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专栏
-
石冀平:执政党与革命党之辨
“转型论”与党的指导思想和最高纲领不相容。苏共由革命党转型为建设党,是苏共瓦解的重要原因之一。无产阶级政党取得执政地位后,其革命属性主要体现在革命的纲领,革命的理论和革命的精神上。革命纲领,革命理论和革命精神的丧失必然导致无产阶级政党失去执政地位。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惨痛历史教训和新的历史经验。革命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本质,执政体现的是政党在社会政治架构中的地位,两者不是同一系谱的概念,根本不存在转化或替换关系。无产阶级政党必须以革命精神为立党之本。
-
石冀平:重谈计划经济思想及其历史实践
马克思主义创立者的经济计划思想不仅是作为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对立物提出来的,而且是对市场经济的整体性和制度性的超越。这种思想的依据也不是市场经济的供求均衡,而是人的需要。因此这种思想是以人为本位的。从历史实践看,也从未实行过文本意义上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因此也谈不到对这种模式的历史否定。
-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若干问题之思考
显然西方国家以维护垄断组织为根本宗旨的反垄断,表明西方资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是高度成熟的。他们懂得其利益从根本上是系于垄断组织的,因此必须加以维护。代表这一阶级的经济学精英对此也是心知肚明,他们构造的理论体系从来不会伤及真正的垄断组织,甚至可以为保护垄断提供依据。如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就曾经成为美国联邦商业委员会和司法部反托拉斯处袒护垄断组织的依据。反观中国主流经济学者,否定国有大型和特大型经济是国之根本,以反垄断之名反对之。这显然也是出于特定的立场和本能。因为他们并不是一般地反垄断组织,而是反对国有性的垄断组织,或者坦率地讲就是反对公有性垄断组织。君不见此类学者在反对国有垄断的同时,又对西方大垄断组织并购国有经济组织,垄断国内市场这种明显的垄断行为大唱赞歌?
-
对高校政治理论教育的认识及思考:真问题与真话
近些年面对资本主义全球化普世化的意识形态冲击,连一些曾经宣称信仰马克主义的学者也缴械投降随声附和,当起了吹鼓手。坚守者则以中国国情的特殊性或中国特色来应对,这种应对有道理也有一定的效果,但显然缺乏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所能赋予的大历史观和历史高度。对较为认同理性思维的大学生来讲,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础的薄弱会使他们缺失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支撑的大的历史视野,在资本主义占有历史发展优先权的背景下很难长期抵御资本主义全球化和普世化的意识形态冲击。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同和坚守也很难经得起大的风云变幻。
-
石冀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失业问题的理论适用性
西方经济学的失业理论不具普适性,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失业问题的适用性也是一个问题,至少不能照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失业理论对中国的失业问题具有解释意义和政策指导价值。
-
资本主义是法西斯主义和右翼极端主义的土壤
近年来西方右翼极端主义势力有所抬头。目前对此现象的解释和评价虽有一定的针对性,但缺乏历史的、本质性的认识。从对右翼极端主义的最高历史形态——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分析中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右翼极端主义的基本社会根源;经济危机和特定条件下的政治文化危机是法西斯主义主流化的基本条件;右翼极端主义也具有很强的蛊惑力;社会主义运动是抑制和铲除右翼极端主义的根本途径。
-
石冀平:另类视野中的公共产品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和制度分析虽然已被逐于主流经济学的庙堂之外,而且主流经济学中的公共产品概念也确实屏蔽了它的阶级和制度色彩。但是这种主观的理论安排,并不能消除两者之间的客观联系。
-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应注意什么
众所周知我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权利和利益格局的大调整大变革。要保证这种变革的正确方向,不使人民权益受损,就必须使人民群众成为权利诉求的主体,提升他们参与变革的积极性并成为变革的主体。使党的正确主张变成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行动。而这就要求精神启蒙发挥作用,通过启蒙使人民真正知道自身的权利所在,并主动产生权利诉求,成为扞卫自身权利的主体。只要我们的精神启蒙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只要执政党真心维护人民利益保障人民权利,这种精神启蒙就不但不会影响政治稳定,而且必然成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源动力,成为坚持社会主义改革方向的重要保证。
-
石冀平:高速经济增长与社会主义优越性
长期以来,从理论上一直把超越资本主义的高速经济增长当作社会主义优越性。但这一观点从实践上看弊大于利,从理论上讲也有值得商榷之处。高速经济增长不是社会主义优越性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不能实现高速经济增长,也不意味着社会主义没有优越性。
-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取长补短论”辨
近些年,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可以互相取长补短的观点颇为流行。这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关系的理论并不吻合。此观点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会有重要影响,因此有必要给予理论上的重视。本文认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具有特定的含义,是两种不同的历史形态和价值观。因此不宜笼统讲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可以互相取长补短。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后期,中国将面临严峻的外部制约
未来的外部制约将会如何?我认为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制约将会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中国经济对外部世界尤其是西方世界的依赖程度。第二,消解中国技术创新能力,遏制中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轨。第三,在台湾问题上,美国很可能以扞卫民主和人权为幌子,将台湾问题国际化,进而支持台湾D立。第四,敌对势力力争使西方意识形态本土化。以上几种因素的存在,意味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后期将面临更复杂、更严峻的外部制约。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外部成本将会提高,风险将加大。
-
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全方位对华制约战略及成效
上世纪90年代前后,西方国家对华策略进行了调整。苏东演变后,西方国家认为中国作为社会主义的最后堡垒,在经过10年演变(西方国家始终将中国的改革开放看作是向资本主义的演变)后已不堪一击。克林顿1991年12月12日在乔治敦大学的演说充分表达了这一心态。他认为:“如果说在冷战期间,当中国还是一支对抗苏联实力的一个抗衡力量时,我国政府如此克制尚情有可原的话,可现在我们的对手已经退出了这场角逐,再打中国牌就毫无意义。”因此,这个时期西方国家对华策略转为以压促变,以求速成。为此采取了各种措施手段。
-
石冀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的外部制约因素分析
我国理论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原因的分析,主要是从历史前提和现实国情进行分析,而对国际环境的制约因素分析很少。本文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在经济、政治、军事、意识形态等方面采用的多种制约手段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影响。指出西方国家对华战略的目标是使我国长期处于资本主义初级阶段。
-
洞幽察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