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如何改变印度
两年前,当我在德里的一家旧书店里闲逛时,在角落的书桌上,一本孟加拉语的《毛主席语录》映入眼帘。
孟加拉语版的《毛主席语录》
虽然早就听说过印度有毛泽东的崇拜者,甚至有毛主义的武装力量,但第一次看到印度语言的“红宝书”还是令我惊奇不已。我饶有兴致的翻看了起来,这本1968年出版的小书历经近五十年的风霜,至今品相良好,显然是得到了主人的珍爱。当我拿着这本书到柜台结账时,却被收银员告知,本书非卖品,而是店家的私人收藏。她笑着对我说:“你不是第一个想买它的中国人了。”
毛泽东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领导人,全球共产主义运动的一面旗帜,其影响力早已超出了中国的国境线。在我们南方最大的邻国印度,毛泽东以及他的思想,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印度的历史进程和政治现状。
对我们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印度的“圣雄甘地”也许只是一位以非暴力手段争取独立的神奇人物,而“总理尼赫鲁”则是中印战争中的那个冒进的失败者,他们的形象都十分的遥远和陌生。但在喜马拉雅山的另一侧,中国的毛泽东却实实在在地影响了许多印度人的生活。
印度毛主义者(MAOIST)的宣传画
本文就将简单讲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毛泽东以及他的思想如何影响印度。而在印度人眼里,他的形象又是怎么样的呢?
1. 印度领导人和外交官:从慈祥可亲的朋友到难以预料的对手
1950年4月1日,印度成为了首个与新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当年五月,印度驻华大使潘尼卡尔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在他的回忆录中,潘尼卡尔这样写道:
【“(毛泽东)的面容慈祥可亲,目光诚恳……在他的言行举止中我看不到任何冷酷或残忍。实际上,他更像是一位思想家,有些理想主义,但是绝对真诚。”】
毛泽东接见印度驻华大使潘尼卡尔(K. M. PANIKKAR)
这段充满好感与敬意的文字,可以说写出了中印建国初期,印度大多数领导人对毛泽东的模糊印象。印度首任总理尼赫鲁是其中的代表。作为一个公开的“社会主义者”,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爱好者,尼赫鲁对中国领导人有种惺惺相惜的情感。在对民众的演讲中,尼赫鲁表达了对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独立自由的祝贺与敬佩,“Hindi-Chini Bhai Bhai”(“印中是铁哥们儿”)的口号很快在印度流行起来。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此时在印度国内则出现了一些焦虑的声音:“西藏被中国占领,那下一步会不会向印度扩张呢?”对此尼赫鲁回应说:“我们不要过度批判北方邻国,他们也是刚从西方的压迫下解放出来。”
1952年夏,尼赫鲁的妹妹维嘉雅率领政府代表团访华。在她写给哥哥尼赫鲁的信件中,写道毛泽东“富有幽默感”且“极受人民爱戴”。曾任驻苏联大使的维嘉雅将毛泽东与斯大林做比较,说虽然两位领导人的肢体语言类似,但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显然更为充满活力地投入工作,“在莫斯科所感受到的压迫感在这里并不存在,每个人都在很快乐而坚定地建设国家。”
尼赫鲁的妹妹维嘉雅(VIJAYA LAKSHMI PANDIT)
在这样友好的气氛下,1954年,中印间签署了《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印度正式承认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并第一次明确规定了“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当年秋天,尼赫鲁访华,在北京与毛泽东三次会面,共论世界局势,相谈甚欢。
