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共为您搜索到174篇文章
  • 面对美战略转向,要组织一场世界范围的舆论战

    面对美战略转向,要组织一场世界范围的舆论战

    今后的中美关系还会继续向前发展,尽管会风吹浪打,不能闲庭信步,但一定会绕过暗礁寻找到合适的路径,到达更加光明的彼岸。有一点也应该指出,尽管中美关系几十年总体上是向前发展的,但也充满了矛盾和问题,特朗普执政期间这种摩擦、博弈和竞争仍是常态,而特朗普如果听任鹰派主张将开弓之箭对准中国,使摩擦、博弈和竞争的振幅和烈度加大,是绝对不会有好结果的。

  • 解读贸易争端背后的中美关系

    解读贸易争端背后的中美关系

    现在我们不少的报纸、新闻评论还有些专家学者,把当前的中美贸易争端看成是一种纯粹的贸易问题或者是贸易赤字问题,我认为这是严重的误解。中美这次争端是关于中国发展方向的争端。美国认为中国的发展方向不符合美国的期望,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是在倒退。美国过去容忍了这种贸易不平衡,现在它认为中国和它渐行渐远,因此美国不能再容忍这种贸易不平衡。美国对中国的这种“非市场经济”的竞争表示不满,认为中国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要取代美国的位置。

  • 中美关系进入高度复杂敏感阶段

    中美关系进入高度复杂敏感阶段

    问题的关键在于,第三代、第四代,以致多代的中国共产党人,能否继承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遗志,沿着马克思主义指引的方向不断前行、由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掌握国家政权、有效聚合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和意志、始终保持一支绝对听党指挥、忠诚人民、能打胜仗的世界一流军队。这些核心要素,是我们中国战胜美帝、打赢这场世纪之战的关键。

  • 如何与病态的美国打交道?

    如何与病态的美国打交道?

    作者认为,与病态的美国博弈,要善于谋势取势,争取斗争的主动权。目前,我们可降低对美合作预期、适当拉开距离,做出“大路朝天、各走一边”的姿态和准备,以不争为争,以取势求主动。中美拉开点距离,彼此才好相处。中美间若要合作,就要改变“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状,需要双方共同意愿和彼此相向而行的善意举动。漫天要价、就地还钱的商人之道,不应左右大国间的战略关系。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特此编发,以飨读者。

  • 听其言而观其行,是判断美国外交走向的最简洁方式

    听其言而观其行,是判断美国外交走向的最简洁方式

    听其言而观其行,是判断美国外交走向的最简洁的方式。美国外交的实用主义原则在海湾战争中暴露无遗:海湾战争后期向伊拉克政府军发起攻势的库尔德人曾确信高喊“人权”的美国人会支持他们的行动,但结果大出所料,美国人竟保留了战争中的死敌萨达姆。其实,原因很简单,只要萨达姆不倒,科威特等国就会对美国的军事有所依赖,美国在海湾长期驻军就有正当理由;只要美国在海湾长期驻军,国际石油价格就控制在美国人手中。

  • 中美顶级智囊内部对话:疯狂的特朗普&长期的对抗

    中美顶级智囊内部对话:疯狂的特朗普&长期的对抗

    如今西方已经认识到,中国的经济体制不会改变,正如习近平所说的中国将会走自己的路,而西方的耐心和希望中国对此进行改革也就到此为止了。针对中国市场看法的改变是全球性的,不仅仅是美国,欧洲许多国家也对此作出了改变。而对于西方国家来说,我们的办法就是变得像中国一样,建立贸易屏障,阻止中国在本国的投资并购,采取这种并非互利互惠的行为。

  • 美国对华定位已发生战略性转变,中国千万要警惕!

    美国对华定位已发生战略性转变,中国千万要警惕!

    丁奎松认为,美国国务院亚太事务前助理国务卿坎贝尔近期在美国《外交事务》刊发的《中国重估算:北京是怎样让美国期望落空的》一文,反映了近十年来美国对华政策大辩论的结论性看法。该文提出了三个值得注意的观点:一是在中美关系发展史上,美国对华既用过大棒、也用过胡萝卜,都以失败告终;二是美国政府原来认为中国会通过改革开放走上西方道路,这一判断错了,中国不仅没有跟着美国走,还“另搞一套”,并且已经强大到可以跟美国竞争的程度;三是认为特朗普对华政策的大方向虽然正确,但手法过于片面,把双边经贸关系作为抓手处理中美关系缺乏效率。丁奎松认为,准确研判中美关系走向的前提就是要认清:“美国对华定位的转变是战略性转变,千万不能当成策略转变”。

  • 与中国开战?——兰德公司构想全面对华战争

    与中国开战?——兰德公司构想全面对华战争

    不能把美国兰德公司这份报告当成幻想,原因之一,是这份报告产生的时间是2016年。如果按一般战略报告撰写流程和规律看,它的思考、讨论时间应该更早。那时,特朗普还没有上台,如果把兰德撰写报告的原因猜测为,无论谁上台,对华都要有各种强硬对抗准备,那就反映出美国战略界当时已经有“中国是对手”、“要做对华作战准备”等想法。这个报告与几个月来美国多个官方战略报告的对华定调是一致的,与美国在东亚、在台湾、在贸易等问题上的实际行动是呼应的。这就提醒我们,对这个报告不能当热闹看,而要真的当成一种信号、一种方案轮廓来看。

  • 台海形势趋于严峻,中美或将面临新的台海危机!

