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旅美大陆作家谈“老路”和“邪路”
【本文为作者向察网的独家投稿,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请注明来自察网(www.cwzg.cn),微信公众号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上世纪80-90年代,有一些中国文化人旅居海外,在美国的居多。他们之中有的虽然身在海外,但对中国的发展仍很关心。其中有位2005年去世旅美作家就是这样的人,在此且用L作家代表。
1994年海外出版的《邓小平之后的中国》是一本有一定影响的书,有香港版、台湾版,日文版和英文版。笔者看到的的是中文繁体字第七版。该书汇集了当时旅美的43位华人名家对中国时局的分析,其中不乏有独具慧眼者。印象最深之一的就是L的见解。笔者以为,读读他对“老路”和“邪路”的看法,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在谈到中国下一步走向的时候,L作家认为多年中国流行的一种观点是肤浅的,那种观点“就是只要有了市场经济、有了民主,中国的问题就解决了。”因此,L作家当时就意识到了中国发展的“老路”和“邪路”问题。他认为,中国的道路,既不能是老的社会主义道路,“也不是全盘西化。”“必须以中国特殊国情为基础,参照外国的经验,找出一条中国自己的道路来。”他认为过去只抓政治是不对的,但是现在“经济上去了,人下来了”,“人退化了”,“其结果都是把人扭曲。这是在一切问题中最可怕的一个。”
可怕到什么程度?L作家的警示是三个“自杀”。他说:
【“一个是拼命追求经济,而不顾环境污染,是身体上的自杀;拼命追求金钱,男盗女娼,是道德上的自杀;教育衰败,人的文化素质退化,是智能方面的自杀。”(见《邓小平之后的中国》428-429页)】
当时的采访者告诉L作家,他还采访了历史学家余英时,余也认为,如果把中国的问题简单地归咎为制度或者法律问题,那太肤浅。
身在美国L作家,通过自己的亲自观察,发现尽管美国的制度是民主的,法制是严密的,但还是弊端丛生。因此,他认为关键的还是人的的问题:一个社会最需要的是人的高尚。
在对人和物的理解方面,L作家确实高人一筹。有些人因为对这个问题的思考缺乏深度,怎么都理不出个头绪来。例如茅×轼,他曾在回答FT中文网记者关于现在中国社会的抱怨和暴戾之气时说:
【“这个现象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中国老百姓的生活跟过去低层的人生活比较有了非常大的进步,更不要说高收入者......这么好的生活为什么怨气还这么大,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L作家可以说早就回答了茅×轼的问题。这里还可以联系到中国梦的问题。着名演员陈道明的中国梦或许可以使茅×轼茅塞顿开。陈道明在2011年的一次关于践行中国梦的颁奖会上说:
【“我的中国梦,是每个人都能正常生活,正常工作,正常睡觉,正常治病,正常吃东西,正常走在城市的马路上,呼吸的空气是正常的,到医院看病、排队、挂号也是正常的,死亡也是正常的。这些都是再正常不过的要求。”】
陈道明为了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得更清楚一些,还补充说
【“真的,我宁可没电脑、没电视、没汽车,哪怕我现在兜里就十五块钱,只要我觉得安全、很愉快,大家都很有秩序地生活和工作,政府和国家很有秩序地发展,我的工作和生活就会很踏实。像现在,不知道明天单位会不会破产被辞掉,也不知道明天口袋里的钱会不会贬值。”】
这就是说,在中国人的生活中,物质清贫一点关系并不大,生活的安定则更为重要。
陈道明所说的那种生活特征,应该是很多人都或多或少是了解一些的。但是茅×轼们可是就是理解不了的,这可能与他们只熟悉经济工作有关,过于关注物而过于忽视了人。因此,我们应该更多地了解中国的国情和民情。在这方面,无论是陈道明还是L作家,他们的话还是值得思考的。
【胡新民,察网专栏学者,独立学者。】
「赞同、支持、鼓励!」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cwzg.cn/politics/201907/50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