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原教旨主义者制造的4个神话
1、私有产权更有激励作用的神话
私有制更有激励作用是一种幻觉。对资源的私有,本身并不会产生合理利用资源的激励,倒是容易产生闲置甚至滥用的反向激励。这东西是我的,我想怎么糟蹋就怎么糟蹋,想怎么挥霍就怎么挥霍。或者这些东西是我的,为了确保这个东西私有性质不改变,宁可烂在手里,也不能拿出来利用。
一般人可能有这样的经验,自己买来的书,反而容易搁置在一边,不认真去读。借来的书,反而会比较认真的读。私有制带来的往往是任意糟蹋挥霍资源的反向激励。私有制推行的越是疯狂的社会,资源的糟蹋浪费往往越严重。
那私有制能产生有效激励的幻觉是怎么产生的呢?
实际上是资本主义信徒把选择效应和激励效应混淆的结果。选择效应是指那些能更有效利用资源的经济主体更可能存活下去,并且有更大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只要一种制度能提供这种选择效应,那就会让经济主体表现得似乎更有积极性。
哪怕没有任何激励,通过选择,让表现更积极的个体或群体拥有更大的影响力。这就能让经济表现出一定的活力。生物演化的自然选择过程也是这么个道理。
思维浅薄者会直接把选择效应混同于激励效应,因为目前的选择制度下伴随的是私有制,就认为私有制本身有什么特殊的激励效果。实则单纯的打分排名,甚至都比私有制更有激励效果。就比如去打游戏,哪怕一个小孩在一台不是自己的电脑上玩电子游戏。只要他在游戏上投入的精力时间和游戏分数有即时关联,他也很入迷的投入其中。当然如果游戏本身和各种快乐机制有关联,激励效果会更好。这和这个游戏是否能给他带来更多资源的私有,毫无关系。即便游戏导致他拥有的私有财富更少,他照样会去打游戏。
资本主义世界本身,其实也部分认识到了产权私有和激励之间并无必然联系,甚至是反向联系。所以也就出现了资本主义越是发展,所有权和经营权之间就越是分离的趋势。
《剑桥欧洲经济史》在叙述19世纪末德国工业化进程大企业发展时候就描述了这种现象:
“特别是要去了解在1900年左右主持那些规模正在扩张的大型企业、并且领受着基本固定的薪水的那些企业家就更是困难。肯定地,他们不会以利润作为他们的最终目标,他们已经可以在没有什么风险的情况下领取较高的经济收入。我们更应该这样说,他们力争获取利润,只是为了替企业扩张融资。扩张又是成功的象征,成功在他们以及他们的同行以及先辈们的眼里,主要就是以营业额与利润额来衡量的。他们对企业扩张的追求是标榜自己能力强大的一种手段。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斤斤计较于自己企业的规模。企业规模变大意味着他们所拥有权力的支配领地也扩大了,而这就是他们的享受,他们渴望获得这种享受。他们非常明白,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为自己赢取社会名声。”[1]
当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企业的经营者和所有者之间的分离也就成为一种普遍趋势。这正是因为直接的私有产权不但不能提供经营企业的有效激励,还增大了反向负面激励的概率,导致企业资源的浪费挥霍,增加企业破产或被吞并的几率。较为理想的情况下也是让企业变得更加保守和迟钝:
“与那些中型或大型的家族企业领导者相比,这种为扩张而扩张的特点在那些领取固定薪水的企业家身上表现得更为典型。这种企业家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并且他们并没有将自己的股份用作为某种成败决策的赌注。一般地,家族式企业家为了获得和稳固自己对企业的控制,为了企业不对自己不能掌控的条件形成依赖,常常在一定时候倾向于限制扩张;或者,至少是在所有市场机会都已经开发,所有外部金融资源都已经充分利用的情况下,他们不会主动地实现那本来确实可以捕捉到的企业规模增长机会。”[2]
