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金融资本理论及其在当代的发展
20 世纪70 年代末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发生了深刻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其中之一就是经济的金融化和金融资本的迅猛发展,有的学者将之概括为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2007 年以来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这一新变化和新特点。回顾和梳理马克思主义的金融资本理论,特别是这一理论在当前的新发展,对于我们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特征、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以及理解当前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金融资本理论的奠基
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金融资本理论的奠基者。虽然金融资本这一概念不是由马克思最先提出的,但是关于金融资本的一些基本理论,马克思已经有了系统的阐发,包括: 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说明了货币的本质和运动规律; 在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说明了资本的本质和运动规律; 在资本流通过程中说明了货币资本的循环与周转; 在资本主义经济的总过程中说明了生息资本、信用和虚拟资本的性质和作用; 在生产过剩的基础上说明了货币危机和信用危机,等等。马克思的这些理论不仅构成了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的核心内容,更重要的是确立了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的方法论基础,其要点有四:
第一,生产是金融的基础。马克思认为,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即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是相互联系的,其中生产环节起支配作用。货币是商品货币价值的表现形式,而商品价值的实体是人类劳动。后来的货币虽然脱离了价值的实体从而虚拟化了,后来的金融体系虽然具有了日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无论其形态和功能多么复杂,在本质上仍然只是价值的符合,货币和金融本身并不创造价值,只能以生产过程中生产的物品和创造的价值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再生产过程为基础。
第二,资本是金融的核心。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是历史的而不是永恒的,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资本是决定资本主义经济中一切范畴的普照之光。因此,现代社会的金融体系是资本运动规律所支配的。有关资本运动的一切规律,包括剩余价值的生产、分配、交换以及资本的循环与周转、利润的平均化、经济危机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等,都成为了支配金融体系的内在因素。因此,只有在资本主义经济的整体结构和运动过程中,我们才可能准确把握现代金融体系的运动规律。
第三,金融资本是资本的纯粹形式。马克思指出,在生息资本上,资本关系取得了最能表现、最富有拜物教的表现形式。因为,在这里,资本表现为自我增殖的、自行创造的物,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已经看不到了。马克思指出: “正因为价值的货币形态是价值的独立的可以捉摸的表现形式,所以,以实在货币为起点和终点的流通形式G…G’,最明白地表示出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就是赚钱。生产过程只是为了赚钱而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只是为了赚钱而必须干的倒霉事。”①
第四,金融资本扩大了资本主义经济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主要矛盾是劳动与资本的对立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金融资本使这两方面的矛盾进一步发展和扩大了。一方面,金融资本是一种虚拟资本,这种虚拟资本与实际的资本相比,具有极大的投机性和风险性。另一方面,金融资本的发展“再生产出了一种新的金融贵族,一种新的寄生虫,——发起人、创业人和徒有其名的董事; 并在创立公司、发行股票和进行股票交易方面再生产出了一整套投机和欺诈活动”,“把资本主义生产的动力——用剥削他人劳动的办法来发财致富——发展成为最纯粹最巨大的赌博欺诈制度”。②
