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工厂》中的现实与未来看美国2020大选
宁要本土主义的草也不要全球主义的苗。一双鞋如果是外国生产的只要20美元,但是美国生产的鞋要40美元。宁可用关税把20美元的鞋挡在外面,也要让大家买40美元的鞋。因为这20美元的鞋,挣得钱全被资本家和外国人拿走了,本国人一毛钱都拿不到。加了关税,哪怕40美元,至少肉还烂在锅里。那些低效率的本土工人还能分到点渣渣。无论奥巴马时代的TPP还是现在的关税战,本质思路都是这个思路。
制造“毒丸”计划:美国为何不择手段攻击中国?
从制造“毒丸”计划、制造“植入芯片”虚假新闻、制造“干涉美国大选”事件,到威胁将中国列入汇率操纵国名单,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中美关系已经不是合作共赢时期,不是树欲静而风不止的状态,而是暴风雨已经来临,我们已经身处暴风雨之中,中美两个大国正面临着正面相撞的巨大风险,虽然我们希望这一刻晚一天到来,但我们一定要做好与美国正面相撞的准备,那一刻,将不仅仅是风云激荡,而会是地动山摇。
弗州冲突与大选以来美国政治的极化
此次民粹主义运动使得经济不平等、移民、全球化、海外干预等重大问题突显出来。虽然这些问题是美国当前社会所亟待解决的,但两党建制派却出于政治原因而尽力回避它们。特朗普和桑德斯成功地将上述问题带入主流政治议程之中,并且很可能使其长时间存在下去。
大选中最悲情的人物-- 勿忘桑德斯
伯尼桑德斯,今年曾以75岁的高龄竞选美国总统,却在党内初选中败给了希拉里;他后来全力支持希拉里竞选,为的是她上台后能践行自己的主张,然而最终是川普当选。很多人惋惜桑德斯,感叹他成了大选中最悲情的人物。
特朗普就是在美国心脏上直接开一枪
11月8日,是新一届美国总统大选的日子。美国的影响力遍布全球,所以这也是一件关乎全世界的大事,但是这一届的美国总统候选人,好像硬是把一场正剧变成了真人秀。
国外学者透视美国大选:性、谎言和录像带
“我必须坦承,这次的选举影响了美国在海外的形象。”曾于2004年竞选过总统的美国现任国务卿克里近日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华盛顿邮报》也评论道:“在美式民主的陈列柜中,世界看到了反面教材。”今天,美国大选进入投票环节。如果美国大选是观察美国的一个标本,那么今年大选尤其具有“教科书”级别的解剖意义。为此,我们邀请3位国外学者齐聚圆桌,谈一谈他们眼中的美国大选。
美国大选已经没有正确打开方式
在美国民众的眼中,经济生活条件的恶化不断地恶化,而政治领域中的体制派却只肯在极其有限的范围内推动改革,力图维持社会稳定和统治的稳定,两相对比之下,也便更愿意看到反体制的可能,即使所谓的“反体制”不过是说辞而已。于是,这场旷世丑陋的大选历经几多波折,带来几多希望又是几多失望,但最终无论是谁成为新的总统,对美国普通民众来说,都难以改变他们现在的生存状况。
郭松民:希拉里会比王熙凤更好命吗?
希拉里从来不是温柔女性,而是那种咄咄逼人、冷酷精明、刻薄寡恩的角色。如果要在中国的文学形象找一个类似人物,则比较类似王熙凤。布什担任美国总统后,她以民主党参议员的身份投票支持共和党政府发动伊拉克战争。在担任奥巴马总统的国务卿时,她成为卡扎菲最终被虐杀的直接推手,间接导致了美国驻利比亚大使在班加西被杀——她的一整套手法干净、毒辣,并不亚于王熙凤毒设相思局。
【美国大选】请选民们放心投票,此次选举你一定不会选对
明天美国人民就将“选”出自己的下一任总统。这场闹剧恐怕并不会就此收场,选举带来的社会撕裂无论希拉里还是川普都没有能力修补,而这些破事儿最后还都得工人阶级来背锅。不过,矛盾的激化和政治参与度的提高对工人阶级来说其实也是一种机遇。唯有结束长期“被代表”的状况,建立真正代表工人阶级的政党,才能真正改变美国政治的现状。
俄媒:美国媒体大选报道极不客观 背弃数百年传统
俄媒称,几乎所有美国媒体都顾不上保持客观立场,都支持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希拉里。一拨亲共和党的媒体也背弃了数百年的传统,为民主党人摇旗呐喊。维基揭秘网曝光的一些民主党人的邮件也证实了这一点:民主党竞选总部与媒体界频频私下勾结。
俄罗斯“路线之争”日趋激烈--俄杜马大选前普京执政新动向
当前,俄罗斯与西方关系僵持待解,俄经济发展颓势尚未止住,且国家杜马大选在即,普京肩上的“担子”不轻。面对国内外压力,近来普京执政突出“求变保稳”基调,在内政、经济、外交方面打出“组合拳”,欲掌控内外局势发展主导权,巩固执政根基。
关于美国大选的几个认识误区
美国大选正在举行。可是,选拔超级大国总统的擂台赛貌似透明公平,实则不然。其中,还有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应该予以澄清。误区之一,美国总统是选民一人一票选出来的,这是其“合法性”所在。误区之二,美国两党初选经过层层竞选,体现了公平公正。事实远非如此。误区之三,美国总统候选人在电视上公开辩论,有利于增进选民对他们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