对受薪企业家,其经营企业的激励,说直白一点,和痴迷电子游戏的儿童更相似些,仅仅是市场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更大的游戏平台,给他们的劳动努力提供了一个直观的类似游戏分数一样的数量化指标。能给他们带来名声,带来公众对他们能力的认可和钦佩。这使得领取固定薪水的企业经营者比直接私有的资本家往往表现的更有积极性,更有活力:
“与传统的所有人——企业家相比,这些受薪企业家被认为会更受公共利益思想激励,并且会不那么强烈地受私人利润标准的影响(以这个方面来看,他们被认为和公共事务官员相类似)。而由于他们所曾受到的良好教育,他们还被认为特别能够以理性、客观、系统的行为方式处事。于是,看来他们就是解决——或至少也可以说是缓和——社会问题,以及承担社会各层次乃至整个国家范围内领导职位的合适人选。受薪企业家的数量与重要程度都在增加”
“受薪企业家总是奉行着对企业进行维护与扩张的政策(对于他们,这几乎是一个自我支持的目标),而不仅仅是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他们的这种行为倾向,在限制红利与奖金的分配、保留利润以用作再投资,还有为坚持这样做而对股东大会中的股东团体利益进行抵制等等行为上得到了最好的说明。”[3]
现在的问题来了,既然私有产权所谓的激励效应从一开始就是错觉,真正产生激励的仅仅是选择效应和荣辱快乐机制等作用下的结果。那么这种选择效应是只能市场经济才能提供的么?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在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系,完全能建立起效率更高,反应更灵敏迅捷的选择机制。市场经济提供了一个游戏平台,让与所有权分离的经营者进行生产和投机活动,那么计划经济是提供一个更有趣和机会更均等,更活力四射,让更多人大展身手的游戏平台。
2、消费者需求不可预测论
反对计划经济一条常见的理由里消费者的需求是变幻莫测的,因此要想通过预先制定的计划满足这种随时变幻的需求是根本不可能的。他们的言下之意,只有市场经济才能灵活机动,随时根据消费者改变的需求调整生产。
这里存在两个错觉。
第一,错以为市场经济是为满足需求而生产。实际上市场经济从来不是什么为满足需求而生产,从来就是生产决定需求。市场生产多少东西,消费者就必然只能根据这些生产来决定自己的需求。而不会去奢望什么超出生产之外的需求。
第二,错以为真存在什么变幻莫测的需求。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都遵循明确的生理、心理规律,受现实条件的约束,不存在什么变幻无常,难以预测的问题。
那么这两个错觉是怎么产生的呢?有三个原因。
a、有效需求和真实需求分不清。
对市场经济来说,有意义的从来就是所谓有效需求。也就是金钱收入分布决定的需求。一个人有多少钱,这些钱能买得起什么东西,这叫有效需求。至于一个人真实的需求,只要没有金钱支撑,那对市场来说和精神病的幻想没区别。一个露宿街头的穷人完全可以有住豪华五星级酒店的心理需求,但这个需求对市场来说有意义吗?甚至对贫困地区的人,最现实的看病的需求,优质教育的需求,这些很普通的真实需求,对市场来说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市场绝对不会去满足这种没有金钱支撑的需求。而金钱收入本身对应的恰恰就是实际生产出来的东西。
有效需求的本质是什么?无非就是市场生产了多少东西,然后按照金钱收入的分布来决定这些东西分配的优先级而已。不是生产去满足真实需求,而是人的需求如何被生产和分配制度所约束,如此而已。
生产决定“需求”,而不是什么需求决定生产。市场经济是如此,计划经济也是如此。有些人不过是把市场经济根本不会实现的东西,来要求计划经济实现,这是双重标准。
b、绝对和相对意义上的满足需求分不清。
让生产绝对意义上去满足所谓需求,是毫无意义的说法,对市场经济是如此,对计划经济也是如此。而有些人对计划经济提出的就是这种毫无意义的要求。在他们的错觉里似乎市场经济是能实现这点。
市场中生产活动会受到价格的影响。价格高,利润高的物品,市场会增加其生产;价格低,利润少的物品,市场会削减生产。在他们看来,这就是意味着市场是满足人的需求而进行生产活动。
而实际上,这仅仅是意味着,市场中的生产活动是朝着更好满足有钱人的需求的方向去发展。这种满足既不是一次性的绝对满足,也不是对所有人的需求均等重视意义上的满足。
