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共为您搜索到46篇文章
  • 知青楷模邢燕子、侯隽获全国“最美奋斗者”殊荣

    知青楷模邢燕子、侯隽获全国“最美奋斗者”殊荣

    经规定程序遴选、审核、公示、批准,全国知青楷模邢燕子、侯隽荣获全国“最美奋斗者”称号,我们表示热烈祝贺!我们向她们致敬!这是全国1700万当年奔赴农村、边疆知青的荣耀与骄傲!在新中国波澜壮阔的建设与发展中,广大知青听党召唤、为国分忧、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改变祖国“一穷二白”面貌而创立的块块丰碑,将永远铭刻在共和国的历史上!

  • 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美国知青去古巴砍甘蔗

    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美国知青去古巴砍甘蔗

    尽管“我们必胜”纵队成员在古巴的劳动成果并不显着,回国后也未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革命事业,但他们的活动无疑促进了美古两国的民间交流,而且参加过这一活动的美国青年在精神上都得到了一次升华,可谓“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直到今天,这一纵队仍在美国活跃着,每年都组织大批青年前往古巴体验生活,并为打破美国对古巴的禁运不懈努力着。

  • 何干强:略谈“老知青”精神

    何干强:略谈“老知青”精神

    现在有人宣扬历史虚无主义,彻底否定知青运动。然而,我们这些亲历者中的许多人却认为,知识青年与工农相结合不应中断;当然,应当总结经验和教训。如能有计划地、采取分期分批地、轮换的方式,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参加农村农场建设,这对于实现“中国梦”,无疑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 知青上山下乡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知青上山下乡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古今中外,世界上还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专家、学者,更没有一个政治领袖,能够像毛泽东同志这样提出培养“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的标准,这五条标准,既伟大又平凡、既普通又高尚,并非不切实际、高不可攀,经过努力是人人能够做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毛泽东同志还是一个伟大的杰出的教育家。毛泽东同志发动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数千万知青的成长史是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的教育学、人才学的经验宝库,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对人才的培养、对国家的发展、对世界的未来及未来人类培养走向的启示和贡献,无论如何评价都不为过高。

  • 郝贵生:知青上山下乡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与现实问题

    郝贵生:知青上山下乡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与现实问题

    某些否定上山下乡者批判毛泽东的观点是“悖论”,指责农民因从事简单劳动没有文化因而不配做知识青年的“教师”。这种观点的根本错误就是其站在反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鼓吹英雄史观的立场上、站在工人、农民对立的立场上,用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认识农民的本质,只看现象,不看本质:只看枝节,不看实质。

  • 葛元仁:听“知青”院士讲科技发展想到的

    葛元仁:听“知青”院士讲科技发展想到的

    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不完全取决于从各类学校毕业了多少学生,最重要的是他们是否有社会主义觉悟,能够抵得住金钱的诱惑,淡泊名利,耐得住寂寞, 愿意在枯燥的,不断失败的情况下坚持下去。正如中科院院士翟明国说的,扎实的学业知识固然很重要,但教育不能以智育为培养的首要标准,不能只啃书本、太看重分数。好的教育应该使学生有足够的意志训练、理想追求和社会生存能力。

  • 知青回城功归谁人?

    知青回城功归谁人?

    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经济是政治的基础”。知青的下乡和返城都离不开经济的好坏,一般来说,经济下滑,下乡知青就多;经济上升,返城知青就多。实践证明,上山下乡给国家的发展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事实证明,知青大返城是国家统筹安排的结果,是根据国家大政方针决定的。有人把云南农场知青事件抹上了太多的悲剧色彩,有个“公知”干脆用美国大片来形容农场知青事件为“胜利大逃亡”。大逃亡的人物关系,是囚犯和法西斯看守的敌对关系,“大返城”和“大逃亡”一字之差,丑化了政府的形象,这不由使人想起中国的两句成语“忘恩负义”和“恩将仇报”。

  • 广阔天地公社组织知青救灾小分队纪实

    广阔天地公社组织知青救灾小分队纪实

    面对特大自然灾害,广阔天地公社组织知青救灾小分队跨县奔赴第一线,谱写了一曲勇往直前、为国分忧、无私奉献的赞歌。本文由当时参加小分队的回乡知青吴焕霞撰写,她用亲历亲见、实图实景,再现了救灾小分队知青们的这一历史瞬间,值得一读。

  • 冲破旧思想的牢笼:不应动摇《青年运动的方向》

    冲破旧思想的牢笼:不应动摇《青年运动的方向》

    奢谈“农民进城是历史潮流,知青下乡是历史的反动”,如果不是企图污蔑,否定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集体根据我国经济发展需要制定的上山下乡的正确方针,不是煽动知青们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满,也不是希望让我们国家当年就政治动荡、社会秩序不稳的话,那就是陷入了典型的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潭不能自拔。必然会造成社会认知的混乱,影响社会的团结和谐。

