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芯片共为您搜索到8篇文章
  • 光刻机被卡,当中国芯片突围战遭遇了瓦森纳协议

    光刻机被卡,当中国芯片突围战遭遇了瓦森纳协议

    在苏联解体之后,美国主导的瓦森纳协定,几乎就是针对中国的,沉重地打击了气焰一度嚣张的“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国内买办势力。简单来说,如果欧洲让我们用伽利略系统,我们可能就没了北斗;如果美国不限制黑鹰直升机,我们可能就没了直20;如果美国不限制F22或F35,我们可能就没了歼20。美国主导的瓦森纳协定,帮助中国军工企业争取到了大量经费,也成了中国高科技企业的保护伞,没有他们的禁运,国内的高科技可能都发展不起来。还是太祖的那句话:让他们封锁吧,封锁个十年八年,中国的所有问题都解决了。

  • 美国为打压中国芯片技术精心编织的又一张黑网

    美国为打压中国芯片技术精心编织的又一张黑网

    美国为何布下这么大一个局针对张浩与诺思?或许答案就藏在诺思的主要产品——滤波芯片中。滤波芯片技术被视为芯片半导体行业“皇冠上的明珠”,也是现代无线通信、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所有这些行业的核心与基石。直到今天,该技术几乎一直为美国安华高科技公司垄断。不过,天津大学和诺思已成为中国国内领先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滤波芯片研发机构,且已形成小批量供应市场的生产能力,对中国芯片行业取得突破封锁和打压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 倪光南院士:打破“缺芯少魂”局面缺的不是钱,缺的是初心

    倪光南院士:打破“缺芯少魂”局面缺的不是钱,缺的是初心

    网络信息产业中,芯片被比喻为心脏,操作系统被比喻为灵魂。二十年来,中国网信产业为何始终“缺芯少魂”?2018年4月,美国商务部禁止中兴通讯采购美国芯片,中兴被“卡住咽喉”。这暴露了中国在高端芯片行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的困境。针对“中国芯”的缺失问题,我们采访了79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

  • 曾经远远落后于中国,韩国芯片是如何彻底反超的?

    曾经远远落后于中国,韩国芯片是如何彻底反超的?

    新中国建国后的第一个三十年,我国计算机和集成电路事业在自主赶超路线的主导和公有制科研、生产体系的统筹下,从无到有,初步建立起了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不断缩小与日本、美国的差距,比韩国起步早,发展快,对今天的芯片产业自主研发仍有重要的启示。

  • 这些中国制造中仍被“卡脖子”的核心技术亟待攻克

    这些中国制造中仍被“卡脖子”的核心技术亟待攻克

    “中国制造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强大,西方工业,也没有衰退到依赖中国。我们的制造业还没有升级,制造业者已开始撤离。”

  • 从中国芯到中国造 另一个隐形战场

    从中国芯到中国造 另一个隐形战场

    在这个木马、后门层出不穷,动辄“棱镜门”、勒索病毒肆虐的时代,上到国家安全,下到个人隐私,都面临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信息安全存有漏洞隐患的风险。以钟生海供职的中国航天科工为例,这个被称作我国最大的导弹武器研制生产单位,就时常敲响“没有自主可控,就会受制于人”的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