计划经济当然不可能在绝对意义上一次性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和市场经济的区别在于,计划经济的生产活动是朝着更好的满足更广大社会成员的合理需求的方向上发展,促进更多人自由全面的发展。比如今年的生产让人民需求的满足是60分,明年可以做到70分,感觉一年比一年好,这样就是不错了。而某些人的逻辑则是人们有各种稀奇古怪心血来潮的需求,然后要计划经济一次性满足,一次性做到一百分,才算达到要求。这当然是荒唐的。
c、错把市场条件下生产造成的不可预测性,当成了需求的不可预测。
对资本主义信徒来说,令他们印象最深刻的大概就是市场的风云变幻,一会儿某个物品价格暴涨,一会儿又价格暴跌。一会儿的时髦消费是甲物品,一会儿的时髦消费是乙物品。在他们看来这就是所谓的需求的变幻莫测,只有市场才能满足这种变幻的需求。其实他们是把市场经济中生产活动的不可预测性错当成了需求的不可预测性。
生产的不可预测性是很容易理解的,比如现在大蒜涨价了,那明年是增加大蒜的生产,还是减少?第一反映当然是增加,但如果所有人都大量增加生产,那明年大蒜价格势必暴跌,结果是亏本。
反过来,如果大部分人都维持减产,而少部分人增产,那这少部分人就可以得到暴利,可以增加在这个产业领域的控制权。每个人都抱这个想法,结果就是在可以支撑下去的时候都不愿意减产,哪怕暂时亏本,看到最后谁先撑不下去。
在这里不可预测的是人们对大蒜的真实需求么?或者消费者的有效需求么?根本不是,如果从总体全局的统计数据上分析,大蒜有效需求,全局应该增产多少是很容易得到的结论。
但问题是生产者行为本身的随机波动,难以预测。
这里不存在什么客观的正确预测,市场中一个生产者对市场的预测的结果完全建立在其他生产者对市场的预测的基础上。市场经济的本性使其频繁出现这样的局面,某个人预测的正确性必须建立在大部分人预测错误的前提上,如果大部分人预测正确,那么正确本身就会变成错误。在市场中,别人的错误才能构成你的正确。直接的生产活动是如此,投机活动本质上也是一种负的生产活动,其构成有效需求的重要来源,但这种有效需求必然具有不可预测性。
迷信市场者的荒唐逻辑,就是把市场导致生产活动的不可预测性,当成了所谓需求本身的变化莫测,再想当然地认为这种不可预测的需求是计划经济无法解决的问题云云。这类似一个人质疑飞机能适应步行的劳累吗?计算器能适应笔算的繁琐么?心脏起搏器能适应心率失常者混乱的心脏跳动吗?
当然计划经济下,也有人们的真实需求得不到很好满足而感到不舒服的情况,但这种情况绝不会比市场经济下类似的情形更多。只不过市场经济下有钱就意味着有话语权,舆论控制权。所以有钱人的满足可以被放大,穷困阶层的需求不满足则被缩小乃至无视。从而造成市场能更好满足人需求的错觉。
3、市场能合理配置资源的神话
市场从来不能合理配置资源:市场只能让强者越强,弱者越弱,富者越富,贫者越贫。甚至市场的发展本身就会摧毁市场自身。
在无约束的自由市场中,谁的武力强,谁就能控制资源配置的流向,让更多资源为其所用。这个资源配置从来不是按照对社会整体是否有利的方向进行,而只能是按照对某些个体是否更有利的方向进行。
在有约束的市场中,金钱代替武力的作用,谁的金钱更多,谁就有支配更大份额资源的权力,资源的配置在更大程度上按照有钱人的意志进行。当然,通过银行借贷,一些人也可以增加资源控制能力。但有钱人获得更多借贷的概率也更高。没钱的人获得更多借贷的概率也低。总体上资源配置的方向仍旧更多的是朝着有钱人意志的方向倾斜。
市场选择出来的有钱人配置资源的方式往往是朝着更有利于加强其经济控制力的方向进行。所以可以说两极分化,富者越富,贫者愈贫,财富越来越朝少部分人手中集中,是政府放任程度较大的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而资本主义发展的实际情况也验证了这点。
市场经济不是为满足人的真实需求而存在,它满足的从来就是金钱代表的有效需求。谁的金钱数量更多,它就更好的满足谁的需求。整个社会的经济资源的配置就更多的朝着这个方向流动。即便某些需求其实无关紧要,但只要是有金钱支撑,宝贵的经济资源也会大规模朝着满足这些需求的方向流动。