  • 从梁家河看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梁家河看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对青年干部的锻炼和培养。全国各级党组织选派一批批青年干部到基层一线担任“第一书记”,鼓励应届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农业创业就业、到边远地区支教,都是党中央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同志关于知青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具体体现。虽然,今天的上山下乡与当年我们的上山下乡形式不一样,内容不一样。党坚持知识分子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方向是不变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上山下乡,在最近召开的全国思想宣传工作会议上,又提出了锻炼和培养千百万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都是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的。

  • “七大真相”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上山下乡”

    “七大真相”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上山下乡”

    党的历史决议对“青年与工农相结合”的正确方向给予了充分肯定,对广大知青给予了高度评价。1968年12月前后开展的大规模知青上山下乡,以及同时展开的“四个面向”分配“老三届”中学生的工作,对“文革”政治运动所带来的“动乱”起到了限制作用,促进了由“大乱”到“大治”的重要转折,同时也使一代知青受到了锻炼,发挥了作用,为改变农村、边疆面貌作出了贡献。

  • 知青上山下乡与中美领导人选拔制度对比

    知青上山下乡与中美领导人选拔制度对比

    面对中国年青一代的情况,中国政府有必要再来一场上山下乡运动。组织高中毕业生,大学生到农村去参加一定时间的社会实践,弄明白粮食是怎样生产出来的,知道一点农业知识。非常有必要。必须是强制性的,没有选择的。任何一个高中毕业的公民,都必须参加两年有组织的农业生产劳动。就像有些国家有强制服兵役的制度那样。中国应该有一个强制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的制度。方法可以讨论。可以组织生产建设兵团到农村去,让农民教他们怎么种地。 这肯定是个受苦的事情。但年轻人吃点苦有什么不好。为什么要强制性的,就是因为不强制的话,就会有人逃避,当官的,有钱的,就会想办法走后门。

  • 孙成民:决策知青上山下乡的初心

    孙成民:决策知青上山下乡的初心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主题。“初心”,从其本意来讲,是指做某件事的最初的初衷或原因。结合知青上山下乡的理论与实践,我认为,知青上山下乡的“出发点”“路线图”“方向盘”,就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决策的“初心”。

  • “伤口论”能否定上山下乡的方向吗?

    “伤口论”能否定上山下乡的方向吗?

    对知青问题的不同看法,说到底,就是一个如何看待历史,如何看待我们的党的问题。有些人不是从国家的利益出发,而是思路不正,站在个人利益的立场上,这样看问题难免会有些偏差,但也不能排斥其中个别别有用心的人,故意扩大事实,混淆是非,来扰乱大家的视线。有些人表面上好像是在说知青问题,但实质上是有些人对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不满,对我们的党不满,因此这些人常会借题发挥,东拉西扯,找机会把心中所有的不满统统发泻出来。别看这些人嘴硬,面对社会上各种各样不息的知青活动,心中会有一种莫明的恐惧与失落,这些人心里也清楚,他们说的这一些理论是经不起质疑的,因此常常会暴露出底气不足,说三道四,发些议论。他们不明白,搞知青活动,不但需要组织者,更要有参与者,因此有些人看上去是在说组织者,还不如说是在说广大的知青参与者。殊不知,这一说,不是把自己推到广大普通知青的对立面吗?

  • 四川知青上山下乡的先头部队

    四川知青上山下乡的先头部队

    重庆青年志愿垦荒队尽管历尽坎坷与波折,但他们为建设边疆、开发山区、支援民族地区建设作出的积极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们的激情和行动所带来的激发青年一代无私奉献的劳动热情、为国分忧的主人翁意识、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不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当今,都是值得认真总结、提倡和发扬的。可以说,他们是后来四川知识青年下乡上山的先头部队,是四川百万知识青年奉献广阔天地的先锋战士。年轻的垦荒队员们在艰苦创业的实践中,继承革命前辈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红军长征战斗过的草地垦荒,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不仅在物质上创造出突出的业绩,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留下宝贵的财富。这种珍贵的精神财富正是当今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必不可少的。

  • 知青一代是合格的时代开拓者!

    知青一代是合格的时代开拓者!

    一代知青,是毛主席、周总理组建的一支没有穿军装的部队,担负着很不平凡的使命。历史将清晰验证老一辈革命家的远见。知青“凤凰涅盘”之路,是共和国千秋万代不变色的胜利之路。知青是合格的火红年代、峥嵘岁月中坚定实践与开创有社会主义“本色”的中国特色理念的开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