000多元。贫困户可以坐等分钱了。李禄超介绍说,地瓜丰收后,他们又种上了大蒜,明年春天又会有一笔不错的收成。
这是被国家扶贫办作为精准扶贫的典型案例。
这与前面“菜农流泪,好人相助”的情节何其相似!
对这种新闻笔者深有同感。在2016年入冬之后,朋友圈里经常看到这类转发消息,都是养殖户产品无销路,通过亲戚朋友微信发送信息,寻找买主。或者直接写下养殖销售地址,或者通过某种方式团购。如果是小范围近距离,有的亲戚朋友则帮忙代购,然后负责送到订货的朋友的家里。这种微信朋友圈购买,都带有帮忙联络感情的意思。反正也是要买一些苹果、红薯之类,价钱都差不多,干脆给朋友帮个忙,也给人家养殖户帮个忙,辛辛苦苦一年不容易。
但是,这类林林总总微信朋友圈帮忙销售,却透露出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农民养殖户的销售渠道问题,尤其是市场风险问题。
一些贫困地区、贫困农民通过学习技能,发展农林牧副渔产业,逐渐脱贫致富。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能力重要,但销售能力、销售渠道更重要,而判断市场需求的能力最重要。从事农林牧副渔的农民,如果要在脱贫致富,致富后能持续发展,不再返贫,最重要已经不是技术和生产,而是面对市场,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问题。在市场经济中,不是生产的越多越好,而是要看准市场需求,预判市场新的需求点来进行生产,这样才能劳有所得。
就“卖菠菜”和“卖红薯”这几则新闻来说,“西安好人”巩坤和李禄超书记热心和努力令人感动,值得尊重。一亩地的菠菜、26户贫困户1万斤红薯,毕竟数额不大,通过朋友圈,一下子解决了销路。但是,在这两个案例中,最大的问题在于,菠菜菜农面对菠菜价格只能流泪,26户贫困农民面对红薯滞销,毫无办法,他们只能依赖扶贫干部的人际关系,只能依赖好人相助。假如菠菜种植规模很大,红薯滞销数量更多,超出扶贫干部、好心人的个人能力,又该怎么办呢?另外,就如新闻中的菠菜价格暴跌一样,假如红薯生产过剩,价格极低,就是卖出去,也不能抵消生产投入,李禄超书记和26户贫困户又该怎么办呢?又能怎么办呢?
新闻报道中,李禄超书记介绍说,地瓜丰收后,他们又种上了大蒜,预计明年春天又会有一笔不错的收成。看到这里,笔者为李禄超书记他们捏了一把汗。因为市场价格太难预测了。前几年,绿豆、大蒜、生姜、大葱市场价格相继攀升令人咂舌,超过正常价格数倍、十数倍,“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成为流行语。随后,就像过山车,迅速跌落。价格跌落间,很多种植户忽而挣了大钱,忽而血本无归。2016年大蒜价格很高,但是,谁能预测明年大蒜的价格,又怎么保证明年一定会有不错的收入?
这里,不是要否定扶贫干部们的努力和热情,也不是否定好心人的古道热肠值得赞颂,而是说,这些行为只能“救急”,已经不能“就穷”。面对巨大的市场风险,不仅贫困户无法应对,扶贫干部无法应对,好人的扶助力量有限,就是地方政府,其应对能力也是有限的。
关于贫困原因,有收入贫困和能力贫困。现在,精准扶贫更着眼于能力贫困。而“能力贫困”,更强调“授人以渔”,培训技能,普及各种产业知识,提供一定的启动资金。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力不仅仅是生产技能,还有判别市场的能力,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在现代经济中,为了抵御市场风险,一些领域早就形成了巨型企业,它们要调查、预测未来市场,要控制原材料价格波动,并根据市场预测进行有计划的生产。这样,尽量减小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而我国扶贫所面临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我国已经产业化的农民所面临的问题。他们已经是庞大市场的一部分,但是,他们却处于分散状态,就整个市场来说,他们在盲目生产。如果在某个产业已经产能过剩的情况下,这种盲目生产就是致命的,越辛勤劳动,损失就越惨重。多年积累的财富,有可能以此赔进去。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我国精准扶贫重在“精准”,狠抓落实,扶贫不仅入村,还要入户。不管是扶贫干部还是扶助对象,都要精准到个人。这些都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还要看到一点,不管是扶贫干部,热心助人的志愿者,还是贫困人员,甚至执行扶贫政策的地方政府,在市场风险面前,其能力都是有限的。干部和贫困者的个人努力,都有可能在市场面前前功尽弃。因此,精准扶贫,还要解决市场风险问题,解决农民在市场中生产的盲目性、无组织性、脆弱性。而这个问题的解决,已经不是扶贫干部个人,甚至市县级地方政府能够解决的问题。这必须通过国家努力,通过一定形式,把农民组织起来,摆脱生产的零散性和盲目性。
这个问题,将是我国扶贫工作所要解决的重中之重
「赞同、支持、鼓励!」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cwzg.cn/politics/201703/34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