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祭日

国家公祭日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设立每年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专题文章

  • 日本女教师采访250名老兵 力证南京大屠杀真相

    日本女教师采访250名老兵 力证南京大屠杀真相

    27年来,松冈环80多次往返于日本和南京,采集到300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250名参与侵占南京的原日军士兵的证言,用图片、影像、录音和文字,向日本民众传播南京大屠杀真相。

  • 邵岗集车站:日军侵华的罪证

    邵岗集车站:日军侵华的罪证

    过官渡镇往北大约两公里,邵岗集车站就坐落在许庄村旁边,紧挨着陇海铁路线。10月8日上午,一列列火车呼啸而过,驶往远方,快速旋转的车轮发出的声响,仿佛唤醒了岁月深处的伤痛。

  • “南京大屠杀”的史实波澜

    “南京大屠杀”的史实波澜

    在掀起了这样大的波澜之后,南京出访团没有即时回国,而是随后又前往欧洲继续访问,张生在自己的微博转发了这条新闻,同时意味深长地说:“沉默,有时候不是金。”

  • 400封日军家书铁证南京大屠杀

    400封日军家书铁证南京大屠杀

    金铁华介绍,在他的收藏之中,有400余封侵华日军家书,其中有不少写于1937年12月13日南京陷落前后。“这些士兵写给亲人的书信是日本侵华的又一明证。”

  • 南京大屠杀真相68年较量:幸存者被诬做假证

    南京大屠杀真相68年较量:幸存者被诬做假证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下正在进行,夏淑琴再一次朝馆里走去。老人的身躯在纪念30万遇难同胞的哭墙前,投下了一个深黑的影子。

  • 南京大屠杀史实,不容否认

    南京大屠杀史实,不容否认

    日军在南京实施大规模的屠杀行动,证据确凿,材料数量之多,可以形容为“浩如烟海”,任何人都无法否定这场暴行。日本右翼诬蔑南京大屠杀是中国制造的谎言,是站不住脚的。

  • 南京大屠杀史实:铁证如山 不容辩驳

    南京大屠杀史实:铁证如山 不容辩驳

    中国以立法形式设立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这是将民众的愿望转变为国家意志的一次重要行动,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和紧迫的现实需要,同时也向国际社会传递了中国人民爱好和平、扞卫和平的信心与决心,有助于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 将12月13日设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将12月13日设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2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了两个有关立法决定草案,我国拟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拟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 南京大屠杀公祭日立法确立 学者称激动难眠

    南京大屠杀公祭日立法确立 学者称激动难眠

    一句“我们期盼了很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则将经盛鸿教授的兴奋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据经教授介绍,他因为心情激动彻夜难眠,在床上反复回顾着南京大屠杀史的发展历程。

  • 南京大屠杀“哭墙”新增87人 已刻10505名

    南京大屠杀“哭墙”新增87人 已刻10505名

    自2013年4月至今,经过遗属登记等多个渠道,纪念馆又新征集到87位遇难者姓名,并将其镌刻在了“哭墙”之上。

  •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家祭活动首次举行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家祭活动首次举行

    从1日起至20日,部分南京大屠杀遇难者遗属家庭参加此次家祭活动,死难者遗属通过上香、献花、跪拜、诵读祭文或家信等多种形式,悼念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亲人。

  • 国家公祭日不忘却的纪念

    国家公祭日不忘却的纪念

    中国终于有了第一个国家公祭日,它的设立不仅表明中国政府和人民永远记得30多万死难同胞,而且业已显示冲破了观念的束缚,具有了还原抗战历史真相的勇气和胸怀,彰显了开明、大度和自信。

  • 《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的意义:重识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的意义:重识南京大屠杀

    会议厅里的人们并不知道门外发生的这件小事,他们专注地讨论着这套7月30日正式发布的《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的意义以及对未来中日关系的影响。

  • 设“公祭日”的五大现实意义

    设“公祭日”的五大现实意义

    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中国公众舆论和民间人士呼吁已久的纪念日,它的设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泛、深远的影响。

  • 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多重意义

    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多重意义

    中国终于有了第一个国家公祭日,其设立不仅表明中国政府和人民永远记得30多万死难同胞,也表明我们冲破了观念的束缚,具有了还原抗战历史真相的勇气和胸怀,彰显了前所未有的开明、大度和自信

  • 国家公祭日:一种培养国家意识的新符号

    国家公祭日:一种培养国家意识的新符号

    国家意识的培养、民族信仰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不间断的过程,是在潜移默化的社会教育与影响中完成的。设立国家公祭日后,就会形成公祭的习惯,就可以警示国人对惨痛历史不犯遗忘症。

  •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月启动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月启动

    11月29日,来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的近百名大学生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花神庙地区丛葬地,手捧他们用萝卜刻出来的长明灯,向遇难同胞默哀静思,并朗诵爱国诗歌,以此来牢记历史、勿忘国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