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祭日

国家公祭日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设立每年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专题文章

  • “国家公祭日”临近: 万众“添砖” 筑就民族前行的力量

    “国家公祭日”临近: 万众“添砖” 筑就民族前行的力量

    追求幸福和梦想的人们,更需要留一块可以痛哭的净土。因为痛,会激发前进的力量;哭过,才珍惜明媚的笑容——12月13日,以法律的形式,以国家的名义——第一个“国家公祭日”离我们越来越近。

  • 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 17处丛葬地将同步举行公祭

    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 17处丛葬地将同步举行公祭

    本月13日将迎来首个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昨天,现代快报记者从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活动宣传组新闻通气会上获悉,在国家公祭日前后,江苏省和南京市将陆续开展五大类21项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系列活动。

  • 12月13日,迟到了77年的国家公祭日

    12月13日,迟到了77年的国家公祭日

    大家也许才会真正明白为什么善良、宽容、豁达的中国人会在77年后的今天,要为在南京大屠杀中死去的30余万罹难者举行公祭了——因为这是一段不可更改的和血凝的历史。

  • 为834名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找回姓名

    为834名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找回姓名

    在3年多的调查时间里,费仲兴通过走访350名当地老人,记录下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在南京师范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师生以及部分媒体人的帮助下,费仲兴等人一共整理出了834个死难者姓名。2008年,他写作的《城东生死劫》出版,幸存者的口述和834人名单就附在书中。

  • 否认南京大屠杀怎能让中国人接受

    否认南京大屠杀怎能让中国人接受

    今年2月20日,河村隆之在与来访的南京市代表团会谈时,发表了“南京大屠杀很可能不存在”“牺牲的人只是正常战争死亡”等歪曲史实的言论,引发南京各界的强烈抗议。

  • 如何避免南京大屠杀的历史重演?

    如何避免南京大屠杀的历史重演?

    我们需要高呼“勿忘历史、警钟长鸣”的口号,也可以痛陈日本军国主义者的罪行,但更应该反思:南京大屠杀为什么会在旧中国发生?什么才是真正的勿忘历史?怎样才能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

  • 南京大屠杀应该反省的不是日本而是中国!

    南京大屠杀应该反省的不是日本而是中国!

    天天喊着让日本反省,我认为该反省的是国人,中日关系目前濒临战争状态,如果不摒弃孔孟之道、恢复毛泽东思想。南京大屠杀的悲剧还要重演。

  • 南京人,难道真的希望有下一场南京大屠杀吗?

    南京人,难道真的希望有下一场南京大屠杀吗?

    南京真是个奇怪的地方,江淮一带更是个奇怪的地方。“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凤阳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本是快风水宝地;南京虎踞龙盘,更有王者之气。然而象凤阳这样的风水宝地,却形成了打着花鼓去要饭的民俗;而南京一旦成为中国的首都,中国人民准遭殃。

  • 如何认识“南京大屠杀”?

    如何认识“南京大屠杀”?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与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一样,客观、真实、符合逻辑是必须遵循的原则,做到真实性、科学性、思想性和生动性的统一,切忌煽情和矫情,以史明志,从历史走向未来。

  • 公祭南京大屠杀是国家的记忆责任

    公祭南京大屠杀是国家的记忆责任

    拂去历史的灰尘,擦亮尘封的记忆,让所有遇难者都找到自己的名字,让纪念碑矗立在每个人心里,这是我们的记忆责任。

  • 南京大屠杀档案拟申报世界记忆名录 日本称将抗议

    南京大屠杀档案拟申报世界记忆名录 日本称将抗议

    申报后,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将对申报材料进行评定,一旦南京大屠杀等档案申报成功、列入名录,即代表对申报材料的肯定,对历史的肯定。据报道,消息一出,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就在随后的记者会上表示,若属实,日本政府将进行抗议。

  • 南京大屠杀:日本不是胜利者

    南京大屠杀:日本不是胜利者

    最近,名古屋市长否认南京大屠杀。这样的言论严重伤害了所有中国人的感情。但是,我绝不希望国人的热情仅仅在于证明当年日本人如何屠杀先辈。如果单纯以一种失败者的心态去面对这段历史,这样会把先烈流的血轻轻松松的抹杀掉。

  • 南京大屠杀全纪实之屠刀下的“安全区”

    南京大屠杀全纪实之屠刀下的“安全区”

    这来之不易。这个时候,拉贝每每回到住处,就会下意识地回头看一眼近在咫尺的那具悬挂在竹架上的中国军人的焦尸,心头便会涌起无比的悲怆——他为苦难的中国军人、为无助的中国平民们悲怆、痛苦,甚至暗暗落泪。