恩格斯也是马克思主义金融资本理论的奠基人,对马克思主义的金融理论作过深入的研究。在恩格斯晚年,金融市场有了进一步发展,恩格斯对此给予了很大关注。在1890 年致康•施密特的一封信中,恩格斯曾对生产与金融的关系作了精辟的论述,他指出,虽然生产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东西,金融贸易一旦同生产相分离,就有了自己的发展规律。当金融贸易发展到证券贸易后,金融就不仅受生产所支配,反过来也会对生产起支配作用。在证券市场中,生产资料获得了双重的性质,它们的经营既要满足生产者的利益,又要满足股东的利益。因此,金融对生产的反作用变得更为厉害而复杂了。在这种条件下,金融市场也会有自己的危机,工业的危机对这种危机只起从属作用。③在致奥•倍倍尔的一封信中,恩格斯阐明了金融市场的性质: “交易所并不是资产者剥削工人的机构,而是他们相互剥削的机构;在交易所里转手的剩余价值是已经存在的剩余价值,是过去剥削工人的产物。只有在这种剥削完成后,剩余价值才能为交易所里的尔虞我诈效劳。”恩格斯还把交易所称作是资产阶级社会的最高贵的成果、极端腐化行为的策源地、无比的破坏因素、爆发革命的最强力的加速器等。④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上述思想,奠定了马克思主义金融资本理论的基础。
二、列宁对马克思主义金融资本理论的重大贡献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以列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适应时代的变化,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金融资本理论。
“金融资本”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拉法格提出的,希法亭则是第一个对金融资本理论进行系统阐述的学者,其代表性成果就是《金融资本》一书。希法亭认为,研究金融资本必须从流通入手,先阐明货币问题,当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时,信用便产生了。希法亭认为,信用发展的结果是不仅把资本家阶级的所有准备资本而且也把非生产阶级的储蓄都提供给产业资本支配,这些资本由产业资本家使用,然而其所有权却属于银行,这样就产生了金融资本。“产业资本的一个不断增长的部分不属于使用它的产业资本家了。他们只有通过代表同他们相对立的所有者的银行,才能获得对资本的支配。另一方面,银行业不得不把它们资本的一个不断增长的部分固定在产业之中。因此,银行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变为产业
资本家。我把通过这种途径实际转化为产业资本的银行资本,即货币形式的资本,称为金融资本。”“金融资本,即归银行支配的和由产业资本家使用的资本。”⑤
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列宁在批判性地借鉴希法亭金融资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金融资本理论。列宁认为,希法亭的《金融资本》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最新阶段作了极有价值的理论分析,但也具有以下缺点: ( 1) 关于货币的理论错误; ( 2) 忽视世界的瓜分; ( 3) 忽视金融资本与寄生性的关系; ( 4) 忽视帝国主义与机会主义的关系。⑥列宁认为,希法亭金融资本理论中的上述缺点,根源在于其方法论的错误,他的理论自始至终充斥着流通决定论的论调: 宣称纸币由于执行一种纯粹的社会职能即流通,其本身便具有价值; 错误地认为经济危机源于流通领域而无视其根源在生产领域的事实; 片面强调工业资本对银行的依赖,实际上将金融资本等同于银行资本; 虽然认识到了垄断的存在,但并没有把它纳入金融资本形成机制之中,更没有将垄断放在基础和首要的位置。⑦
与希法亭将金融资本看作主要是资本主义流通领域变化的结果不同,列宁从生产领域发生的深刻变化的角度揭示了金融资本产生的基础,为“金融资本”概念赋予了科学含义,充分反映了金融资本产生的历史背景——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在此基础上,列宁对马克思主义金融资本理论的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贡献。
1. 金融资本最深刻的基础: 垄断的产生
马克思所生活的时代还处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垄断还是一种并不明显的萌芽,随着生产集中的发展,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垄断已成为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之一,资本主义进入了垄断阶段或帝国主义阶段。垄断组织的增加一方面造成大量的过剩资本,为银行规模的扩大提供了物质基础; 另一方面,垄断组织对信用需求增长,要求银行规模相应扩大。因此,随着产业资本的集中,银行业也发生了集中,产生银行垄断资本。银行集中造成银行作用的根本改变: 几乎所有货币资本和大部分生产资料都处于银行的支配之下; 通过确切地了解各个资本家的业务状况,银行可以利用信贷完全决定资本家的命运。银行的集中及其新作用的产生,使得产业资本只有掌握银行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因此,工业资本向银行渗透,工业资本与银行资本逐渐融合在一起。“生产的集中; 从集中生长起来的垄断; 银行和工业日益融合或者说长合在一起,——这就是金融资本产生的历史和这一概念的内容。”⑧ 因此,构成金融资本的“三个主要因素”是: 大资本的发展和增长达到一定程度; 银行的作用( 集中和社会化) ; 垄断资本( 控制某工业部门相当大的一部分,以致竞争被垄断所代替) 。⑨ 在列宁看来,资本主义生产中资本关系的变化是首要的、基础的因素,是生产领域中垄断的产生引起了资本流通形式和规模的变化,而不是相反。垄断达到了这样的程度,以至于列宁将该时期资本主义发展所处阶段称为“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帝国主义最深厚的经济基础就是垄断”。⑩列宁的这个论断充分体现了马克思关于生产首要性的思想。