中国外交部档案馆在2004年解密了这几次会谈的全部记录。当时毛泽东提到,虽然两国的意识形态和社会体制不同,但反殖民、反帝国主义的理想高度一致。尼赫鲁对此表示赞同,并说道:“中印人口加起来有十亿人……将来美国人不能再用他们的标准小看我们了。”
会谈结束,毛泽东在送别尼赫鲁时,还吟诵了屈原的诗句:“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这两位“新相知”的亚洲大国的领导人可谓相见恨晚。
毛泽东会见尼赫鲁
然而毛泽东和尼赫鲁这样和谐友好的关系并没有持续多久。很快,边界划分等涉及国家利益的矛盾令两国之间的隔阂乃至冲突难以避免。实际上,即使是在中印关系最好的时期,双方也在暗暗推进对争议地区的控制,中国主要关注西侧的高原无人区(阿克赛钦),印度则派兵进驻东侧藏南的山麓森林。
尼赫鲁一直将所谓的“麦克马洪线”当作中印间理所应当的国界线,而中国政府因为希望在边界问题上维持现状,使中国有一个平静的西南后方,所以一直对印度的扩张保持着克制和忍让态度。中国的反应让尼赫鲁误以为毛泽东已经在部分地默认“麦克马洪线”。
1959年,由毛泽东亲自修改的关于印度外交部外事秘书的谈话,更加强了尼赫鲁对毛泽东不会与印度为难的判断。在这段谈话中,毛泽东不惜自亮底牌:
【“中国人民的敌人是在东方,美帝国主义在台湾、在南朝鲜、在日本、在菲律宾,都有很多的军事基地……而不在印度……中国不会这样蠢,东方树敌于美国,西方又树敌于印度。”】
因此,在1959年西藏平叛过程中,当中国军队追击叛乱分子至“麦克马洪线”,在朗久地区与印军发生第一次武装冲突时,尼赫鲁感到十分震惊。他十分不理解毛泽东为什么突然又强硬了起来。
中印边境对峙
毛泽东在冲突后随即提出了隔离政策,命令军队后撤20公里,以避免事态进一步升级。但印度领导人显然错误理解了中国军队的行为。在印度情报部门的分析中,当时的中国刚拼尽全力与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打了一场,与苏联的关系也不再友好,而中国国内更是因为“大跃进”运动而陷入混乱,国民经济虚弱不堪。这些都让尼赫鲁信心倍增,他认为,“这些问题似乎严重得足以阻止中国对外实行冒险主义”,因而认定印度可以实行蚕食中国领土的“前进政策”,而中国方面不会反抗。尼赫鲁希望以此改变边界现状,造成既成事实后强加于中国。
谁知,尼赫鲁再一次误判了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的战斗决心。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1962年10月17日,中央军委终于下达了《歼灭入侵印军的作战命令》。轻敌而懈怠的印度军队在中国军队的进攻之下几乎毫无还手之力。战争的爆发和结果都出乎尼赫鲁的意料,原本对印度第三世界大国地位自信满满的尼赫鲁,如今不禁哀叹:
【“当前世界不再有弱国的位置了……我们原来一直生活在自欺欺人的世界中。”】
中印关系的恶化也令毛泽东在印度的形象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弯。在孟买街头出现的反华游行中,印度民众将西红柿和鸡蛋投掷到毛泽东的肖像上以泄愤。当中国对此表示抗议时,印度政府如此回应:
【“在印度的法律下,我们不能禁止这种行为。国父甘地和我们的首相尼赫鲁本人也都遭到过这种侮辱……对此,我们只能感到遗憾。”】
2. 印度共产党革命派:毛泽东指引我们前行
1969年,当与中国交恶的印度政府宣称毛泽东是一个“背叛印度信任的入侵者”时,在印度西孟加拉邦却有一支农民武装喊出了这样的口号:“中国的主席就是我们的主席!”而这支武装的领导者,正是印度当地的一位共产党员。
早在独立运动时期,共产主义运动就已在印度萌芽,而独立后新政府的几年不稳定期给印度的共产党人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会。在印度中部的特伦甘纳地区,印度共产党将当地地主的土地分给佃农,告诉他们从此不用再交租,并教会他们成立公社,组建游击小组和民兵队伍。
原本在独立运动中支持国大党的印度共产党,在1948年加尔各答党代会后陡然转向,新的总书记兰纳迪夫宣称尼赫鲁政府是“由资产阶级主导的、受英美帝国主义势力操控的的傀儡政权”,因而号召工人和学生发起城市暴动,“对国大党开火”。