  • 抗战老兵走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追忆抗战岁月

    抗战老兵走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追忆抗战岁月

    7月7日,由16名抗战老兵及其亲属组成的参观团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追忆抗战岁月、缅怀遇难同胞。当日,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纪念日。

  • 莫忘国耻——南京大屠杀77周年祭

    莫忘国耻——南京大屠杀77周年祭

    当日起,为纪念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77周年纪念日,南京市将举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日本新闻报刊影印集》新书首发式、“铭记12·13”展览、1213米长带铭记历史与祈祷和平万人签名等多项活动,悼念30万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

  • 为什么毛泽东时代很少谈论“南京大屠杀”

    为什么毛泽东时代很少谈论“南京大屠杀”

    毛泽东时代之所以不用在人民日报大谈南京大屠杀,也是因为那个时候的日本政府在这个历史问题上表现的还算规规矩矩,任何教科书里都不敢否认有南京大屠杀。为什么毛泽东时代的日本政府就不敢公然否认南京大屠杀,反而到了改革开放时代就敢于这么公然挑衅中国人民感情呢?

  • 巨变——从南京大屠杀到上甘岭

    巨变——从南京大屠杀到上甘岭

    通过南京大屠杀与上甘岭两件往事的回顾,还有郑明方一家的惨剧,不知人们能从此得出怎样的结论?正如郑明方结合自身一家的巨大悲剧得出的,如果国家不强大,个体的本身即是再富有、强大,即使当时拥有万贯家财,在国破山河碎的可悲时代,也不具任何实质意义。

  • 日本抗议习近平在德提南京大屠杀

    日本抗议习近平在德提南京大屠杀

    当地时间28日,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发表题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的演讲,称:“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就造成了中国军民伤亡3500多万人的人间惨剧。这段悲惨的历史,给中国人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 南京大屠杀时日军日记:中国人从屋里出来就枪杀

    南京大屠杀时日军日记:中国人从屋里出来就枪杀

    从南京逃出来的老百姓,无论是成人或儿童,他们一律遭到机枪、步枪的扫射,遭到杀戮。一路上枕籍着的尸体,连他们是中国老百姓还是士兵,是男是女也无法辩认。

  •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和杀人者的口述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和杀人者的口述

    随着滚滚的江水,他们和遇难者的尸体一同漂流!当刽子手被押上历史的审判台的时候,白增荣和梁廷芳出席中国审判战犯军事法庭作证。一九四六年,梁廷芳还赶到日本东京,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用肩上的伤疤和目睹的事实,向法庭提供了上述证言。

  • 日军在南京罪行总数近30万种

    日军在南京罪行总数近30万种

    根据这些资料显示,1945年日军宣布投降后不久,一项针对包括南京大屠杀在内的日军罪行调查,立即在南京全城展开。国民政府成立的专门调查机构陆续开展了调查统计工作,到1946年2月,统计涉及日军在南京的屠杀、伤害、奸淫、劫夺、破坏、强制服役以及中岛、长谷川等29支日军部队罪行总数达295882种。

  • 侵华日军在南京见男人就杀 机枪扫射军刀割生殖器

    侵华日军在南京见男人就杀 机枪扫射军刀割生殖器

    14、15日是日军在南京城内屠杀中国俘虏最疯狂的两天,这样的屠杀出于两种目的:一是日军害怕剩下的中国军人抵抗他们,二是游戏式的虐杀。故而出现了见年轻男人就杀的一幕幕惨剧。

  • 南京大屠杀日军暴行:有妇女被强奸19次

    南京大屠杀日军暴行:有妇女被强奸19次

    当时国际委员会主席拉贝估计,发生在南京的日军对妇女的强奸案起码有2万起。许多性暴行令人发指,“一位48岁的妇女被强奸了18-19次,她的76岁的母亲被强奸了2次”。

  • 亲历者:杀人恐怖,边淫边杀先淫后杀更恐怖

    亲历者:杀人恐怖,边淫边杀先淫后杀更恐怖

    对作为侵略者的日军来说,占领南京是他们“自建国以来第一次占领他国之首都”的“千载盛事”。为了迎接这一“千载盛事”,占领军遵照上司的指令,从进城的13日开始的数日内,便开始了所谓的“整治市容”和消灭“残敌”的扫荡军事行动。

  • 日本女教师采访250名老兵 力证南京大屠杀真相

    日本女教师采访250名老兵 力证南京大屠杀真相

    27年来,松冈环80多次往返于日本和南京,采集到300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250名参与侵占南京的原日军士兵的证言,用图片、影像、录音和文字,向日本民众传播南京大屠杀真相。