2. 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金融资本的统治
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后,金融垄断资本成为了资本主义国家占统治地位的资本形式。列宁指出: “资本主义的一般特性,就是资本的占有同资本在生产中的运用相分离,货币资本同工业资本或者说生产资本相分离,全靠货币资本的收入为生的食利者同企业家及一切直接参与运用资本的人相分离。帝国主义,或者说金融资本的统治,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这时候,这种分离达到了极大的程度。金融资本对其他一切形式的资本的优势,意味着食利者和金融寡头占统治地位,意味着少数拥有金融‘实力’的国家处于和其余一切国家不同的特殊地位。”[11]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并拥有实际垄断权的金融资本即金融寡头,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不仅建立起经济上的绝对统治,而且还掌握了国家的政治权力,使国家机器完全服从于金融资本,将其影响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去。金融资本在国内占据统治地位后,必然要求对外扩张,将其垄断势力扩展到世界范围。列宁总结的帝国主义基本特征中资本输出、国际垄断同盟形成和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瓜分世界领土,就是金融资本的垄断统治在国外的表现: 资本输出标志着资本的对外剥削从在国外实现剩余价值发展为到国外生产剩余价值,是金融资本对外扩张的重要手段; 资本输出使得各国金融资本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如同国内竞争导致生产和资本集中并最终走向垄断一样,国际竞争使得不同国家的金融资本跨越国家界限而走向联合并形成国际性的垄断集团;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领土的瓜分,则是为巩固经济上对世界的瓜分,从而加强在世界范围内的剥削。各国金融资本在国际间的结合形式多种多样,有国际卡特尔、国际辛迪加和国际托拉斯,当前的主要形式则是跨国公司。因此,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就是金融资本的统治。
3. 金融资本的寄生性和腐朽性
列宁深刻揭露了金融资本的寄生性和腐朽性。作为自行增殖的独立价值,产业资本必须经过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和销售三个阶段,生产和实现剩余价值,从而使自身增殖。产业资本家必须先从市场上购买到劳动力商品和生产资料,才能投入到生产过程中,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并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的价值,并再次回到商品流通领域实现商品价值,从而获得剩余价值。而金融资本的循环形式为G - G',金融资本家直接跳过了生产过程,从最初投入资本循环中的资本量到最后回到金融资本家手中的包含一部分剩余价值的增大了的资本量,给人一种“钱能生钱”的假象,利息、股息和分红等收入似乎就是资本本身结出的果实。实际上,利息、股息和分红等的本质是金融资本家将生产利润的能力作为资本的使用价值让渡给职能资本家,而自己单纯凭借对金融资本的所有权的控制获取一部分剩余价值。金融资本的出现意味着,资本的积累方式不再仅仅通过价值和使用价值的转换来实现,资本的货币形式在资本的增殖和积累过程中逐渐占据主导和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因此具有了明显的寄生性和腐朽性。首先,作为金融资本产生基础的垄断,必然以垄断价格及人为方式阻碍技术进步,引起生产和技术的停滞趋势; 其次,由于货币资本大量聚集于少数国家,以“剪息票”为生,根本不参加任何企业经营,终日游手好闲的食利者阶级就大大增长起来,而资本输出更使得食利者完全脱离生产,靠剥削海外殖民地的劳动为生; 最后,帝国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性还体现在政治上,食利者在经济上收买无产阶级的上层,在工人队伍中培养出一个特权阶层,成为资产阶级化的无产阶级,为机会主义的滋生提供了温床。
4. 金融资本是一种金融扼杀的世界体系
与霍布森、希法亭等将帝国主义视为金融资本的一种政策不同,列宁将帝国主义定义为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阶段即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而不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种政策或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关系的一个方面。列宁第一次将帝国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提出,超越了以国家为单位的研究方法,把世界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同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将帝国主义视为一种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有机体或体系,以世界整体的发展变化为视角审视资本主义发展过程,并在这种科学理论体系中阐述了金融资本所起的作用。
