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国际接轨之疑惑
改革开放之初,人们经常提到这样一句话,或者口号,曰“与国际接轨”。从某种角度上看,如果这是指,在我们与国外的一些交往中,需要遵循某种既定的规则,而这些规则我们过去是不太熟悉,或者不太了解的,而这些规则又是在一定情况下需要遵守的。然而,这些规则应当是指技术层面上的,而不是指道路与方向层面上的。在道路与方向层面上,我们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在国际上,是无规则可以遵循,也是无轨可接的。如果有人硬要中国在这个层面上也要讲什么样接轨的问题,那多半是要出问题的。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讲与国际接轨也讲了不少年了。现在可能需要对这个接轨的问题要进行必要的反省或者说反思了。到底哪些国际上的轨是应该接的,也是可以接的;还有哪些国际直的轨未必是需要接的,或者如果接了这样的轨之后,对中国的发展未必有利。这些都需要认真的思考与反省。
比如,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我们在申请加入世贸组织的时候,承诺过是应该遵守的。历史证明,我们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一直遵守着我们的承诺,而且对我们自身的发展基本上是有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这个世贸组织的规则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建立的。其中存在着对广大发展中国家不公或者不利的条款。我们在申请加入世贸组织的时候,不可能否定这样的条款。问题是,现在美国要反悔了,要不打算遵守他们参与制定的条款。那么对于中国来说,是不是有必要重新考虑那些不甚合理的条款或者规则,重新考虑是不是要对这样的条款或者规则进行必要的修改,而不再一味地强调什么与国际接轨这样的陈词滥调。
某位先生现在就还一直在强调中国要与国际接轨。都接了这么多年了,现在还在讲这样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在基本的,需要接轨的地方,中国基本都已经做到了。再接轨,那是接的什么鬼?这是很可让人怀疑的。
在经贸领域里,中国基本上已经与国际接轨了。如果中国在这个领域里做得不够,或者不够好,中国的经贸也不可能得到今天这样大的发展,取得这样大的成绩。那么除经贸之外,还需要什么领域的接轨?这就不可能不让人产生疑惑了。在文化领域里与国际接轨?这基本属于无稽之谈。文化是强调多样性的。越是多样性,就越是丰富多彩,越是值得鼓励。文化接轨会成什么样子,让人难以想象。再就是政治领域了。这就是需要万分小心的地方。政治上的接轨,接谁的轨?所谓与国际接轨在这里就是一个含糊的概念。国际是虚的,具体的国家制度才是真实的。那么所谓与国际接轨难道是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来接轨?这是不是就揭示出这位某先生的内心真实想法了?在政治领域里的所谓与国际接轨,大约不会是说与发展中国家接轨吗?某先生估计不可能会有这样的想法。而除此之外,能接轨的,在某先生看来,就只能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了。这种与国际接轨就只能是接受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这样一种解释了。
只是,中国对这样的接轨是没有兴趣的,这肯定会让像某先生这样的人失望的。所以某先生才一再强调与国际接轨这样的话。可是为什么要与国际接轨?到底在什么领域里与国际接轨,某先生总是语焉不详。这里不可能不让人疑惑,其中到底有什么不可告人的东西。
在政治领域里,中国是绝对不可能与西方接轨的。这一点请某先生不用再操心费神了。如果某先生不肯善罢甘休,那他的期盼肯定是会落空的。再有,中国发展到今天,有些轨已经不需要中国再去接了,中国应该在国际上铺设自己制定的轨了。比如,一带一路这个伟大的倡议与构想,是不是可以算得上中国制定的一种轨道或者轨距呢?
中国前四十年的对外开放,主要是引起来。今后的对外开放,还会有引进来,但已经开始有更多的走出去了。对于走出去,我们就不再单单做那些与别人接轨的事,我们应该有我们自己的轨。那些别人的轨,未必适合我们走出去的行为,未必适合我们走出动的方式,未必适合我们走出动的思维。所以该改的轨一定要改,该重修的轨也一定要重修,该新立的轨也一定要新立起来。
在新轨的制定方面,中国应该有更多的自信,有更多的胆识。过去不合理的轨,没有必要遵守,更没有必要去接。
习近平同志在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要牢牢把握改革开放的前进方向。改什么、怎么改必须以是否符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为根本尺度,该改的、能改的我们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
同理,对于所谓与国际接轨的问题,也可以说,该接轨的,能接轨的,我们是一定要接的。而不该接的,不能接的,也是坚决地不去接。是这么个理吧?
【胡懋仁,察网专栏学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本文原载于微信公众号“北航老胡之闲话”】
「赞同、支持、鼓励!」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