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钧棒:为国家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叫好
过去有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法,叫“与国际接轨”,由于所谓的“国际”的话语权往往掌握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手里,因此说被极端化的所谓“与国际接轨”实质上是变相的全盘西化。而我发现,习近平主席最近访问一些国家或者是在某些国际会议上,所用的说法是“战略对接”。这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改变说法,而是体现了国际关系上的平等互利和双向的交流与融合。当今中国已经走向世界,并且回到了世界的中心,我们不会排外,但是我们同时必须对一小撮自由派人士对国人进行的文化转基因阴谋保持高度警惕和必要的抵制和反击。
屠呦呦再获大奖:我搞科研不是为了争名争利!
屠呦呦当年发明青蒿素,并不是冲着获得诺奖而去的,而是为解决现实的医学难题。盯着功利的获奖目标去搞科研,能出大家吗?这又让我想起了晚年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靠金钱,靠物质刺激,解决不了重大科学研究问题。大科学家,根本就不是金钱的奴隶。屠呦呦一无博士学位、二无留洋背景、三无院士头衔,被称为 “三无”科学家。然而,她却成了全世界科学家的榜样、中国科学界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人,这给了中国的评奖机构、管理部门和学术委员会上了一堂严肃的课!
由屠呦呦新突破想起赠尼克松国礼《中国针刺麻醉》
那个时候讲的是针刺麻醉,这是恰当的。一般我们讲的针灸,其实是有点不妥当的。因为针与灸是分开的。灸,指的是艾灸。屠呦呦团队研究的青蒿素,就与艾蒿有关。如果不是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我们的中医药事业,会怎么样?这个问题值得深思。毛主席去世后,为什么非要等到外国人教育了我们,才会让某些人那个僵化的脑袋有所松动?难道不该好好回顾一下毛主席当年领导我们走过的路吗?毛主席的道器变通岂止是中医药,那是新中国无孔不入的文化影响。
屠呦呦团队,放“大招”了!
屠呦呦认为,解决“青蒿素抗药性”难题意义重大:一是坚定了全球青蒿素研发方向,即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青蒿素依然是人类抗疟首选高效药物;二是因青蒿素抗疟药价格低廉,每个疗程仅需几美元,适用于疫区集中的非洲广大贫困地区人群,更有助于实现全球消灭疟疾的目标。
青蒿素是毛泽东中医药思想与实践结合的结果
从目前已知,“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这一重要结论,恰恰是毛泽东关于中医药或者是医学指示的收官之句。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一重要结论,不仅已经归纳了他的关于中医药思想的全部精华,而且也已囊括了他关于中医、西医和发展新医学的全部思想。大家看,青蒿素发明本身的诞生及屠呦呦的获奖不仅说明“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而且已充分证明“应当努力发掘”和“加以提高”的十分重要和必要。青蒿素发明本身的诞生也充分证明,这三句缺一不可。我们应该全面领会毛泽东的医学思想。
挖掘中医药宝库的精华,访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屠呦呦说。通过抗疟药青蒿素的研究经历,她深感中西医各有所长,二者必须有机结合,优势互补。中医从神农尝百草开始,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医药学研究者可以从中开发新药,继承发扬,发掘提高,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造福人类。
屠呦呦揭开的惊天内幕:中国当下的科研潜规则已掐死很多诺奖!愤怒!
屠呦呦先生获得诺奖这一大事的主要意义不是诺奖,而是它所暴露出的中国问题误国误民,已经掐死了很多诺奖等巨大成果于灵感中 ,于萌芽中,于母腹中,于摇篮中,严重打压扼杀中国的创造力和大智慧乃至正能量,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
李慎明:屠呦呦将诺奖归功于毛泽东和中医是“悲哀”吗?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这一重要结论,恰恰是毛泽东关于中医药或者是医学指示的收官之句。我们当然要重视西医,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毛泽东当年所批评的忽视、轻视中医药等医学和医疗领域所存在的种种现象非但没有根本的改变,有些则是愈演愈烈。
屠呦呦摘诺奖为何“要感谢毛泽东”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为发现青蒿素而摘取诺贝尔奖,当美媒指出“青蒿素与毛泽东的关系”,客观指出毛泽东“之功”时,中国却少有媒体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