按照熊彼特的观点,资本主义本质上与帝国主义是相互对立的,因为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个人都是理性的,而帝国主义行为不是理性行为,因此帝国主义并非由资本主义经济结构或生产关系引出。[12]而列宁的观点则是,如果不以经济方面的研究为基础,就根本无法说明帝国主义的实质,垄断是金融资本产生的基础,金融资本在国内经济和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之后,必然要求对外扩张。以金融资本为工具,少数食利国家取得了国际垄断地位,将全球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对世界上绝大多数居民实行殖民压迫和金融扼杀。列宁特别强调金融资本在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突出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瓜分世界、一些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全部领土瓜分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13]
在《世界经济和帝国主义》一书中,布哈林将资本主义分为商业资本主义、工业资本主义和金融资本主义三个阶段。[14]帝国主义即金融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金融资本向全球扩张的必然性决定了帝国主义的扩张本性。列宁充分肯定了这一结论,他在给布哈林写的序言中指出: “金融资本在国内和国际上特别流动灵活,特别错综复杂; 它特别不固定,脱离直接生产,特别容易集中,而且早已集中,于是几百个亿万富豪和百万富豪便直接掌握了整个世界的命运。”[15]在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中,金融资本是推动国际垄断同盟瓜分世界的力量。“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非经济的上层建筑,即金融资本的政策和意识形态,加强了夺取殖民地的趋向。”[16]同时,金融资本还是国际垄断同盟推行殖民政策的有力工具,利用金融资本进行资本输出,金融寡头控制别国经济命脉、将巨额财富聚集在少数国家,少数食利国靠榨取殖民地人民的剩余价值而存活,资本主义成为极少数“先进”国对世界上绝大多数居民实行金融扼杀的世界体系。[17]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是建立在他的金融资本理论基础之上的。
列宁的金融资本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金融资本理论的重大发展,它把马克思主义的金融资本理论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当然,由于时代所限,列宁的金融资本理论从现在来看也存在着一些不足。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经济活动仍以工业生产为主,交通运输业、服务业和商业等仅占很小比重; 金融业部门中,银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保险业、证券业和养老基金等尚未发展。因此,列宁将金融资本定义为工业垄断资本与银行垄断资本的融合,而并未将产业部门中的交通运输业、服务业等和金融业部门中的保险业与证券业等纳入理论分析框架。此外,列宁在分析银行资本垄断的形成中所举的例子多为德国和法国银行的数据,并未预见到世界各国金融体系发展的复杂性。
三、马克思主义金融资本理论在当代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 世纪70 年代末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其中之一就是经济的金融化和金融资本的迅猛发展,金融资本演变成为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不仅金融部门相对于实体经济部门而日益膨胀,金融资本内部的金融业资本也相对于产业资本而日益膨胀; 金融垄断资本将势力范围扩展到全球并走向国际化。结合这些新的变化,当代马克思主义学者进行了深入的深讨,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金融资本理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关于金融资本的概念
