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调结构主张存在片面性:必须纠正公有制经济被严重削弱的态势(一)

国家坚持公有制为主体,这不仅体现经济的社会形态具有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同时是促进宏观经济可持续地稳定运行和发展的基础。但是搬用西方宏观经济学提出的主张,却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公有制基础割裂开来;把宏观经济调控从而当前的调整经济结构,与维护公有制经济基础割裂开来。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看来,调整好当下中国的经济结构,必须纠正公有制经济被严重削弱的态势,尽快恢复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尤其是加强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主导地位。

【本文为作者向察网的独家投稿,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请注明来自察网(www.cwzg.cn)】 

《中华人民共和国》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①] 国家坚持公有制为主体,这不仅体现经济的社会形态具有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同时是促进宏观经济可持续地稳定运行和发展的基础。但是搬用西方宏观经济学提出的主张,却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公有制基础割裂开来;把宏观经济调控从而当前的调整经济结构,与维护公有制经济基础割裂开来。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看来,调整好当下中国的经济结构,必须纠正公有制经济被严重削弱的态势,尽快恢复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尤其是加强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主导地位。

以下分五部分来来进行论证:

(一)搬用西方宏观经济学的调结构主张存在片面性

(二)市场调节机制是与所有制关系结合在一起的

(三)所有制是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作用的基础

(四)私有制为基础的宏观调控不可能科学地调结构

(五)科学地调结构必须以公有制为基础

一、搬用西方宏观经济学的调结构主张存在片面性

西方经济学调结构主张存在片面性:必须纠正公有制经济被严重削弱的态势(一)

党的18大提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求“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②] 这有很强的针对性。2016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严肃指出,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出现“重大结构性失衡”[③]。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出现市场内需不足、产能过剩等问题,都是经济结构失衡的表现,这种失衡已比较严重,必须高度重视。

我国国民经济要实现转变发展方式、科学发展,就必须对宏观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但是,如何才能科学地解决好“重大结构性问题”?经济学界认识并不一致。

用西方宏观经济学作为经济工作指导思想的一些学者,先是搬用凯恩斯主义,从驾驭投资、消费、外贸“三驾马车”角度,从需求方面提出“需求拉动”的调结构对策;在2015年党中央做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④]部署后,又开始从供给方面提出调结构主张。 他们的基本观点是认为,目前经济结构的失衡,表现为市场总需求和总供给之间的失衡,主要原因在市场体制机制不完善;因而要解决产能过剩和产业结构失衡问题,应当从市场需求方面或者市场供给方面调整。他们认为,2012年以后中国宏观经济连续几年出现下行态势,这从国际经验看,属于进入中等收入水平国家发生的正常现象,不过,要避免经济增长继续下滑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就需要调结构。他们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是:

——主张减少政府作用来进行“结构性改革”。认为经济“结构”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资源配置的结构”,中国经济减速最主要的问题是由于“资源错配”,经济结构发生了扭曲;第二层意义上的“结构”,是“体制机制的结构”。认为“结构性改革”讲的,是后一层体制机制意义的“结构”的改革,要通过这种改革,即减少政府干预,把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立起来,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来实现第一层含义的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供给质量的提高;政府要起的作用,不是直接出手去调结构,而是提供公共品等。认为采用行政命令方法解决经济结构扭曲的问题,效果很差,而且往往适得其反,[⑤] 为此有人明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消除市场的价格扭曲。[⑥] 还有人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要素市场应有实质性推动”,尤其要在石油、天然气、电力、电信、铁路等领域,在服务业中像医疗、教育、文化这些领域,有实质性推动(即要有私人资本进入);并主张城乡之间的土地、资金、人员等要素流动的改革,不能再拖。[⑦] 这些调结构主张,简要地说,就是要尽量减少政府作用,建立没有政府干预的市场机制体制。

——认为供给侧是与需求侧的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相对应的。有人提出了“消费供给、投资供给和出口供给”概念,认为这“实际上构成了供给侧的动力机制,这种动力机制带有非常明显的结构性特征”;“供给侧”还包括与“物”的供给能力相匹配的、从“人”的利益关系来看的“制度供给”。[⑧]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是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以创新引领消费;要提升创新能力,“瞄准惠民生、利长远的发展项目,创新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制度供给的创新成为市场活力迸发的重要引擎”;“供给侧一旦实现了成功的颠覆性创新,市场就会以波澜壮阔的交易生成进行回应”。[⑨]

——认为供给侧方面结构调整的主要含义是培育独立的自主经营企业。“最要紧的任务是形成自主经营的、独立经营的产业主体”;[⑩]“民营企业活力和企业家精神是供给侧的”;企业活力必定主要靠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的增强取决于政府行政干预的减少”。[11] 众所周知,流行的民营经济概念就是指私有制企业,可见,他们是主张通过扩大私有制经济、主要是通过扩大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的力量来“调结构”。

