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专栏
-
郑彪: 当代经济全球化与“文明冲突”
新自由主义全球化进程游荡着一个西方种族主义的幽灵,背后是盎格鲁-撒克逊的全球地缘政治战略,无论其如何难以令人接受,这是一个难以否认的基本事实。所以,对于非西方文明国家而言,盘点经济全球化必须建立地缘文明的视角。另一方面,从全球化更广阔的背景,必须看到美英等西方国家坚持“文明冲突”来者不善,杀气腾腾。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成为西方国家的地缘政治工具。
-
郑彪:世界变局与合纵抗“秦”
美元霸权和美国霸权横行有年,“天下苦‘秦’久矣”,谁都懂得合纵抗“秦”、建立世界和平统一战线才能赢得生存的道理。但是,又不免投鼠忌器,跨洲际的包括针对美元霸权的合纵暗流汹涌,按地缘文明集结的合纵一直在进行。谁生存,谁灭亡?当此重大时刻,对于稍有政治头脑的国家来说,赚钱早已经不是第一位重要的事情,各村都在寻找各村自强图存、联合(合纵)共存的高招。
-
王莽改制的启示
王莽改制的主要内容是改革王田和奴婢,前者试图制止土地兼并,且把大地主的土地拿出一部分来分给无地农民;后者是试图冻结奴婢买卖,防止贫苦农民继续奴隶化,两者“用意在解决当时社会兼并,消弭贫富不均,为汉儒自贾、董以来之社会理想。”用马克思主义的语言,叫缓和阶级矛盾,王莽的车子是向前开的,他希望把车子开到他理想中的新朝,但中途遭遇大地主、大商人的强烈反对,被迫折回。
-
郑彪: 把握世界变局,突破美国围堵,推进中华复兴
正确认识现阶段世界变局是当前推进中华复兴伟业的一个关键因素。多年来国际舆论把中国改革开放捧到天上,其中多有捧杀;又有人说中国经济学家被美国人洗脑,装了“芯片”,既是嘲笑,却多半是实情……至少中国在对外贸易和国际金融领域,在很大程度上落入了新自由主义陷阱,已经是事实。
-
郑彪:西方经济学及其方法论的历史演变
这场史无前例的世界经济危机和席卷美欧国家的“占领”运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全球政治觉醒表明,历史的拐点已经到来。哈佛大学学生对曼昆教授的罢课再次点燃了西方持续多年的“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这场经济学革命本质上只是历史拐点的意识形态和学术反映,其对全球和中国的影响正方兴未艾。历史潮流,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对此,各界人士更不待说学术界人士,不可不察。
-
2050,全球若干主要地缘政治态势和基本思路分析
按照中国共产党的战略部署,到建国一百周年即2049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就是基本实现中华复兴。这意味着西方霸权的彻底终结,用奥巴马的话说将是“人类的灾难”,其实是美国霸权的灾难。美国必然要全力阻止这个地缘政治进程,于是中国成为全球地缘政治博弈的中心。
-
郑彪:重读列宁的“帝国主义论”
俄国十月革命前后的年代是欧洲革命的高潮,也是近代世界历史的高点和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及由此引起全球地缘政治格局变革的起点。列宁站在历史的高点,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以其天才般的政治洞察力和领导力,成功地领导人民群众干成了十月革命,翻转了历史乾坤,而且列宁主义特别是他的“帝国主义论”,经过百年历史风云的洗礼,至今仍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辉。
-
郑彪:中国历史上的“文明冲突”与现实发展趋势
美国学者的长处是有全球视野,熟悉地缘政治,但美国文明终究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后发的文明,历史实在太短。由美国学者提出的“文明冲突”论,其实中国早在春秋时期(甚至更早)就注意到了。只不过中国文化贵和,不喜言冲突,更无“文明冲突”的提法,中国的提法叫“华夷之辨(防)”。
-
郑彪:俄罗斯地缘政治的矛盾和选择
俄罗斯文明与西方基督教文明是同一西方文化范畴,是它在欧洲东部的一个分支,但是又有不同。与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各民族相比,俄罗斯表现出很鲜明的民族特色。俄罗斯的民族特色是在其长期生存繁衍的特殊地缘政治条件下形成的,俄罗斯的地缘政治条件与西方相比,有自己特殊的地缘政治矛盾,由此决定了俄罗斯独特的民族性格、气质及其独特的现代化道路。
-
郑彪:改进西方经济研究,顺应和推动世界格局变动
中国是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和优势。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大国,中国思潮也是国际思潮。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西方经济问题研究的新境界,是时代的呼唤,也是21世纪中国学者的光荣使命。形成自己的学科理论,推出自己的优秀理论家,形成中国学派,推动中国自己的成果和人才走向世界,是21世纪中国学术发展的大趋势。
-
郑彪:从火烧圆明园的是非看“文明史观”——与袁伟时教授争鸣,兼论袁公与(宋)襄公的“糊涂”
我一向喜读近现代人撰写的好的传记、回忆录之类,对于当代人写的这类作品,有深度者,也愿意读,一是长见识,二是出于一种不可救药的读书偏好。袁伟时教授是当代学者,虽平素反感其观点,想到古训不以人废言,所以对其近作《八十自述:要说真话,说自己的话》勉强读完,果然失望之极。其人不甚老迈,但其言昏聩,谬种流传,欺蒙青年,不能不驳。
-
纪念利玛窦要保持一份历史清醒
今年是利玛窦逝世400周年,纪念利玛窦,理所当然。但是这种纪念,尤其要从当代现实出发,更要保留一份历史的清醒。中国人对利马窦等人应当保留一份尊敬,但在一些论者的笔下,耶稣会士成为中国近代启蒙主义的“先驱”,完全掩盖了近代中西文明冲突的性质,这不仅在理论上不正确,也与历史事实不符,而且在实践上有害。
-
郑彪:从地缘政治看英国“脱欧”
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疯狂,从剪发展中国家羊毛,反复剪中国的肥羊毛,到美英剪本国老百姓包括中产阶级的羊毛,抛弃中下层老百姓,从占领华盛顿运动到特朗普异军突起,到英国脱欧,根源都是西方内部的地缘政治矛盾,也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
郑彪:金融问题的关键在政治
正如毛泽东所揭示的“一切问题的关键在政治”,金融问题也必须纳入世界政治和美国的全球战略考察,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对此美国人从不讳言,而发展中国家则容易犯迷糊,成为政治上的庸人,酿成许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转型国家”的地缘政治灾难。
-
郑彪:倒打一耙是西方文化的一种劣根性
西方文化的主流就是不分是非善恶,而一味崇尚实力,中世纪是以恶为善,后来不好公开横行,于是大搞伪善,现在叫“软实力”。早期的西方资产阶级朝气逢勃,勇于承认自己的野蛮和接受“异邦文明”,并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启蒙思想家,但随着资产阶级夺取了政治权力,十九世纪,成为了西方学术界大规模作伪即伪造历史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