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韧性的原因:一个比较的观点
【摘要:造就中国经济韧性的首要因素,是有一个超越个人利益的主张社会主义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府的存在。造就中国经济韧性的第二因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勤劳节俭,吃苦耐劳,团结互助。造就中国经济韧性的第三个原因,“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严格地说,是六七亿中国农民有可保障其温饱的土地,这背后的制度性原因是农村耕地的集体所有制抑制了农村耕地的快速兼并)。】
中国让洋人们看不懂的地方很多,中国经济具有极强的韧性就是其中之一。在全世界深陷经济危机之时,虽然中国经济也问题重重,但仍然稳住磐石、不断向前航行,随着高铁、北斗导航等新技术的领先,随着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回归,中国经济大有雄起的味道,其中,中国经济具有的韧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造就中国经济韧性的首要因素,是有一个超越个人利益的主张社会主义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府的存在。老子云: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正是一个超越个人利益的代表国家社会利益的政府,偱天道,调和社会矛盾,避免社会因极端个人主义泛滥而陷入分裂。由此使得中国经济系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升级、不至于在分裂冲突中崩溃。这是也是西洋建立在个人主义哲学基础上的什么“契约型国家”缺乏韧性的首要原因。
造就中国经济韧性的第二因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勤劳节俭,吃苦耐劳,团结互助。西方世界国家一旦遇到经济危机,游行、罢工、甚至暴乱等等扰乱经济系统正常运行的事件频发。为啥?因为他们一旦失业,生活就失去了保障。但是,可爱的中华儿女们,顽强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勤劳节俭和团结互助的文化为这个社会的稳定,提供了坚实的民众基础。虽然一时失业了,但是凭借家庭多年的积蓄、亲戚朋友之间乃至家族内部的团结互助也可渡过难关。这是崇尚消费主义的西洋国家不具备的,同样也是西洋国家社会缺乏韧性的原因。
造就中国经济韧性的第三个原因,“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严格地说,是六七亿中国农民有可保障其温饱的土地,这背后的制度性原因是农村耕地的集体所有制抑制了农村耕地的快速兼并)。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生产比较收益低是一个较为普遍的事实,但是中国农业依然没有崩溃,其最重要的原因,乃在于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为农民提供了最后的生存保障。但是作为城镇无产者,就没有这种最后的最低限度的生存保障(除非国家财政对城镇居民低保实行全覆盖。然而,对赤字财政而言,其低保水平有多高、能否全覆盖,其实是很难说的)。这也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一个不断往返于城乡的新型群体——“农民工”的原因,同时也是造就我国经济韧性的原因之一,同样也是高度城市化的国家经济缺乏韧性的原因。在西方大量无产者群居的城市,一旦经济有个风吹草动,失业增加,城市立即陷入紊乱之中。拉美国家城市病不正是因为大量无业的无产者群居于城市所致么?
可悲可叹的是,那些只知崇洋媚外鹦鹉学舌东施效颦的“专家”们,却大肆吹嘘什么空洞的“自由民主”、“经济人”(实为极端个人主义),高喊什么中国城市化率还不够高、西洋国家城市化率是多少多少、我们现在仍然还差多少、未来十年还应吸引农村1亿人口进城,渲染什么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实为狗屎GDP的增长)、倡导什么寅吃卯粮的消费文化(试想,如无积蓄,拿什么来抵御风险,拿什么来与他人互济?)。原本造就中国经济韧性的因素,这些“专家”们却偏偏要不遗余力地予以瓦解,真不知他们是对中国经济的无知还是别有用心。
【刘明国,察网专栏学者,经济学博士、教授】
「赞同、支持、鼓励!」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cwzg.cn/politics/201611/32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