特伦甘纳农民起义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兰纳迪夫致信毛泽东,信中写道:“印度的劳苦大众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胜利而欢呼……这激励着我们更为坚定和勇敢地投入战斗,推翻现在的政权,建立人民民主政府。”
然而1950年后,站稳脚跟的尼赫鲁政府开始大规模镇压印度共产党的活动。很快,5万名党员或暴动参与者被逮捕或拘留。另外,政府也制定出了自己的土地分配方案以争取人心。印度共产党的第一轮武装斗争浪潮宣告失败,党员人数也在两年内从约九万人跌至了两万。
这时印度共产党内部发生了分裂,一部分成员从此放下武装,走上议会斗争的道路,主张联合国大党,实现“民族民主政府”;而另一部分成员则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权。后一部分更为激进的成员在1964年终于独立建党,即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简称印共 (马)。
1967年,在中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背景下,印共(马)发动并领导了新一轮的武装斗争。印度西孟加拉邦的西里吉里地区几乎所有农村都行动了起来,近2万农民参加了斗争。其中,纳萨尔巴里村的斗争最为激烈。村民拿起弓箭,占据了富农的土地,然后进行耕种,以此宣示他们对这些土地拥有所有权。因此从那以后,印度的共产主义武装斗争者也被称为“纳萨尔派”。
对此,中国的《人民日报》在当年7月5日发表社论:“霹雳一声春雷,震撼着印度的大地。印度大吉岭地区的革命农民,起来造反了。在印度共产党革命派的领导下,一块农村革命武装斗争的红色地区在印度诞生了!……用毛主席所亲手制订的一整套人民战争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去对付暂时比革命力量强大的帝国主义和反动派的武装镇压,坚持长期的武装斗争,一步一步地去夺取革命的胜利。”
的确,这一轮武装斗争的领导者拥有更加强大的思想武器,其革命斗志也更为坚定。那时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春雷”节目,在纳萨尔派当中非常受欢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斗争方式。
1969年,一部分对毛泽东无比尊崇的共产党人建立了新政党印共(马列),由马宗达任总书记。在印共(马列)的党章中这样宣布: “我们党首位的最重要的任务是唤醒农民群众进行游击战争,开展农村革命,建立农村根据地,利用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控制城市和解放全国。”
印共(马列)前总书记马宗达(CHARU MAJUMDAR)
纳萨尔派领导人是毛泽东忠实的追随者。马宗达在印共(马列)的官报《今日爱国者》上写道:
【“我们生活在毛泽东的时代。今天,由他所领导的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正指引着全球无产阶级进行光荣的斗争,以夺取世界革命的最终胜利……这就是为什么印度的革命者们要不断学习毛泽东的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当代的最高体现……胜利最终会属于我们,因为中国的主席就是我们的主席,而中国的道路就是我们的道路!”】
七十年代初,纳萨尔派运动经历了一个迅速发展阶段,短短一年间,就从西孟加拉邦扩大到了全国,其没有触及到的地方只有东北部各邦以及果阿、本地治里和安达曼尼克巴群岛。据估计,大约从 1970 年中到 1971 年中,印度全国共爆发了 4000 次纳萨尔派起义。
不过,在 70 年代后期,轰轰烈烈的纳萨尔派运动在政府军的强力镇压下,最终还是衰落了下去。马宗达被捕入狱,很快去世,而印共(马列)内部也产生了严重矛盾。随着政党的分裂,以及根据地的丧失,印度共产党人领导的第二轮武装斗争再一次失败了。
从上述两轮武装斗争的历史中我们能看出,毛泽东可以说是印度左翼武装“不在场”的精神领袖。这在新世纪以来,印度共产党人所发动的第三轮大规模武装斗争中更为明显。这次,他们直接用“毛主义”命名自己的新政党,即印共(毛)。目前,这一武装斗争仍在进行中。