  • 邵岗集车站:日军侵华的罪证

    邵岗集车站:日军侵华的罪证

    过官渡镇往北大约两公里,邵岗集车站就坐落在许庄村旁边,紧挨着陇海铁路线。10月8日上午,一列列火车呼啸而过,驶往远方,快速旋转的车轮发出的声响,仿佛唤醒了岁月深处的伤痛。

  • “南京大屠杀”的史实波澜

    “南京大屠杀”的史实波澜

    在掀起了这样大的波澜之后,南京出访团没有即时回国,而是随后又前往欧洲继续访问,张生在自己的微博转发了这条新闻,同时意味深长地说:“沉默,有时候不是金。”

  • 400封日军家书铁证南京大屠杀

    400封日军家书铁证南京大屠杀

    金铁华介绍,在他的收藏之中,有400余封侵华日军家书,其中有不少写于1937年12月13日南京陷落前后。“这些士兵写给亲人的书信是日本侵华的又一明证。”

  • 南京大屠杀真相68年较量:幸存者被诬做假证

    南京大屠杀真相68年较量:幸存者被诬做假证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下正在进行,夏淑琴再一次朝馆里走去。老人的身躯在纪念30万遇难同胞的哭墙前,投下了一个深黑的影子。

  • 南京大屠杀史实,不容否认

    南京大屠杀史实,不容否认

    日军在南京实施大规模的屠杀行动,证据确凿,材料数量之多,可以形容为“浩如烟海”,任何人都无法否定这场暴行。日本右翼诬蔑南京大屠杀是中国制造的谎言,是站不住脚的。

  • 南京大屠杀史实:铁证如山 不容辩驳

    南京大屠杀史实:铁证如山 不容辩驳

    中国以立法形式设立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这是将民众的愿望转变为国家意志的一次重要行动,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和紧迫的现实需要,同时也向国际社会传递了中国人民爱好和平、扞卫和平的信心与决心,有助于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 将12月13日设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将12月13日设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2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了两个有关立法决定草案,我国拟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拟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 南京大屠杀公祭日立法确立 学者称激动难眠

    南京大屠杀公祭日立法确立 学者称激动难眠

    一句“我们期盼了很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则将经盛鸿教授的兴奋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据经教授介绍,他因为心情激动彻夜难眠,在床上反复回顾着南京大屠杀史的发展历程。

  • 南京大屠杀“哭墙”新增87人 已刻10505名

    南京大屠杀“哭墙”新增87人 已刻10505名

    自2013年4月至今,经过遗属登记等多个渠道,纪念馆又新征集到87位遇难者姓名,并将其镌刻在了“哭墙”之上。

  •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家祭活动首次举行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家祭活动首次举行

    从1日起至20日,部分南京大屠杀遇难者遗属家庭参加此次家祭活动,死难者遗属通过上香、献花、跪拜、诵读祭文或家信等多种形式,悼念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亲人。

  • 国家公祭日不忘却的纪念

    国家公祭日不忘却的纪念

    中国终于有了第一个国家公祭日,它的设立不仅表明中国政府和人民永远记得30多万死难同胞,而且业已显示冲破了观念的束缚,具有了还原抗战历史真相的勇气和胸怀,彰显了开明、大度和自信。

  • 《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的意义:重识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的意义:重识南京大屠杀

    会议厅里的人们并不知道门外发生的这件小事,他们专注地讨论着这套7月30日正式发布的《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的意义以及对未来中日关系的影响。

  • 设“公祭日”的五大现实意义

    设“公祭日”的五大现实意义

    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中国公众舆论和民间人士呼吁已久的纪念日,它的设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泛、深远的影响。

  • 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多重意义

    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多重意义

    中国终于有了第一个国家公祭日,其设立不仅表明中国政府和人民永远记得30多万死难同胞,也表明我们冲破了观念的束缚,具有了还原抗战历史真相的勇气和胸怀,彰显了前所未有的开明、大度和自信

  • 国家公祭日:一种培养国家意识的新符号

    国家公祭日:一种培养国家意识的新符号

    国家意识的培养、民族信仰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不间断的过程,是在潜移默化的社会教育与影响中完成的。设立国家公祭日后,就会形成公祭的习惯,就可以警示国人对惨痛历史不犯遗忘症。

  •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月启动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月启动

    11月29日,来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的近百名大学生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花神庙地区丛葬地,手捧他们用萝卜刻出来的长明灯,向遇难同胞默哀静思,并朗诵爱国诗歌,以此来牢记历史、勿忘国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