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三个不能变”

习近平提出的“三个不能变”的改革原则,涉及改革的政治保证、目标方向、价值取向,不仅明确了中国共产党是确保改革开放走向成功的领导力量,明确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根本方向和努力目标,而且从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高度指明了改革的价值取向,是确保新时代把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的基本遵循。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三个不能变”

2017年 11月 20日,习近平主持召开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会议强调,站在更高起点谋划和推进改革,必须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改革方向,继续统筹推进各领域各方面改革。最为关键的是,无论改什么、改到哪一步,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不能变,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不能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不能变。

这“三个不能变”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原则。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三个不能变”的改革原则,对于在新时代继续全面深化改革有着重要意义。

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不能变

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开放走过了极不平凡的 40年。40年来,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团结奋斗、不懈奋斗,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40年来,按照可比价格计算,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约 9.5%;以美元计算,中国对外贸易额年均增长 14.5%。中国人民生活从短缺走向充裕、从贫困走向小康,现行联合国标准下的 7亿多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总数 70%以上。

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背后的因素众多,“坚持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和根本”。

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进行的。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党通过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确保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使改革开放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大局。

早在 1979年,邓小平就鲜明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实际上为改革开放在政治上划定了底线。坚持改革开放,就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部中国改革开放史,证明了邓小平提出四项基本原则和我们党一以贯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高超领导智慧。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改革开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提供了政治保证。

习近平一直强调,中国的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正确方向。这个正确方向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因为党旗帜鲜明牢牢掌握改革的方向舵,才确保了中国改革开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大棋局。写好这篇大文章必须在谋篇布局上下大功夫,下好这个大棋局必须讲究举棋落子。

改革开放在书写这篇大文章、下好这盘大棋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40年来,党领导中国人民坚持立足国情、放眼世界,既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注重对外开放、合作共赢;既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既摸着石头过河,又加强顶层设计,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成功开辟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40年来,党领导中国人民勇于自我革命、自我革新,不断革除阻碍发展的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良性互动,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和文化。改革开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强大动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开辟新境界。

中国共产党运用高超的领导智慧,通过科学制定改革开放政策,坚持正确改革方法论,谨慎把握改革开放节奏,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和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改革开放形成了良性互动。改革开放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坚持正确方向、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改革开放更加具有生机活力、不断开辟新境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蹄疾步稳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推出 1500多项改革举措,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实践证明,加强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是艰巨复杂的改革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根本政治保证。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并将其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方略。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把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坚持党的领导,就必须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增强党领导改革创新的本领,继续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继续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确保改革开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不能变

2012年 11月,党的十八大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强调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认为,要完成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各项战略目标和工作部署,必须抓紧推进全面改革,并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要议题。

在此背景下,2013年 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全面部署,明确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提出在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是党在新时代的重大理论创新。

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习近平深刻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两句话组成的一个整体,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我们的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其他什么道路。后一句规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指向。两句话都讲,才是完整的。”

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一些敌对势力和别有用心的人在那里摇旗呐喊、制造舆论、混淆视听,把改革定义为往西方政治制度的方向上改,否则就是不改革。他们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对此我们必须洞若观火,保持警惕。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我们必须立场坚定、目标明确,无论怎么改,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根本性问题上都是“不能动、不能变”。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指要适应时代变化,不断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在创新中使各方面体制机制更加科学、更加完善。

从总体上看,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好的,具有独特优势,适应国情和发展要求,同时也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高国家治理能力,要从中国实际出发。

正如习近平所说: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我国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改进和完善,但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如果不顾国情照抄照搬别人的制度模式,就会画虎不成反类犬,不仅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而且还会因水土不服造成严重后果。

坚持目标导向,是中国改革不断走向成功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

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

目标决定方向。目标定了,大家才能明确奋斗的方向。正是因为我们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目标,改革才能压茬推进,不断推动中国取得巨大进步。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到 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党为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作出的重要战略安排,进一步明确了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时间节点和方法路径,必将起到强大导向作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不能变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全党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穿到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之中,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不能变,是贯彻落实包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内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应有之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不能变,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人民立场。

人民立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体现了对人民创造历史的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体现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体现了对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坚定追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着标志。

习近平指出:“必须牢记我们的共和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不能变,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使然。

党的十九大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进入新时代,做到不忘初心、担负使命,必须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必须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必须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中。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不能变,就是要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解决改革“为了谁”的问题。

一方面,要在改革理念上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习近平指出,改革既要往有利于增添发展新动力方向前进,也要往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向前进,“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

另一方面,要在改革举措上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习近平指出,要总结经验、完善思路、突出重点,提高改革整体效能,扩大改革受益面,发挥好改革先导性作用,多推有利于增添经济发展动力的改革,多推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改革,多推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改革,多推有利于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的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两孩政策、农地三权分置、司法责任制等一系列改革政策的出台,使得老百姓切实感受到了改革举措的含金量。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不能变,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面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新任务,必须把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作为源头活水,及时发现、总结、概括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新鲜经验,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张,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为全面深化改革夯实群众基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必须坚持由人民群众评判,把让人民群众满意作为检验改革工作的第一标准。

以什么为标准、用什么来衡量,实质上是一个对谁负责、让谁满意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代表全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然要求一切工作的成败得失由人民群众来检验和评判。习近平强调,要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改革让人民群众满意认可,就要切实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

习近平提出的“三个不能变”的改革原则,涉及改革的政治保证、目标方向、价值取向,不仅明确了中国共产党是确保改革开放走向成功的领导力量,明确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根本方向和努力目标,而且从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高度指明了改革的价值取向,是确保新时代把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的基本遵循。

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征程中,我们必须牢牢坚持“三个不能变”的原则,使改革更加精准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落地生根,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如期实现。

【作者沈传亮,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教授;王蕾,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生;察网www.cwzg.cn摘自《党的文献》2018年第6期】

「赞同、支持、鼓励!」

察网 CWZG.CN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