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共为您搜索到4篇文章
  • 古明浩:雨果、梁晓声眼中迥异的野蛮与文明

    古明浩:雨果、梁晓声眼中迥异的野蛮与文明

    把圆明园战利品装入自己腰包还俨然以主人自居的文明人不能回避一个关于所谓文明的深层问题,拾金不昧的文明概念对你们太高准则了,你们引以为傲的大文豪所呼吁将不义之财物归原主的文明底线难道也碍难遵行吗?按《文明的尺度》,为“心安理得”而让路是“比我们自己可爱得多”的文明意识,那么,据赃不还毫无愧疚,是不是一种可恶的野蛮意识?

  • 《巴黎圣母院》所蕴含的深刻的现实批判意义

    《巴黎圣母院》所蕴含的深刻的现实批判意义

    雨果作品的核心意义不是浪漫,而是冷峻、犀利地批判,浪漫只是片面的指向其作品的某些故事情节的构设。个人认为,以“现实主义批判文学大师”来定位雨果更为合适。其代表作《巴黎圣母院》创作背景及故事情节虽然源自数百年前中世纪法国,但其对涉及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人文、法制等庞大运行体系的深沉思考,时至今日,我们仍能从自己所处的社会的诸多痼疾中窥见那个时代残存下来的一块块腐臭的泛黄的污渍,还能窥见隐匿在文明背后的邪恶丑陋的肇始雏影。

  • 你们这样议论巴黎圣母院,问过雨果吗?

    你们这样议论巴黎圣母院,问过雨果吗?

    今天,当很多中国人在塞纳河边沉醉,为巴黎圣母院宏伟的大理石雕、斑斓的彩色玻璃而震撼的时候;也有很多中国人在圆明园大水法的残柱前扼腕、流泪。对人类文明遗产的珍视与喜爱,对文明遭遇破坏的惋惜和愤怒,这种心情是一样的,是可以共通的。更何况当年的“战利品”并没有“被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中国人也没有等到一句道歉,雨果泉下有知,或许没有合眼;历史的伤痕,也没有完全愈合。既然大多数中国人选择了宽容与原谅,我们也要宽容那些还不能接受宽容的声音。历史的审判很难代替现实的审判,抽象的理性很难抵过现实的认识,这是公正与理性实现之难。

  • 《巴黎圣母院》作者怒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巴黎圣母院》作者怒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文化,这可以从道层面加以理解和认识,因为这种文化之道必然会器化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品,尤其是建筑上,一般就把这样的建筑称作标志性建筑。正如圆明园代表中华文化,巴黎圣母院代表法兰西文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也指的是文化意义。器物,还是归属于具体的民族国家。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权无偿占有另一个国家的文化遗产。否则就是掠夺,就是侵略。1860年英法联军侵略中国,掠夺我们的财物,焚烧圆明园,犯下了滔天罪行。全世界正义的人们都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