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专栏
-
纪念四一二大屠杀九十周年:买办当国国必亡
现在许多新右派知识精英动辄攻击中共领导的武装斗争,称之为“暴力社会主义”,但却闭口不谈这种暴力革命的形式是蒋介石和国民党代替共产党做出的选择!四一二大屠杀的政治后果是:共产党领导工农群众走上了武装反抗的道路;民族资产阶级放弃了自己的革命目标,选择依附买办势力和封建势力,这决定了他们最终出局的命运。
-
尼克松:主席的着作改变了这个世界
尼克松在谈话开始不久就表示“我读过主席的诗词和讲话,我知道主席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哲学家。”并且认为“主席的着作推动了一个国家,改变了这个世界。”而基辛格比尼克松更下功夫,他甚至研读了毛主席的“全集”,“我在哈佛大学教书时,指定我的学生要阅读主席的全集。”
-
透过“俄罗斯游行”看西方“颜色革命”的手法
从中国的角度来看,新右派知识精英的那一套自由主义话语虽然仍是主流,但轻舟已过万重山,他们已不复当年的垄断地位。只要中国的政策能够一方面积极向社会主义回归,不断解决社会矛盾,一方面严格防范西方介入中国的内部事务,则西方试图在中国煽起“颜色革命”的企图一定失败!
-
“张国荣热”长盛不衰的秘密
无意对张国荣先生本人做出任何评价,逝者已矣,惟愿他能够安息。但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文化偶像的张国荣,对今日中国社会而言,无疑是一罐包装精美的“文化毒奶粉”——作为文化符号、文化偶像的张国荣,不仅把对欲望的追求推到了极致,而且使这一行为蒙上了一层凄美伤感的色彩,使人们在放纵私欲的同时还能够自我感动、并不可思议地获得一种崇高感,从而更加沉迷其中地自我放纵。
-
《巨婴国》,一部“逆向种族主义”的巅峰之作!
这真是“逆向种族主义”的巅峰之作!《巨婴国》甚至暗示了“种族隔离”、“种族灭绝”的合理性。在当今世界,如果有人胆敢用“巨婴族”来标识犹太民族,一定会被指控为纳粹分子,但用来标识中国人,则反而受到中国主流媒体的追捧,这真是咄咄怪事。
-
法国没有“马天民”——评法警察枪杀中国公民
与西方警察强调暴力镇压不同,中国的当代警察,是一场人民革命的产物。1949年建立的新中国,是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国家”。人民作为国家的主人,是警察服务的对象而不是镇压的对象。
-
郭松民|警惕“红旗特务”-《红岩》中的郑克昌
“红旗特务”破坏革命的一种方式:用最夸张、最激进的姿态,把革命引向泡沫化和自我瓦解。他们不是把革命引向成功,而是把革命引向自焚!如何识别并远离“红旗特务”,避免被他们诱入圈套,实在是每一个真正的革命者都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
郭松民:什么力量捧红了方方和《软埋》?(未删稿)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掌握在反对共和国的人手中,这一画风是荒诞的,但却是赤裸裸的现实。实际上,《软埋》发表在中国文学第一刊,批评《软埋》的文章只能在网络上自生自灭,这种格局本来已经说明了全部问题。
-
巨大而有限的胜利:评民法新增保护革命英烈荣誉条款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用立法的形式保护革命英烈的荣誉;说这一胜利是有限的,则有两个原因:其一,这一条款并不包含对革命领袖和共和国缔造者荣誉的保护,这是一个巨大的缺口;其二,这一条款并未明确规定谁是起诉的主体,有可能导致执行中的虚化。
-
中国人如何才能掌控自己的饭碗?
小岗村神话预先排除了通过重建集体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可能性,构成了最终消除城乡差距,彻底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障碍。我想,这应该是总书记隐忧的深层次来源。现在是到了拆解这个神话,为中国农业的继续发展扫清道路的时候了!
-
还乡团没做到的事情,他们能做到吗?-四评《软埋》
人类接受历史教训的能力,有时候还真不能高估。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刚刚过去了六十多年,中国的一些富人和文化精英,就把历史的教训忘的一干二净,恰似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的法国贵族,尽管刚刚经历了人头滚滚的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还是“什么都没有忘记,什么都没有学会”,又在做“历史终结”的美梦了,真的是令人扼腕叹息。
-
郭松民 | 今天谁最应该学雷锋?
学雷锋/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核心价值观,意义是极其巨大的,这不仅是改善社会风气,提升社会道德水平这么简单,而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在和西方的千年竞争中能不能最后胜出的决定性因素。
-
郭松民|土改绝非"灭门运动"--再评方方女士《软埋》
方方女士的过人之处在于,她不仅善于明写,更长于暗示,工于留白。在这几家被灭门的地主中,陆子樵是开明绅士,在抗日和解放战争等各个时期都帮助过共产党;胡凌云和李盖五都是革命干部,甚至本人都在参与、领导土改运动。读者自然会想:如果连他们都不能幸免于被灭门的命运,那么连这些政治资源也没有的一般地主还能逃的了吗?
-
地主阶级的仇恨--评颠覆土改历史的《软埋》
《软埋》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也不孤立的,它可以说是伤痕文学的一个延续,是《秧歌》、《霸王别姬》、《活着》、《归来》……序列中最新的一部,也可以说是历史虚无主义在文学领域的最新成果。
-
回望1950年:不能不比较杨振宁和邓稼先
杨振宁教授没有在1950年回国,这对他本人可能是一个遗憾,但不是一个问题。爱国不分先后、不回国不等于不爱国、不回国不等于没有为国家做贡献——这些道理我们都懂。但是,我们心里要有数,无论如何,杨振宁教授都不能和邓稼先、钱学森们相提并论,更不能把杨教授说的比邓稼先、钱学森还要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