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民的名义》大结局中提到的小说《活下去,并且要记住》说起

今天的全国作协副主席莫言,湖北省作协主席方方为代表的某些人通过文艺作品丑化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恐怕也是希望将来能够像艾特玛托夫和阿斯塔菲耶夫一样,能够在变天以后既受到当局的支持,又受到外国资助,而不愿意像拉斯普京一样受到双重冷遇和排挤。问题是,我们对于这种“越是吃共产党的饭的人,越喜欢砸共产党的锅”的现象应该听之任之吗?

从《人民的名义》大结局中提到的小说《活下去,并且要记住》说起

热播剧《人民的名义》在上周五落下了帷幕,其大结局里面,主人公侯亮平提到了一部小说《活下去,并且要记住》,并以此来告诫自己的发小蔡成功明确做人的道理。然而,一些朋友,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朋友,可能是第一次听说这部小说,也不知道这部小说到底讲的是什么。笔者在这里想简单说一说这部小说以及笔者想到的几个相关问题。

《活下去,并且要记住》是苏联作家瓦连京·拉斯普京的代表作,荣获1977年苏联国家奖金。这部长篇小说讲述了卫国战争最后一年发生在西伯利亚安加拉河畔的故事。当兵的丈夫安德烈因眷恋妻子、家庭及和平的乡村生活,在伤愈重返前线途中从医院逃回故乡,藏匿于离村子不远的荒山野岭,冒着随时都可能受到国家法律制裁的危险,与妻子纳斯焦娜频频相会,终于使多年不育的妻子怀了孕,时间一久便被村里人看出了破绽,陷入走投无路的绝境。一次,纳斯焦娜在被人跟踪的情况下,怀着羞愧和绝望的复杂情感投河自尽了,而安德烈听到风声就逃走了。

很多人宣称,于2015年去世的瓦连京·拉斯普京是苏联最后的一位文学大师,是苏维埃文学最后的代表。然而,这种说法其实是对拉斯普京的极大误解。拉斯普京的确成名于苏联时代,但是他从来没有信仰过共产主义,甚至是苏联着名作家中少数党外作家之一。在苏联解体以后,拉斯普京多次强调自己和很多随风倒的人不同就是,在苏联时期,从来没有加入过共产党。因此,把拉斯普京作为苏维埃文学的代表显然不合适。

事实上,拉斯普京是苏联传统道德派文学的代表人物,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斯拉夫派。基本观点是认为封建宗法关系下的农民是人类道德的代表,其虽然不喜欢资本主义,但是对社会主义制度以及工业化现代化建设同样均持批判的态度。其很多的着名作品如《告别马焦拉》均是把乡下老太太作为正面人物的代表,对于苏联的各种建设均持否定态度。像拉斯普京在《活下去,并且要记住》这部小说中也同样流露出了对社会主义制度不满。一个典型例子是,小说强调安德烈并不是一个无缘无故的叛逆者,曾经积极地拥护卫国战争并且在战争中受了重伤。只是伤愈以后院方不允许他回家探亲,他才打算去短暂的回家看一趟。又由于交通堵塞无法按期回来,即使返回的部队也很可能要被判处死刑,才不敢回部队。小说的这种写法显然是把斯大林时代的军事制度和卫国战争中的政治规定完全否定了。

但是,拉斯普京又是一个有底线的人士,他虽然反对社会主义,仍然不允许攻击卫国战争。这部小说的大结局其实就是在强调,不管社会主义制度怎么不好,也不应该背叛自己的国家当逃兵。拉斯普京自己宣称:“一个人如果践踏了公民义务,企图苟且偷生,他就会把自己置于生活之外。他背叛战友,也就背叛了周围的一切。甚至他的妻子,他最亲近的人,即使她具有罕见的人性也不可能挽救他,他必定会给亲人带来可怕的精神折磨,把她推向死亡的绝境。”我们可以对照一下另一位苏联作家艾特玛托夫的成名作《查米莉雅》,主要内容是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在吉尔吉斯的某个地方,有个叫查米莉雅的妇女,她年轻貌美心灵手巧,在后方帮助婆婆一起打理家庭琐事。丈夫在前方打仗,她在某次运粮的途中,爱上了村里的伤残复员军人丹尼亚尔,并最终一起与之出走,去寻找新的发展新的生活,因此遭到了全村人的谴责。但是作者却对这种行为高度肯定,强调爱情高于国家。

因此,拉斯普京和艾特玛托夫和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时代就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拉斯普京对于搞垮苏联和导致俄罗斯继续衰落的种种倒行逆施极度厌恶,先是支持819事件,后来在叶利钦时代又积极支持共产党人久加诺夫。而艾特玛托夫原来不仅是苏联共产党党员,甚至是苏联作协党委书记,在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前多次强调自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却在戈尔巴乔夫与叶利钦时代狂热地反对共产主义,成为反共公知的核心人物之一。历史往往有的时候就是这么吊诡,反共最强烈的恰恰是共产党员,反倒是党外一些并不信仰共产主义的群众两相比较之下,较之普世公知宁愿选择共产党。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今天中国的文艺界与文艺评论界似乎也有这种现象。早在八十年代的时候,中国国内就极力推崇艾特玛托夫的作品,而对于拉斯普京的作品也持一种相对肯定的态度。但是,对于坚持共产主义信仰的作家,却是不断地进行贬低,而且越来越激烈。今天关于苏联文学的教科书中,不要说是柯切托夫和巴巴耶夫斯基这样坚持斯大林时代路线的苏联作家,就算是邦达列夫和普罗斯库林为代表的存在不少抽象人道主义等糊涂思想的六七十年代的正统派作家,往往也不放在重要地位。要是看一看中国国内体制内作家的写作,更是让人瞠目结舌,比如说像全国作协副主席莫言,湖北省作协主席方方为代表的《丰乳肥臀》《软埋》等作品,对于社会主义和中国革命的攻击,远远超过了当年的艾特玛托夫。反倒是很多体制外,党外的自干五群众对这种现象看不下去,积极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辩护。这种“越是吃共产党的饭的人,越喜欢砸共产党的锅”的现象恐怕也是十分令人深思的。