印共(毛)的武装部队
3. 共产党治之下的印度一瞥
除了武装斗争,印度共产党也积极利用议会民主的方式来争取政权。目前,印度约有200万共产党员,是世界非社会主义国家中最强大的一支共产主义力量。位于西南部的喀拉拉邦,早在1957年就选举出了第一个共产党政府,之后的六十年里,超过一半的时间都由共产党执政。2016年,在最近的一次邦议会选举中,印共(马)所领导的左翼民主阵线再次获胜。
共产党的长期执政给当地带来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笔者曾在3年前从北至南游历这一“长月牙形”的地区,发现与“脏乱差”的首都新德里相比,喀拉拉邦的特里凡特朗、科钦等城市的街道要干净整洁得多,同时也更有秩序。公路旁飘扬着一面面鲜红的带有镰刀锤子图案的旗帜,列宁、切·格瓦拉等革命者的画像与雕塑也十分常见。而在左翼书店里,马克思、恩格斯以及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人的着作一应俱全。除英语版外,《毛泽东语录》、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书也被翻译成当地的马拉雅拉姆语,很受喀拉拉左翼青年的欢迎。
印共(马)的宣传海报
笔者经过更深一步的了解与调查,得知喀拉拉邦在印度可谓是社会进步的模范地区:2011年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该邦人口识字率为94%,预期寿命达74岁,均为全印度之冠;而婴儿死亡率与谋杀率则是全印度最低。从综合了经济、教育与健康等评价指标的人类发展指数来看,喀拉拉邦在2015年更是达到了高水平的0.71(同年印度全国为0.62,中国则为0.74)。这些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印共在喀拉拉执政期间所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比如土地再分配,令“耕者有其田”;对生活必需品价格进行调控,保障贫困人口不受饥寒之苦;而大规模开展的全民识字运动,则显着提高了人民的教育水平和工作能力,从而把喀拉拉建设成为了印度的“人间天堂”。
喀拉拉邦的“椰林回水”
在当地最有特色的“椰林回水”中游览时,为我们做向导的是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卡南。当天下午,小船缓缓经过他的村庄,我们看到岸上的一个小砖房也挂着共产党的镰刀锤子旗。小伙子卡南告诉我,那里正是他们村庄的党支部。
他们这个村子有2000多名居民,印共(马)的党员超过50人,他就是其中之一。基层党员在村子里的主要工作是帮助农民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调解村民之间的矛盾,同时积极引进新的农业知识与生产技术。由于紧密联系群众,印共(马)在这个小村子里深得人心。而党支部每月也会组织党员进行理论学习活动,毛主席的着作正是学习的重点之一。
“国大党是资产阶级的政党,人民党是法西斯分子的政党,而共产党才是贫苦大众的政党,”卡南自豪地宣称,“相比印度的其他政党,共产党对个人品行要求最高,在政治上也最为清廉。”
导游结束后,为感谢他的用心讲解,我拿出了印有乔治·华盛顿的1美元作为额外的小费,但卡南犹豫了一下,却表示他更想要我钱包里另一张印有毛泽东头像的5元人民币,即使这张钞票在汇率上的价值更低。
“因为他更贴近我的信仰。”卡南说。
4. 印度民众:羡慕他带给中国的教育普及和妇女解放
印度民众又是怎么样看待毛泽东的呢?其实,虽然毛泽东对印度产生了很大影响,但印度大部分民众对毛泽东的了解还是比较少。在六十年代初中印交恶以后,来自中国的印刷物、商品等等长期在印度都属于禁品,直到八十年代末拉吉夫·甘地执政时期才逐步和中国改善贸易,互通有无。
中印间二十年的交流匮乏令印度人民对于毛泽东的看法长期停留在中印战争时期,所以在笔者接触到的一些印度中年人或老年人的印象中,毛泽东的形象只是简单的“敌国领导人”。
