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摘诺奖为何“要感谢毛泽东”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为发现青蒿素而摘取诺贝尔奖一事,似一石激起千层浪,世界媒体评论纷纷,中国媒体尤甚。不过,笔者看到评论屠呦呦这一成果之因时,《纽约时报》10月7日竟标出了《青蒿素的发现多亏了毛泽东》,而在2012年1月16日报道,该报标题《毛泽东、越战和青蒿素的发现》的文章认为,很少人意识到,这一药物是在一个历史——即文革时期中被发现的,这要感谢毛泽东。
毛泽东当时正在帮助北越人,而北越人则在进行抵抗美国的丛林战争。上世纪60年代,毛泽东收到北越的请求,由于所有已知药物都无法治愈越南当地的疟疾,北越士兵正在死去,毛泽东命令顶尖科学家提供帮助(见观察者网2015年10月12日)。由于命令来自毛泽东本人,他让军队负责,于是这一项目受到了保护。在接下来的14年里,来自60个军方和民事机构的科学家聚集起来,进行了研究。
近日中国媒体进一步解释云,在周恩来总理组织下,屠呦呦等科学家精心投入科研攻关,即使当时中国经历文革冲击,但这个科研项目始终坚持下来。
应该说,《纽约时报》关于屠呦呦及青蒿素发明的来龙去脉是实话实说。
令人感慨的是,屠呦呦摘诺奖后,中国国内媒体很快就“爆料”: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据悉,前些年屠呦呦曾几次被提名参评院士,但均被否决。于是中国大陆有媒体就借此“攻”中国院士评选体制,认为此体制出问题。但也有媒体透露屠呦呦所在单位的同事指责屠本人贪天之功归为己有,个人与同事关系紧张等等。
为何屠呦呦曾是“三无”科学家?为何屠呦呦缺乏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精神?《人民日报》披露原因:屠呦呦除了“不善交际”,还“比较直率,讲真话,不会拍马,比如在会议上、个别谈话也好,她赞同的意见,马上肯定;不赞同的话,就直言相谏,不管对方是老朋友还是领导。”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四川大学副校长、中国农大原校长、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虽然因涉嫌学术造假而屡遭检举、质疑,却依然稳坐院士的宝座;相当比例的政府高官和企业高管,顺风顺水地当上了院士,风光于政、学、商诸界。
但美媒指出“青蒿素与毛泽东的关系”,中国却少有媒体提及。在一些人们心目中,不知是否担忧提出这段历史会有被人们说成“怀念文革”之嫌;也有人似乎认为在某些知识分子心目中,毛泽东是个争议不休的历史人物,而不愿把他扯进来。
笔者并不是赞赏西方尤其是美媒,对于美国主流媒体,从来都用审视态度看待。但在报道青蒿素及屠呦呦问题上,《纽约时报》倒实话实说。
青蒿素的发现过程证明中医学的博大,决不是西方某些人所抵毁抹黑的,它出世以来,挽救数百万人的生命就是证明;同时,也证明了中国是有能够出现诺奖大师级的土壤,屠呦呦只是其中一位佼佼者。笔者要说的是,评论青蒿素成果,万万不能抹煞毛泽东的历史贡献。连美国媒体都一再替毛泽东下令研制青蒿素“邀功”,中国媒体更不能对此沉默。
其实,即使是按中共1981年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文革这个特定历史时期,也实事求是地指出这个时期“中国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仍然取得了进展。粮食生产保持了比较稳定的增长。工业交通、基本建设和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就,其中包括一些新铁路和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一些技术先进的大型企业的投产,氢弹试验和人造卫星发射回收的成功,籼型杂交水稻的育成和推广,等等”。
在2013年12月26日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讲到,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又说,不能因为他们伟大就把他们像神那样顶礼膜拜,不容许提出并纠正他们的失误和错误;也不能因为他们有失误和错误就全盘否定,抹杀他们的历史功绩,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
2013年1月5日,习近平在新进中共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发表的讲话中,在论述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时,明确提出:“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
这就是着名“两个三十年互不否定”。用这样的观点看待青蒿素的发明,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即使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科学家同样是努力的。中国的“两弹一星”也是那个时期发明的。科学总结这段历史的经验与教训,避免今后走弯路才是正确之要,也才经得起历史检验。
而今,围绕青蒿素和屠呦呦摘诺奖,《纽约时报》实事求是报道其来龙去脉,客观指出毛泽东“之功”,倒值得中国媒体的反思。
「赞同、支持、鼓励!」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