当代金融资本的发展形式可称为“现代金融资本”。现代金融资本概念包含两个层次: 一是借助资本所有权享有剩余索取权利益( 股息、利息、分红等收入) 的食利性资本,包括股票、公司债券、国债、贷款、金融衍生工具等食利性金融资本,这个层次的金融资本是狭义的或纯粹的金融资本; 二是在生产与资本集中过程中这种食利性资本与产业资本的结合,以及金融资本对经济生活的控制,即列宁所分析的金融资本。戴维•哈维( David Harvey) 认为,金融资本概念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生息资本的流通过程,二是资产阶级中所形成的制度化了的权力集团。[18]让-克洛德•德罗奈( Jean-Claude Delaunay) 认为,由于金融及其衍生产品的发展,金融资本在时间和空间上对生产实现了全面的、不间断的、有效的控制,金融因素在资本增殖中逐渐占据主导和统治地位,因此他称之为金融垄断资本。[19]吴大琨等在《金融资本论》中根据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中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分析了非金融业垄断和金融业垄断的新特点,即金融机构多样化和产业结构变化,指出金融资本概念需要拓宽: “现代金融资本是在战后生产和资本进一步垄断的基础上,以垄断性商业银行为中心的金融业资本与垄断工业公司为主的企业资本的溶合或混合生长。金融业资本不仅包括垄断性商业银行资本,也包括垄断性保险公司,投资银行( 公司) 和其他垄断金融机构的资本; 企业资本不仅包括垄断性工业资本,也包括垄断性交通运输,公用事业和商业等资本。”[20]
2. 关于金融资本的形成机制
A. B. 阿尼金认为,当代银行万能化趋势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银行大规模经办结算业务、放贷款业务、发行有价证券和实行参与制。但银行垄断组织和工业垄断组织之间的依附关系是相互的,工业垄断组织本身也拥有对已纳入本集团的银行和其他信贷金融机构的业务进行控制和施加影响的杠杆。[21]吴大琨等认为,垄断金融业资本与垄断产业资本融合的中心环节是股权结合,因为这是所有权的融合,股权关系是金融资本稳定性的基础,借贷关系和人事结合则是由股权关系衍生出的。[22]我们认为,企业内金融业资本和产业资本结合主要通过几种方式:( 1) 由银行资本或其他金融业资本起家,利用金融机构万能垄断者的地位来控制产业资本,两者融合成长,发展成为金融垄断资本。( 2) 产业资本发展后设立金融机构,涉足金融业务。( 3) 产业资本流向金融业资本势力范围。一些产业垄断资本在新兴技术带动下,可以把大量资金流向与本部门密切相关的金融业资本势力范围,从而加强了与金融业资本的融合。( 4) 金融资本通过资本市场控制企业所有权。发行股票、公司债券等不仅是产业资本在资本市场融资的重要手段,同时也使得资本市场上的金融业资本获得企业控股权,控制产业资本和企业所有权。[23]
3. 金融资本与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
20 世纪70 年代末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即信息化、全球化、金融化和新自由主义化。金融资本则是这种变化的集中体现。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中金融资本的统治地位或者支配地位又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企业利润来源越来越以金融业资本为主,金融部门相对于实体经济部门日益膨胀,金融资本在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都开始占据垄断地位。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国家和社会对资本逐利活动的各种限制被取消,金融资本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霸权为后盾,在国际范围内大肆扩张,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和控制更为明显,不少学者将资本主义经济的这种变化称为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
4. 金融资本与金融危机
一些学者将金融资本与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他们总结了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在触发动因、发生机制上具备的一些新特征,从金融资本的运动特点和作用等方面加以解释。陈享光、袁辉认为,国际金融资本得以快速扩张,特别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货币资本和虚拟资本的过度扩展和积累,不仅造成其国内资本运动的矛盾累积和经济失衡,而且造成世界范围内货币资本与实体资本、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矛盾累积和失衡,造成世界范围的资本扩张和收缩运动,最终引发金融危机。[24]何干强指出,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正是由于美国在新自由主义的政策指导下,推行私有化,导致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然后怂恿金融领域的过度放贷来弥补居民收入过低造成的市场需求不足,与此相联系,又放任金融资本家大搞投机性“金融创新”信贷,导致市场需求“泡沫”泛滥,进而表现为市场供求关系重大失衡而引起的。金融资本不等于单纯的货币资本,今天的世界资本主义金融危机并不是单独发生在货币和货币资本的流通领域的危机,而是与工商业危机结合在一起的、在金融信贷环节上表现出来的世界经济危机。