不过,如果要是看一看苏联解体以后,拉斯普京和艾特玛托夫等作家的遭遇,或许就明白中国为什么这些体制内的作家们非常推崇艾特玛托夫,甚至比艾特玛托夫走得更远了。

拉斯普京在苏联解体后,虽然仍然被称之为各派一致公认的经典作家,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不受重视。其苏联解体以后的代表作《伊万的女儿,伊万的母亲》甚至是由于在中国出版得了外文图书奖,才被俄罗斯人知道。顺便说一句,拉斯普京的这部作品和在苏联时期的很多作品对斯大林时代的评价流露出了截然相反的历史倾向。前面已经说过,在苏联时代的作品,拉斯普京对斯大林时代普遍持一种批判与否定的态度,而在苏联解体以后的作品里,拉斯普京把批判的重点放在赫鲁晓夫到叶利钦的时代,对斯大林时代则相对肯定。在这部小说中就有一段回顾历史的内容,里面明确强调,“斯大林一去世,俄罗斯国内的一切就乱了套。很多人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被判处重刑,甚至无辜的人受害。而像一些发了投敌叛国等不可饶恕罪行的人不仅得到赦免和平反,而且纷纷升官发财。”这恐怕也是拉斯普京痛定思痛所得出的教训。

艾特玛托夫在苏联解体以后成为了吉尔吉斯斯坦作家,但是其生活待遇并没有得到什么大的打击,相反还作为吉尔吉斯斯坦的国宝而进一步被推崇。艾特玛托夫在苏联解体后的创作倾向也是与拉斯普京相反的,其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卡桑德拉印记》全盘否定了卫国战争的正义性。全书中充斥着“希特勒斯大林”这个名词,强调这两个人是两位一体的,都是集权统治的代表。甚至相对来说,希特勒的纳粹集权统治比斯大林的共产主义集权统治还要人道得多,好得多。更有甚者,该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二战时期的入侵苏联的德国士兵与苏联姑娘的孩子。艾特玛托夫强调,其智慧和力量以及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都是来自于他的德国父亲。

值得注意的是,艾特玛托夫的这部小说得到了德国的资助,也是首先在德国出版的。无独有偶,另外的一位苏联知名作家阿斯塔菲耶夫在苏联解体以后写的代表作《该诅咒的和该处死的》其内容和艾特玛托夫的小说大同小异,也是完全否定了卫国战争的正义性,认为希特勒至少要比斯大林强。这部小说和《卡桑德拉印记》类似,不仅得到了叶利钦当局和俄罗斯寡头们的支持,也同样得到了德国的大力支持和资助。因此,今天我们很多中国人流行的所谓德国诚心诚意的对二战中的罪行道歉不过是一个神话而已。

事实上,德国(以及统一之前的西德)与日本对二战的评价是差不多的,基本都是否定对西方国家主要是英美的战争,肯定或者至少不否定对于东方国家也就是苏联和中国的战争。西德的主流观点一直是希特勒的集权体制不如英美的自由民主体制,所以对英美的战争是非正义的,但是对斯大林所谓更集权的体制之间的战争则称不上非正义。甚至还有大量的学者和基金极力资助一些攻击苏联卫国战争,宣称是斯大林引诱希特勒挑起了二战,甚至宣称希特勒入侵苏联是对于苏联被共产主义奴役的少数民族的解放之类的话。德国多次为屠杀五百多万犹太人道歉,但是从来没有为屠杀2700多万苏联人道歉。这一点和日本的情况如出一辙,日本也是从来没有否定过太平洋战争同美国开战是错误的,其对二战的否定主要是对于入侵中国的辩护。日本也极力资助中国的大量学者为日本入侵中国翻案,宣称诸如中国的民族主义和排日活动是战争的重要导致因素,日本对中国的战争促进了中国发展之类。可以说两者半斤八两,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言归正传,今天的全国作协副主席莫言,湖北省作协主席方方为代表的某些人通过文艺作品丑化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恐怕也是希望将来能够像艾特玛托夫和阿斯塔菲耶夫一样,能够在变天以后既受到当局的支持,又受到外国资助,而不愿意像拉斯普京一样受到双重冷遇和排挤。问题是,我们对于这种“越是吃共产党的饭的人,越喜欢砸共产党的锅”的现象应该听之任之吗?

「赞同、支持、鼓励!」

察网 CWZG.CN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cwzg.cn/politics/201705/35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