上述主张提出的完善市场机制体制、扩大市场有效供给、增加生产要素供给数量和质量、增强企业的效率与活力、减少政府行政干预等,初看起来不无道理。但是,问题在于经济结构的概念到底是什么?没有说清楚。

西方经济学调结构主张存在片面性:必须纠正公有制经济被严重削弱的态势(一)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贯彻唯物史观,全面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其中包含着商品生产普遍化社会的宏观经济一般结构。主要包括:(a)商品流通(又可进一步分为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b)生产资料所有制、(c)生产的社会分工(即通常所说的产业结构)、(d)人与自然的关系和(e)社会总资本三种形态(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的结构关系这五个相互联系的基本经济层面。这些经济层面共同构成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经济结构的基础。

而搬用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学者所谈的“结构”,除了“资源配置的结构”可纳入产业结构这个经济层面,其余都不直接涉及宏观经济结构。所谓“体制机制的结构”,这属于经济管理制度范畴,并不是经济结构范畴;显然,不能用解决组织管理制度方面的问题,来替代解决社会再生产各部门之间的产业结构失衡的问题。所谓调整“消费供给”、“投资供给”和“出口供给”方面的结构,这种结构观把国内经济本身的结构和国际经济关系混为一谈,显然不能用以揭示国内民族经济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因而不能用于指导解决产业结构的失衡问题。所谓“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这虽然从生产角度值得强调,但是这属于提高生产供给的效率和效益问题,并不能替代宏观经济的调结构。

这些主张具有的共同片面性是,都撇开了公有制基础来谈市场机制与调结构的关系;都不把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规定的所有制结构,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内容,相反,还要通过鼓吹扩大私有制经济的力量,来进一步地削弱乃至瓦解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尤其值得提出的是,有的观点在提出“制度供给”创新时,还使用了令人费解的话语,说“供给侧一旦实现了成功的颠覆性创新,市场就会以波澜壮阔的交易生成进行回应”。制度供给方面的“颠覆性创新”是何含义?须知,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中国经济的根本制度,只有像前苏联、东欧国家那样公有制被瓦解了,才能称得上制度含义上的“颠覆”,难道“制度供给”的“颠覆性创新”,就是要颠覆公有制、“创新”私有制的制度?难道只有私有制的市场交易才是波澜壮阔的?

一言以蔽之,上述观点不但没有讲清经济结构失衡的原因,没有提出科学的调结构对策。而且还在宣扬资产阶级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市场经济制度永恒合理的老观点。撇开其中包含的反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司马昭之心”不谈,单从学术上说,这些观点也实属调结构的认识误区,看起来振振有词,其实科学成分甚少,必须与之辨明是非。

【何干强,察网专栏学者,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 本文发表在《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7年第4期。因文章较长,故将原稿分五部分,并作必要修改上网。这是第一部分。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全国常委会办公厅主办出版,2004年特刊,3月15日出版,第80~81页。

[②]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第1版。

[③] 新华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报道:《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光明日报2016年12月17日第1版。

[④] 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首次提出,“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新华网2015年11月10日,16:20:13: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1/10/c_1117099263.htm。

[⑤] 吴敬琏:《什么是结构性改革,它为何如此重要?》,中国经济50人论坛网,2016-06-30:http://www.50forum.org.cn/home/article/detail/id/6565.html。

[⑥] 周小川在“中国经济50人论坛”的发言,论坛秘书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全面提升发展质量》,中国经济50人论坛网,2016-02-19:http://www.50forum.org.cn/home/article/detail/id/6400.html。

[⑦] 徐蔚冰:《刘世锦:供给侧改革须在要素市场有实质性推动》,中国经济时报2016年09月13日:今日头条网:2016年09月14日:http://www.toutiao.com/a6329486052995301633/。

[⑧] 贾康、苏京春:《突破需求管理局限 推进供给侧研究创新》,中国证券报2015年11月17日,《新华文摘》2016年第2期,第53页。

[⑨] 冯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减乘除”效应》,《光明日报》2016年12月17日第1版。

[⑩] 董鑫:《厉以宁手写讲稿谈供给侧改革:政府要知进知退》第一财经日报2016年11月24日:http://www.yicai.com/news/5165657.html。

[11] 钱颖一在“中国经济50人论坛”的发言,论坛秘书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全面提升发展质量》,中国经济50人论坛网,2016-02-19:http://www.50forum.org.cn/home/article/detail/id/6400.html。

「赞同、支持、鼓励!」

察网 CWZG.CN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cwzg.cn/theory/201705/36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