    台海形势趋于严峻,中美或将面临新的台海危机!

    到2020年台湾选举前,蔡英文的两岸政策是以制造两岸“离与敌”为原则,而美国“遏制”大陆的浪潮也不会消退。两股力量合流,中美很可能将要面临一场新的台海危机。一是要清醒认识特朗普。二是要做好充分的精神和物质准备。三是坚决不能被美方牵住牛鼻子。中国大陆要阻止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切香肠式地往前拱。不能形成台湾问题上美方不断出牌,中方不断接招、疲于应付的局面。“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应是我们对付美方挑衅的基本策略。我们也要造出很多让美台难受的牌,而且要敢于打出来。同时,我们要不断加重对台当局“台独”分子的惩戒。让那些人知道,美国成不了他们的“救星”。

  • 司马昭之心,特朗普对台政策步步为营、图穷匕见!

    司马昭之心,特朗普对台政策步步为营、图穷匕见!

    目前特朗普的对台政策已经基本定型,即继承了美国精英把台湾作为“太平洋上不沉的航空母舰”牵制中国大陆的传统做法,并通过“法理”支持和军事介入等形式,与岛内台独势力互相利用,试图把台湾重新打造成为美国印太战略布局中的一枚重要棋子。美国绝不希望看到中国完成统一大业,更不可能帮助我们实现统一。可以预计,未来特朗普一方面会不断打出“台湾牌”,以此在贸易等问题上向大陆施压;另一方面会通过各种实质性举动,为蔡英文的台湾当局撑腰,进一步试探中国底线,从而实现“乱中取胜”。

  • 从战略高度看待中美关系

    从战略高度看待中美关系

    如果中国真的在超级跨国资本集团的支持和同盟关系之下成为世界最强国,进而上升为新的世界体系的主导者。这无非是是旧体系换了新主人,单以民族国家而论,或者也可以说是伟大复兴了,但这恐怕还达不到毛主席说的中国“应为人类做出较大贡献”的期许。真正要实现这种“较大贡献”,我相信中国道路应为人类提供一种有别于过往带有压迫-支配性质的世界体系以及世界想象,展示一种全新的世界可能性:在沦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被欺凌压迫剥夺的受害者和成为这一体系中进行侵凌压迫剥夺的列强这两种貌似非此即彼的命运之外,人类还可以拥有一种完全不同的、值得追求的前途和道路。

  • 知己不知彼,会十分吃亏

    知己不知彼,会十分吃亏

    今天解决东北亚问题的同时,一定要把下一步处理台港问题的预案想透,路才会越走越顺。这棋局有许多变局,但关键只有一条:美国在东亚的战略意图和意志。这方面我相信我们所知甚少,知己不知彼,会十分吃亏,我们需要快速恶补。

  • 陈文玲:舆论宣传“中国第一”,误导美国战略转向

    陈文玲:舆论宣传“中国第一”,误导美国战略转向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认为,特朗普现在的战略转向,过早地、过快地、过度地、过分地把中国作为战略竞争者和遏制对象,真的是选错了时代、选错了对手、选错了方向、选错了方法、选错了竞技场。

  • 中美关系怎么了?——以战略定力正确把握中美关系大方向

    中美关系怎么了?——以战略定力正确把握中美关系大方向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上最重要而又错综复杂的双边关系,事关两国人民福祉乃至世界和平、稳定与繁荣、发展。中美历史与现实都有极大差异,关系越密切则分歧矛盾越难免。只有增加了解才能增进互信,只有密切沟通才能减少误判,只有相向而行才能管控分歧。

  • 对贸易战需要吸取的教训:生意还是阶级斗争?

    对贸易战需要吸取的教训:生意还是阶级斗争?

    我们的那些糊涂车子,根本就不懂得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在他们看来,最直接的就是在商言商。这跟政治有什么关系?他们搞不懂的就是,政治才是经济利益最集中的代表。有了政治上的利益,就有了经济上的利益。如果没有政治上的利益,那经济上的利益就基本是靠不住的。所谓“造不如买,买不如租”,就是只有商人的头脑,而没有政治的头脑。

  • 成天“美必赢”,胳膊肘往外拐的人是怎么想的

    成天“美必赢”,胳膊肘往外拐的人是怎么想的

    话语权是一种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思维能力和思想表达能力。改革开放之后,原有的话语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上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科学落后的中国只能以拿来主义的方式建设自己的社会科学各个学科,“中国社会科学”中却没有“中国”这个本体论,结果一些人便习惯性地以形成于异域、特别是美国的概念、理论来观察国内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自觉不自觉地都是按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去看问题,结果美国无论干什么都是对的,其他国家都是错的。由此可见,不能说美国的“接触政策”和价值观外交是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