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毓海:“文艺与人民”随想
进入新时代,广大文艺工作者仍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虚心向人民学习,从人民群众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真情实感中寻找主题、选择视角、塑造典型,自觉把握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特点、新趋势,深入探究人民群众艺术需求的新规律、新变化,深刻展现人民群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昂扬向上、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和精神风貌。
扎根人民的最大收获——读《柳青在皇甫》所想到的
《柳青在皇甫》一书中的不少文章,都写到柳青的《创业史》发表之后受到农民读者的普遍喜爱,柳青病逝之后皇甫人的巨大悲痛以及恒久不断的深切怀念。这一切都信而有征地向人们表明:为农民代言,必为农民所铭记;为人民立传,必为人民所颂传。
郭春林:走进柳青和他笔下的中国农民
柳青之所以能够完成这样一种创作,就是因为他的写作方法和写作内容。他的写作方法中全部都来自于柳青个人的实践,在于他和他的人物之间建立起来的相互生产相互塑造的关系,使创业史成为了一部具有工作手册性质的文学经典。
段建军丨柳青:“要想写作,就先生活”
柳青在对象化的生活实践中,一直用实际行动和人民群众一道扛生活的担子,通过为人民分忧解难的行动,与人民建立患难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他在对象化过程中贴近大众,抛弃名利,真正做到了接地气、懂人气、脱俗气、扬正气。他来到人民群众中进行对象化的生活实践,是因为从心底对人民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所以才会“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建构起社会主义生活共同体
女儿谈柳青:一个时代的精神创业史
直到今天,《创业史》都是重新审视和评价社会主义农业合作化的重要参照。2016年柳青诞辰100周年,柳青女儿刘可风出版了《柳青传》,呈现了一个不同于文学史上被刻板叙述的柳青。在一定意义上,柳青代表了新中国社会主义时期一种新的文学创作主体。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他书写农村,也被农村不断改造。
“湖畔大学同学”的“回应”令人愤怒!
有钱买不到生命,仅靠资本不能绝对引领中国的未来,特别是当资本占着鲜血,透着冷酷,发着臭味时,必将给社会带来灾难。同样,当价值观倒错时,即使身披“精英”的外衣,也只会给社会带来灾难。这几个湖畔大学的学员试图给滴滴献点殷勤,喷点香水,可大众感受到的全是满口喷粪,是令人作呕的恶臭!这就是普通民众的感受,也算是对湖畔大学学员的回应!
“柳青加油”——一句话暴露所有
柳青和她的同学们,坚守的是什么底线呢?一张截屏暴露所有。新一代企业家在崛起路径上逐步摆脱了官商之路,却掉头拜在资本裙下,而在战术上,站队、拉组,同学会、老乡团仍旧是开展业务最熟络的方式,市值、估值、规模、利润,这些kpi的考核让一切数字化,甚至生命,敬畏之心真是奢谈。
郭春林:路遥——柳青的继承人?
本文将路遥与柳青的师承关系放置于现代中国的历史语境之中进行讨论,而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对柳青与路遥展开讨论,一个更为内在而迫切的原因是,当代中国的文学伴随着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走到了一个特别重要的关节点上,在城镇化将以更迅猛的力度和速度推广的过程中,当代中国的农村将向什么方向走,农民又将如何面对新一轮的城镇化所带来的无法预知的未来,以及中国的农业将如何发展的问题,就直接关系到中国的经济结构、人口结构乃至整个社会结构的大问题,面对这样充满各种可能性的当下,我们确乎有必要追问文学将向何处去,文学将如何书写中国的农村、农民和农业?
春雨潇潇柳青青——重读柳青和他的《创业史》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当年的梁生宝正是这样肩扛稻种在潇潇春雨中向我们走来。我们是举起双手欢呼他,还是摇唇鼓舌讥笑他?是为他的“重生”摇旗呐喊,还是为他的“逝去”感伤怀旧甚至兴高采烈?是站在他们头上指手画脚,说什么“农民素质差、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中国农村乃至中国根本无办法”,还是汇入他们之中,为“鸡毛上天”尽一把绵薄之力?而今,我们必须毫不犹豫地给出肯定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