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防范化解包括金融风险在内的重大风险攻坚战
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有序推进金融改革发展、治理金融风险,金融业保持快速发展,金融改革开放有序推进,金融产品日益丰富,金融服务普惠性增强,金融监管得到加强和改进。同时,我国金融业的市场结构、经营理念、创新能力、服务水平还不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诸多矛盾和问题仍然突出。我们要抓住完善金融服务、防范金融风险这个重点,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金融系统潜藏风险究竟有哪些?
政治局会议提出要防控金融风险,这使得中国去杠杆和供给侧改革迎来了难得契机,如果上下能够统一贯彻这一基调,即使承受一定的经济阵痛,发生个别的金融风险,也是在可控的范围内,但这为中国经济清除了多年高杠杆、高负债的恶疮,更有助于19大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张明:2017年金融风险将更加频繁地暴露
2017年是我国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张明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2017年的经济增长压力可能要大于2016年,全年GDP增速或在6.4%-6.5%之间;消费增速依然平稳,出口增速持续低迷,保增长需要倚靠投资尤其是基建投资发挥更大作用。
西方文化渗透的运行机制、潜在风险及应对方案
当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主要采取干扰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宗教信仰、输出大众文化和俘获知识精英群体等机制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如显性文化渗透与隐性文化渗透相结合,从官方渗透逐步转向民间渗透,以及文化渗透的侵略性力量显着增强。
未来十年中国经济系统性风险何在?
系统性风险不是指孤立单一的风险,而是指同一时间内各个部门之间相继爆发的风险,这些风险汇总起来可能影响经济体的中长期增长潜力。以下分析主要基于系统性风险,而非单一风险。
银行源源不断输血大房企 业内人士警示风险或明年集中爆发
银行涉房贷款还在快速增长,房贷几乎成为大部分银行信贷板块中的绝对主力,银行对品牌房企的住宅项目仍频频输血。业内人士表示,房价“泡沫”风险与高企的个人按揭杠杆风险正逐步累积,如不及时化解,预计此类风险有可能在2017年集中爆发。
正视投资西方的恐怖活动与政治暴力风险
中国正在步入对外直接投资高增长时期,美欧等发达国家市场是最近两三年我国直接投资增长最快的区域市场,预计未来五年之内可望继续维持这一地位,但政治性风险始终是中国海外直接投资不可忽视的问题,美欧国家并不是什么可以置身事外的“和平绿洲”。
欧阳淞:我们党为什么总能战胜风险力挽狂澜(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
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95年的光辉历程。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总起来说是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断把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推向前进的历史,其所取得的成就与进步伟大辉煌,其所经历的困难与风险也世所罕见。”这一重要论述,启发我们思考“我们党为什么总能战胜风险、力挽狂澜”这样一个重要而又严肃的问题。
国防参考:媒体市场化加剧国家安全风险
受媒体报道的趋利性影响,炒作国家安全威胁、制造“公敌”等行为成为媒体常规动作,公众不安全感增强,舆论不稳定性明显,加剧安全风险,酿成安全危机。
两个危险的信号预示中美战争风险大增
从美方的动作中传递出两个危险的信号,预示着中美战争的风险大增。第一个信号是美国对叙利亚危机态度的转变。中美战争风险增加的第二个信号,也是最危险的信号,就是美国战略轰炸机侵入南海岛礁上空事件。
何新博客:世界进入系统性风险高发期
时至今日,伴随着互联网科技革命逐渐进入平台期,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收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有限责任制体系伴随着信息传播的网络化和碎片化,正在逐渐履行部分的国家职能。其代表现象包括:在西方,跨国公司进一步掠夺公共资源,中产阶级赤贫化;而在第三世界,极端势力的崛起和公共治理难度的增加。
从宋鸿兵被打谈系统性风险
我们从一个破坏治安的事件,要看到更多的东西,破坏治安和过度维权,都是危害国家法治的。同时也要认识到系统性的风险问题,网络金融的白马非马和披着发布禁止外衣的胡作非为,都要有明确的政策说法,不能政府不作为。对待一个事件发生了,不但要解决问题,也不能短视,我们需要站到国家战略高度上来思考未来。
政治风险高:美国禁养老金入市、私有化
即使现在美国股市处于牛市,但公共养老金投资股市在美国仍然是一个禁区,因为这不仅有股市的风险,也有政治上的风险。
爱国有风险,爱国需谨慎?
不管公知如何喧嚣,不管他们有多少卖国的借口,我们依然总有比他们多一个爱国的理由。爱需要回应,却永远不需要回报,如果你相信这是真爱的话!如果爱,请深爱!
美国不放弃对越和平演变 制度差异戒心难消
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搞“颜色革命”,一直是美国与这些国家交往的障碍,现在美越关系进入“蜜月期”,美国的态度会转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