[25]我们认为,资本的金融化和虚拟化使资本在金融资本这一形态上完全摆脱了物质形态的束缚,获得了最大限度的自主权和灵活性,并最充分地表现出其最大限度追求价值增殖的本性; 资本的金融化趋势改变了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关系,金融资本相对于产业资本的重要性日益增强,取得了支配性地位; 而全球化特别是金融全球化使金融资本跨越国界在世界范围内流动成为可能; 美国利用美元的霸权地位可以发行大量美元,从世界各地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各种产品,并大规模地对外进行直接和间接的投资,金融资本的势力范围延伸至全球; 新自由主义所谓的“华盛顿共识”在全世界广泛推行,为金融垄断资本在国际国内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政策上的支持。新自由主义政策与金融化、全球化和美元霸权促进了国际金融资本的产生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在国际金融资本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深化和激化,最终导致了当前这场百年不遇的全球资本主义大危机。[26]
四、结束语
马克思主义金融资本理论及其在当代的发展,对我们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特征、新矛盾以及新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对科学认识当前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中,伴随着资本的金融化和金融资本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不仅没有缓和,反而进一步加深了: 劳动与资本对立更为加剧,财富积累的两极分化更为严重,市场的无政府状态更为突出,金融资本对全球的统治更为明显,其寄生性和腐朽性也更加暴露。所有这些,最终导致了当前这场百年不遇的全球资本主义大危机。这场危机实质上是金融资本的危机,而金融资本的危机必然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的危机,而且是更大的危机。因为,金融资本是资本运动的最纯粹、最充分和最高级的形式,它集中体现了资本的灵魂和奥妙,即摆脱
一切时间和空间、物质和精神、生产和流通的限制,用钱来生钱( 马克思讲的货币循环G - G') ,如果资本的最高级的形式走向衰落,那么资本主义的前途在哪里呢?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版第24 卷第68 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版第25 卷第496、499 页。
③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版第4 卷第700、719 页。
⑤[奥]希法亭:《金融资本》,商务印书馆1994 年版第252、253 页。
⑥⑨《列宁全集》第2 版第54 卷第202、375 页。
⑦⑧⑩[11][13][16]《列宁全集》第2 版第27 卷第362、362、411、374、401、397 页。
[12]Joseph A. Schumpeter,“The Sociology of Imperialisms”,R. Swedberg ( ed. ) ,The Economics and Sociology of Capitalis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1,pp. 141 -219.
[14][俄]尼•布哈林:《世界经济和帝国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年第89 页。
[15]列宁:《〈世界经济和帝国主义〉序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年版第Ⅲ页。
[17]《列宁选集》第3 版第2 卷第578 页。
[18]David Harvey,The Limits to Capital,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2.
[19]李其庆:《西方左翼学者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第三届巴黎国际马克思大会述要》,载《国外理论动态》2002 年第1 期。
[20][22]吴大琨主编: 《金融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57、69 页。
[21][俄]A. B. 阿尼金: 《列宁的金融资本学说和银行信贷体系的新现象》,载[俄]H. A. 查戈洛夫主编: 《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与当代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 年版第76—85 页。
[23][26]张宇、蔡万焕: 《金融垄断资本及其在新阶段的特点》,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 年第4 期。
[24]陈享光、袁辉: 《金融资本的积累与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 年第4 期。
[25]何干强:《我们应当如何应对世界经济危机》,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 年第9 期。
【察网www.cwzg.cn摘自《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6期。】
「赞同、支持、鼓励!」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