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毓海:“文艺与人民”随想
进入新时代,广大文艺工作者仍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虚心向人民学习,从人民群众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真情实感中寻找主题、选择视角、塑造典型,自觉把握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特点、新趋势,深入探究人民群众艺术需求的新规律、新变化,深刻展现人民群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昂扬向上、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和精神风貌。
怎样看金庸?——谈金庸小说对革命文化的消解作用
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之际来看,金庸的武侠小说起到了什么样的社会作用呢?一个巨大的作用是消解革命的文化,另一个巨大的作用是阻碍继续革命的文化的产生。当金庸的武侠小说和武侠电视剧风靡中国内地的时候,中国本来可以产生的促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文学、影视作品就因缺少市场需求难以产生了。市场就这样决定资源的配置了。
张文木:好作家创造的是一个时代,而不是一群粉丝
伟大的作家绝不是一味揣摩和顺应读者口味的人,而是积极引导和塑造读者的人,是让读者愿意追随而不是追随读者的人。这样的作家创造的是一个时代,而不是一群“粉丝”。
台湾美女作家林奕含自杀:谁是凶手?
林奕含如果没有自杀,社会就会说她是炒作,想卖书,台湾人很聪明很有洞察力。如果她提告,她会是什么下场?舆论肯定会说林奕含是自愿献身,求财不得才反咬一口。别忘了,这是一个连慰安妇都能说成是自愿的地方。
莫言的巅峰时刻与托尔斯泰的火车站
虽然,作家脱离不了自己阶级和历史的局限,但是我们哪怕跨越历史,也能体验到这种探索的脉搏、这种不朽的精神。“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是属于全人类的精神财富。而仅仅立足于自我,依靠卖弄技巧,依靠某一特定人群的肯定而获得某些荣誉的作品,即使短时间内红极一时,将来依然会被扫入历史的尘埃中。莫言,你是否有这样的隐忧呢?
华人作家黎丽:奥运与冷战!(来自伦敦的声音)
奥运的和平公正精神与冷战的冲突对抗表明了不同国家和文明之间相处的两种方式和走向。目前发生在中国周边及南海的诸如仲裁、萨德部署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当今某大国的冷战思维所形成的霸权战略的产物。中国的和平发展观念与奥运的公平精神是相通的,所以,在世界文明的发展中,中国崇尚的“文明的和谐”较之赛氏的“文明的冲突”应更有利于人类文明的现实和未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