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赤脚医生,从乡间马背到世界医学发展的前沿
当时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受制于积弱的经济,城镇公费医疗和农村合作医疗都处于“有体系无能力、有免费无医疗”的状态,尤其是广大农村,缺医少药严重,医疗卫生队伍更是青黄不接。简单的学习和培训之后,郭继鸿就成为了年轻的“赤脚医生”。乡间小路上,总能看到他骑马穿梭的身影。
毛泽东的一次发怒改变中国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
不可否认的是,毛泽东 1965 年的那次发怒,改变了中国农村长期缺医少药的现状,至今仍然是亿万农民对于那个年代的温暖记忆。还应该肯定,毛泽东当年的批示中饱含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至今仍然闪烁光辉。“赤脚医生”与大队合作医疗这种形式,在今天现实环境条件下,当然也需要与时俱进,实际上,其中很多好的做法,好的经验,甚至是主要经验,已经为现在中央推行的“新农合”所吸收,成为党和政府惠民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毛泽东周恩来论中医药与赤脚医生制度实践效果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于廉价、有效的医药。“赤脚医生”主要手中两件宝:银针、草药。1970年,由上海中医学院、浙江中医学院等集体编着的《“赤脚医生”手册》出版,不仅“赤脚医生”人手一册,大医院的医生也人手一册,普通百姓买来阅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它译成50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
为什么赤脚医生不用假药?
在毛泽东文化氛围里,这是想得通说得通行得通的——“赤脚医生”定义为:“不拿工资,帮助种地,亦工亦农,赤脚行医。”我们看到,赤脚医生的信誉来自他们的思想,他们的行为。他们是农民选出来的,同时他们还是保存着农民的本色。如果和现在得医生比较,当然还有一个当年还不太明明显的特征:赤脚医生只是看病,而没有赚钱的必要。从这一点上说,赤脚医生是真正的医生,是纯粹的医生,不带任何商业气息。然而,这对于病人想找的医生来说,那实在是太重要了!
毛泽东的伟大情感:把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
情感有伟大的吗?有。毛泽东对人民的情感,就是伟大的情感。情感不是思想,却是思想的母亲。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等方面。感情是情感的一种表现。毛泽东对人民的感情,是与生命相系密不可分的。对人民有深厚感情,才会产生“为人民服务”的毛泽东思想。没有感情,即使复述出一个伟大的思想,那思想也会在复述者那儿变成躯壳。毛泽东对人民的情感和对人民力量的认识,是毛泽东一生最为鲜明的特征。论改革,新中国医疗卫生工作的四大方针及其实践,就是对此前的医疗模式,包括已经在国际上通行的医疗模式的天翻地覆的改革创新。这种革新,以及十五年后毛泽东仍然强烈地提出“把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都是毛泽东对人民群众有着最深情感的体现。
毛泽东“六二六指示”的来龙去脉 真相感人至深
“六二六指示”后,大批医务工作者下乡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入农民家中或田间地头看病治疗。很多知名的专家也纷纷下乡,在为群众看病的同时,手把手地辅导农村卫生人员,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培训出的“赤脚医生”成为了为农民提供初级医疗服务的主要力量。到1975年底,全国有赤脚医生150多万,生产队的卫生员、接生员390多万。农村医疗卫生队伍的空前壮大为改善农村的医疗条件创造了有利条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医患和谐,看上世纪的“赤脚医生”
当时的河南省医疗队常年坚持上山下乡,为群众防治疾病,培训“赤脚医生”改善农村医疗条件,提高群众健康水平。当时的赤脚医生积极配合医疗卫生部门深入山区普查、防治地方病。群众的脸上都露出了喜悦的表情。
赤脚医生:一个时代的温暖记忆
赤脚医生制度这个涵盖数亿人口,行之有效的服务体系被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银行誉为“以最少的投入获得了最大的健康收益”的“中国模式”。“赤脚医生”已成为一个历史名词。但是,田间地头那个深棕色的药箱,拉着家常在炕头看病的情景,已成为对于那个年代的一段温暖记忆。
应该揭批莆田系,但要公正评价“赤脚医生”
随着“魏则西之死”事件的发酵,莆田系走上了风口浪尖,而莆田发家者出身于赤脚医生,是个游医,这一点导致了很多人对赤脚医生产生了有失公允的评价。事实上“赤脚医生”,或者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曾为中国几亿分散的农民提供了基本的医疗保障,其历史贡献是有公论的。即使在今天,面对医疗改革的市场化倾向,“赤脚医生”的主旨、方针,仍然值得深思、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