而对没有金钱支撑的需求,市场不会投入资源来满足这种需求的,因为这不是有效需求。比如穷人生了致命但花钱能治好的疾病,按照市场经济的逻辑,他应该直接等死。穷人的教育需求,贫困地区的交通需求也是类似。相反,有些人吃胖再减肥的需求,部分女性为充当富人玩物,迎合其审美进行整容的需求,只要有金钱支撑,市场会引导大量资源朝这些领域配置。
市场所导致的两极分化,不仅仅是财富水平上的两极分化,也是身体素质和知识智力上的两极分化。这种两极分化越是发展,社会矛盾就越是剧烈,交易成本上升的速度就越是快,直到出现跃迁爆炸式增长(社会动乱,大规模暴力冲突)。这时候大量资源的更会以惊人规模浪费。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所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毫无意义。事实上,走法律途径维护权利是需要付出大量成本的。政府权力和法律体系本来是平衡市场力量,但在实际中,却可能成为市场力量的奴仆,能加剧放大贫富差距造成的不平等。富者不仅可以有更强大的经济控制力,也可以让法律更好的为他们的利益服务。资本家可以花巨资聘请专职律师随时利用各种繁琐法律条文的细节为自己利益服务,类似农民工的利益被非法损害了,大部分农民工有这个金钱和时间精力成天往法院跑么?市场经济条件下律师这个职业从其天性来说就是为资本家服务的,谁给他们提供更多金钱,他们就必然绞尽脑汁让法律更好的为雇主所用。如果真的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请谁当律师,判决结果都不会改变,那还会有不同律师价格高低之分么?
相信市场经济能合理配置资源的,要么是缺乏基本头脑,要么缺乏基本良知。也正因为市场从来不能合理配置资源,当社会真正遇到危机,需要资源以更高的效率进行配置的时候,比如大规模战争,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无一例外的会立即把资源配置方式从市场经济转向计划经济(当然他们是私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
4、只有市场能多元化的神话
一些人钟爱市场经济的原因是所谓去中心化,市场中的生产者在决定生产什么种类的产品,以及采用何种方式生产时具有更大的自主权,从而能让产品类型更多元,科技发展更有活力。
这种观点似是而非,市场和多元化没有必然联系。市场经济所能提供的多元化,计划经济同样能提供,甚至可以提供更多。
市场无非提供了一个选择的筛子,能通过这个筛子的人,其获得了一定程度自主权,决定生产什么,用何种方式生产。
计划经济下,同样可以提供一种选择机制,这种选择机制下,可以让更多人有把创造性理念付诸生产实践的尝试机会。只不过这种筛选尝试可以比起市场有更高的自由度和更高的效率,这种非市场的创造性劳动选择机制可以从科学共同体获得启发。
科学共同体本质上是以非市场的方式运作的,其指挥棒不是市场利润,而是科学进步本身的价值目标。首先是通过基本的知识和能力考核,在人群中选择在一批人有更便利条件获取科学资源,从事科学研究。科学成果的发表也是通过科学共同体的审核,判断什么论文值得发表,什么不值得发表。至于审核标准,虽然不同的学术杂志会有区别,但基本上遵循大致相同的学术规范。能经过反复考核的学术成果,甚至可以被写进教科书。
显然没人会认为科学共同体按照非市场的逻辑组织管理科学研究活动,就窒息扼杀科学活力云云。把所谓多元化,所谓创造性活力和市场本身捆绑在一起,是惑于表象的结果。
计划经济完全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常规部分和自由创新部分。
