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新民:邓小平四次提“垮台”

多年来,很多文章都提到邓小平的“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并有大量的文章充分分析和回顾了“左”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危害,这当然是完全必要的。但我们同样也不要忘记警惕右。因此,作为马克思主义者,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搞改革开放有两只手,不要只用一只手,改革是一只手,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也是一只手。有时这只手重些,有时另一只手重些,要根据实际情况。

【本文为作者胡新民向察网的独家投稿】

胡新民:邓小平四次提“垮台”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在第九章第七节中的《1989年政治风波》中指出:

【“在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总书记赵紫阳犯了支持动乱和分裂党的严重错误。中央政治局在邓小平和其他老一辈革命家坚决有力的支持下,依靠人民,旗帜鲜明地反对动乱,于6月4日采取果断措施,一举平息了北京地区的反革命暴乱。此后,北京和其他大中城市很快恢复了正常秩序。这场斗争的胜利,扞卫了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政权,维护了人民根本利益。”(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中共党史出版社 、党建读物出版社 2016年6月 第767--768页)】

据笔者查阅的中国共产党的党史资料,新中国成立以来,提到“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的只有这一次。

在1989年政治风波平息后,邓小平四次提到了“垮台”问题。

1989年9月16日,邓小平会见美籍华人李政道教授。指出:

【中国在十年改革开放中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不会改变。十三大制定的路线不能改变,谁改变谁垮台。在谈到不久前发生的政治动乱时说:现在我可以肯定,经过动乱,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和改革开放事业可以搞得更好。动乱给我们上了一堂大课。多年来,我们的一些同志埋头于具体事务,对政治动态不关心,对思想工作不重视,对腐败现象警惕不足,纠正的措施也不得力。西方世界确实希望中国动乱。不但希望中国动乱,也希望苏联、东欧都乱。美国,还有西方其他一些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搞和平演变。美国现在有一种提法:打一场无硝烟的世界大战。我们要警惕。资本主义是想最终战胜社会主义,过去拿武器,用原子弹、氢弹,遭到世界人民的反对,现在搞和平演变。别国的事情我们管不了,中国的事情我们就得管。中国不搞社会主义不行,不坚持社会主义不行。我这里主要讲两点。第一,中国目前局势是稳定的。第二,中国人吓不倒。在判断中国局势的时候,这两点是必须看清楚的根本的两点。总之,中国一定要发展,改革开放一定要继续,生产力要以适当的速度持续增长,人民生活要在生产发展基础上一步步改善。强调:搞改革开放有两只手,不要只用一只手,改革是一只手,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也是一只手。有时这只手重些,有时另一只手重些,要根据实际情况。

1989年10月31日,邓小平会见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指出:

【你是在中美关系非常严峻的时刻到中国访问的。我们同美国也应该结束这几个月的过去,开辟未来。我非常赞赏你的看法,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着眼于自身长远的战略利益,同时也尊重对方的利益,而不去计较历史的恩怨,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并且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西方有一些人要推翻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这只能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感,使中国人奋发图强。人们支持人权,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权。谈到人格,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格。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独立,国家是立不起来的。请你告诉布什总统,结束过去,美国应该采取主动,也只能由美国采取主动。美国是可以采取一些主动行动的,中国不可能主动。因为强的是美国,弱的是中国,受害的是中国。要中国来乞求,办不到。哪怕拖一百年,中国人也不会乞求取消制裁。如果中国不尊重自己,中国就站不住,国格没有了,关系太大了。中国任何一个领导人在这个问题上犯了错误都会垮台的,中国人民不会原谅的。这是我讲的真话。国家关系应该遵守一个原则,就是不要干涉别国的内政。中华人民共和国决不会容许任何国家来干涉自己的内政。在谈到发展中美经贸关系时说:中美关系有一个好的基础,就是两国在发展经济、维护经济利益方面有相互帮助的作用。中国市场毕竟还没有充分开发出来,美国利用中国市场还有很多事情能够做。我们欢迎美国商人继续进行对华商业活动,这恐怕也是结束过去的一个重要内容。】

1989年11月5日, 邓小平前往北京火车站迎接来华进行内部访问的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国家主席金日成。6日上午,在同金日成举行会谈时说:

【在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我们党和国家做了很多事情。很多事情基本上是做得好的,但也有失误,甚至是重要的失误。两个总书记失职,不是重要的失误吗?这些失误纠正起来比较顺利,但也需要总结经验。指出:总结历史经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十分重要,特别是坚持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决不能放松,否则我们非垮台不可。两个总书记正是在这个问题上犯了错误。这种错误不是一般性的错误,而是政治思想原则问题上的错误,是带根本性质的错误。】

1989年11月10日,邓小平会见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在回答如何确保改革开放持续到下一个十年等问题时说:

【可以肯定地说,谁要走回头路,谁就要垮台。

邓小平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四次提到“垮台”,充分体现了他深刻的忧患意识。这四次提到“垮台”,从不同的方面阐述了怎样加强党的建设,怎样应对内外环境的不断的变化,以带领全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克服困难,砥砺前行。

在9月16日的谈话中,邓小平强调了他一贯坚持的有“左”反“左”,有有反右的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态度。多年来,很多文章都提到邓小平的“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并有大量的文章充分分析和回顾了“左”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危害,这当然是完全必要的。但我们同样也不要忘记警惕右。因此,作为马克思主义者,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搞改革开放有两只手,不要只用一只手,改革是一只手,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也是一只手。有时这只手重些,有时另一只手重些,要根据实际情况。在1992年的南方讲话中,邓小平再一次提到了“垮台”的问题。他说:

【“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后果极其严重。特区搞建设,花了十几年时间才有这个样子,垮起来可是一夜之间啊。垮起来容易,建设就很难。在苗头出现时不注意,就会出事。”】

1989年6月5日下午,美国总统布什(即老布什)宣布了三项制裁措施:(1)暂停中美间一切军售和商业性武器出口;(2)暂停中美两国间军事领导人的互访;(3)同意重新研究中国留美学生要求延长逗留时间的请求。在美国的带动下,西方国家纷纷制裁中国。

面对西方国家的这种气势汹汹的威胁,邓小平从一开始就态度鲜明。他在10月26日会见泰国总理差猜·春哈旺时指出:

【“世界上最不怕孤立、最不怕封锁、最不怕制裁的就是中国。建国以后,我们处于被孤立、被封锁、被制裁的地位有几十年之久。但归根结底,没有损害我们多少。为什么?因为中国块头这么大,人口这么多,中国共产党有志气,中国人民有志气。还可以加上一点,外国的侵略、威胁,会激发起中国人民团结、爱国、爱社会主义、爱共产党的热情,同时也使我们更清醒。”】

这些话实际上是说给整个世界,特别是西方世界听的。因此,在五天后会见尼克松的时候,邓小平说出了那句理直气壮的话:

中国任何一个领导人在这个问题上犯了错误都会垮台的,中国人民不会原谅的。

邓小平这种建立在熟谙中国国情基础上的外交风格,早就体现在他于1982年9月与撒切尔的会谈中。当时他对撒切尔说:

【“如果中国在一九九七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八年后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是前人从来没有干过的事业,出现失误,乃至重要失误都是难以避免的。邓小平在与金日成的谈话中,坦率地承认我们的失误。如何尽量避免失误,那就是:

【“总结历史经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十分重要,特别是坚持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决不能放松,否则我们非垮台不可。”】

1989年11月10日,邓小平对来访的基辛格说:谁要走回头路,谁就要垮台。三十年后,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进入了新时代,基辛格又一次到访中国。2019年11月22日,习近平在会见基辛格等出席二〇一九年“创新经济论坛”外方代表时说: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得到人民群众拥护支持的正确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今天,中国人民充满高度自信,将坚定不移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

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充满了高度自信。同时,忧患意识也应该与此同行。“垮台”之患,千万不可掉以轻心。邓小平当年提到的“我们的一些同志埋头于具体事务,对政治动态不关心,对思想工作不重视,对腐败现象警惕不足,纠正的措施也不得力的现象,当下仍然存在。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也曾指出:

一段时间内,无视党中央权威的现象广泛存在,有些还很严重。(闻言:《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人民日报》2019年11月23日)】

回顾历史,联系今日现实,不难看到,无论是新中国前三十年还是后四十年,企图撼动和削弱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暗流始终没有停止过涌动。因此,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才能不断排除“垮台”的隐患,从容应对各种风险,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邓小平的谈话内容均引自《邓小平文选》和《邓小平年谱》。

【胡新民,察网专栏学者,独立学者。】

「赞同、支持、鼓励!」

察网 CWZG.CN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标签: 邓小平 垮台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cwzg.cn/history/201911/53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