而印度教材中关于中国的内容也并不算多。笔者在印度的房东是当地教育协会的干部,我曾在他那翻看一些在印度中学里十分流行的近代史教材。比如《India and the Contemporary World》,在这本教材中,关于建国前的中国近代史,只用了短短的几句交代,如“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最终打败了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对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或中华民国时期毛泽东事迹的更多描述。而建国后的中国历史则不在印度中学生的课程大纲中。所以,当我问房东上高中的女儿,你知道毛泽东是谁吗?她只能给出一个非常简单的答案:“Chinese Gandhi with a bigger face.”(中国的甘地,就是脸更胖一点)
印度一种高中历史教科书
相对来说,印度的大学生则对毛泽东有着更深入的了解。在印度理工学院马德拉斯分校化学系上学的施布来自印度东部的贾坎德邦,他的家乡正好位于印度纳萨尔派运动的核心地带。出身部落民的他对我说,他的长辈中很多人都曾参加纳萨尔派运动,把毛泽东当作神灵一样崇拜,直到现在,家里的老箱子中还放着七十年代留下来的毛泽东像。
而在家人的教导下,他也从小就知道一些毛泽东的英雄故事,比如说毛泽东虽然出身地主家庭(笔者注:应为富农家庭),但却因为正义感而选择为贫民争取权益。上大学后,施布通过广泛阅读,了解到了一个更为全面的毛泽东:“他发动大跃进运动,以及文化大革命后来都被证明是不明智的决定。我这时候才知道,毛泽东不是神,他也会犯错误。”
印度东部山区的部落民参加印度(毛)的集会
拉杰什是马德拉斯大学国防系的一名副教授,他曾经到复旦大学参加学术会议,对复旦大门口的毛泽东雕像印象颇深。他对笔者说,自己是一个坚定的爱国主义者,所以在很长时间里,都因为毛泽东在中印战争中的“背叛”而对他恨之入骨。但后来在看了一位西方记者根据印度军方机密报告写成的《India’s China War》一书后,终于知道了真相,原来印度官方一直是将尼赫鲁的判断失误转嫁到了毛泽东的身上。所以他决定静下心来,去深入研究下这位中国领袖的事迹。拉杰什说:“我最为佩服的是,毛泽东能在二三十年内,迅速在中国普及了基础教育,而妇女的地位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善。中国后来的经济腾飞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这些都非常值得印度领导人学习。”
结语
毛泽东对印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他指挥下的中国军队,在中印边境战争中给印度领导人“上了一课”,让他们更清醒地认识了印度军队的战斗实力,重新反思对华外交政策;他的革命号召和战略战术思想,在客观上激励并指导了印度一部分穷苦大众,用武装斗争的手段改变自身命运,与印度中央政府相抗争;而他在中国教育普及和妇女解放事业上做出的贡献,也被许多印度知识分子所注意到,成为印度现代化建设的榜样教材。
在当今的印度,受毛泽东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印度东部和南部的一部分山区中,在印共(毛)的旗帜下生活的部落民。长期以来,由于印度政府的忽视以及跨国企业对当地资源的粗暴开发,这些部落民很难获得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教育机会和人格尊严。因此,追随毛主义的共产党,成为了他们想要生存下去的唯一选择。
当前印度受毛主义武装斗争影响的地区
针对这一现象,2013年,印度当时的农村发展部长拉梅什在上议院的一场演讲中,批判了印度各政党唯选票是瞻,却忽视了部落民等边缘弱势群体的做法。他说道,毛泽东的思想主义在印度取得这么大的影响力,反映出的是印度政府在聆听人民呼声,解决民生问题上的严重不足。
“这是给我们的一个重要警示……如果没有毛主义运动,我可以确定,在座的各位,一定还生活在对印度现状的自鸣得意之中。”
「赞同、支持、鼓励!」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cwzg.cn/politics/201712/40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