常规部分是保证国民经济常规有序增长,满足人民生活水平和再生产增长速度在一定水平线上所必须的基本生产活动。这部分生产投入的资源和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必须采用严格的数量计划的方式进行分配和指派。但即便这部分,各基层生产单位仍然可以在许多方面表现出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产品的种类和数量是计划委员会严格指定的,但在如何提高产品的质量,如何提高生产的效率方面,各个企业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在这方面可以采用类似一个积分系统,哪个企业或个人在提高某类产品的质量上,生产效率上有创新,表现更优秀,就可以得到更高的分数。积分排名前列的的企业领导者或普通工人,就可以得到升迁,可以控制更大规模的企业群体,负责改进提高更大范围内生产活动的质量和生产效率。也可以有更大的优先权选择去自由创新生产部门,并获得更多资源支持。
自由创新部分本身也是计划的一部分,也就是计划委员会每年预留相当大的资源比例提前预备给自由创新部门使用。这个比例可以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每年用于新产品开发更新的资金比例的基础上再大大提高。至于参与者部分生产活动的资格问题,可以采取三方面的打分加权平均后的排名。
首先是有新产品设想的人把对新产品的构想,按照所属领域提交专家群体审查,专家群体必须在提交之后的规定期限内对构想打分,如果逾期还没有打分,就对专家群体进行相应处罚,比如通报批评,信誉扣分等;积极进行评价打分的专家则可以获得相应的积分,这些积分可以转化为专家自己进行科研创新获取分配资金优先级的权力。
其次有意参加创新生产者参加自己想要创新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统一考核,也可以得到一个分数。
还有是在网络上公开构想,让公众打分。
三方面的分数综合起来进行排名,根据资源许可的条件,选取前一千名或前一百名获得创新生产的资格。同时根据其分数高低,分配给其相应份额的资源。这个资源其实也就是相当于市场经济社会下某个人拥有的资金数量,只不过在这里这个资源性质上公有的,但只要是投入创新生产活动,可以被某个人或某个群体任意支配。产品实际被生产出来后,可以按照随机抽取的方式让一部分群体试用打分。分数高的,则可以被列入下一轮常规生产的计划中,在更大规模上进行生产。并且在这个过程里,取得实际效果越好的创新生产者,赢得的积分也就越多,也意味其后续从事创新生产获得的资源分配优先权等级越高。
这个创新资源自动分配机制的过程可以完全自动化进行,甚至不必有上级官员的参与和干涉。
在生产力已经相对发达的情况下,常规生产和自由创新生产甚至可以达到各占50%比例的程度,同时每个五年计划中常规生产的设备和产品被新发明的生产设备,以及产品种类替换的比例必须在相当大的份额之上,也可以作为计划的一部分列入指标。如果企业达不到这个指标,就加以扣分,排名靠后的企业负责者会受到相应惩罚。
当然,有些人或许觉得,自由创新部分的生产结果良莠不齐,甚至很大比例会失败,导致投入的资源全部浪费损失而没有回报。会不会导致生产无法持久维持下去。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实际上就算按照最极端的战争情况考虑,一大部分的生产结果是被白白毁灭,不产生任何后续经济价值,但类似美国在二战时期的经济仍旧是持续扩张繁荣的。二战时期的美国本质不过是私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本身就是相对粗糙简陋形式的计划经济,依然能做到这点。在公有制基础上,更精细设计,拥有更强大信息处理设备的计划经济下,要实现更出色的表现,是不在话下的。更何况,直接把自由创新部分的生产当成一种巨大的消费来对待,这种消费本身又能培养更多高质量的人才,产生更高技术水平的设备,和战争相比,对经济持久健康发展的正面效应更不可同日而语。
如果用一张图表示

[1]《剑桥欧洲经济史》第7卷“工业经济:资本、劳动力和企业”(上册),第711页
[2]《剑桥欧洲经济史》第7卷上册,第713-714页
[3]《剑桥欧洲经济史》第7卷上册,第740、742、744、746页
【本文原载于微信公众号“杜车别”,作者授权察网发布】
「赞同、支持、鼓励!」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cwzg.cn/theory/201703/34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