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干强:积极开展唯物史观对唯心史观的理论斗争——论中国道路与唯物史观的中国化(之五)
【本文为作者向察网的独家投稿,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请注明来自察网(www.cwzg.cn),微信公众号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作者按:今年(2018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改革开放40周年,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对于开创美好未来,十分必要。而正确地总结历史经验,就必须坚持马克思开创的科学思维方法——唯物史观。笔者曾写过一篇文章《论中国道路与唯物史观的中国化》,力求用唯物史观总结中国发展道路的成功经验,梳理出符合客观规律的认识。此文曾刊载于《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前沿(2010-2011)》(高翔主编:《社会科学蓝皮书》,Ⅱ,总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9月,第23页~52页)。考虑到确立唯物史观的指导思想对当前总结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极为重要,现不揣冒昧,将此文授权察网网络首发,以抛砖引玉,敬希读者不吝指正。本文是《论中国道路与唯物史观的中国化》的第五部分。本节标题原为“推进唯物史观中国化的新要求”。】
时代在发展;中国道路要向前拓展,对唯物史观中国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形势下,需要至少进一步做好以下工作:
1.推进唯物史观具体化现实化。唯物史观作为科学的历史观、社会观和方法论,首先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这种抽象的理论形态存在的,正因为抽象,才具有普遍的指导价值。然而,它要显示出自己的科学思维方法功能,就必须转化为经济、政治、法律、军事等人文社会学科的各门学科涵盖的各种类别的实践领域的具体思维方法,才能实现。在这种具体化现实化的过程中,唯物史观促进各种实践的成功,同时,也丰富和发展着自身,由此又进一步推进各种实践的发展,以致无穷。这种过程,可以表示为:①唯物史观 —→ ②唯物史观在某个领域的理论方法(范畴和原理、具体方法论)—→③唯物史观指导下的某个领域的实践原则 —→ ④某个领域的具体实践方法;然后,又反向由④依次回到①。在唯物史观这种具体化现实化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现实的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因为思考及其形成的思想总是存在于现实的人的头脑中的。这就对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要求,如果自己要在有关领域和工作岗位发现真理,推进具体实践,就应自觉地学习应用唯物史观,并努力促成其在自己的工作领域的具体化和现实化。
从学术层面来看,推进唯物史观具体化和现实化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在人文社会学科的各个领域创建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学术话语体系。[1]这包括创新和革命或改造两个方面。创新,就是要创建本门学科中崭新的科学新范畴、新原理和新方法;革命,就是要对前人留下的带有唯心史观烙印的或不甚科学的范畴、原理和方法,进行革命或改造,正如恩格斯所说,“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 [2]。以经济学为例,马克思就独创了如劳动力商品、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等新范畴,形成了从本质到现象的科学经济学话语体系;[3]因为在被拜物教所迷惑的资产阶级经济学中,出自对本阶级利益的维护,是根本排斥对经济本质关系的研究的。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经济学中具有某种科学性的范畴,则进行了改造,如对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这对范畴,马克思在《资本论》第2卷中,就用两章篇幅对其原先的解释和使用,进行了分析澄清,给对范畴注入了科学的新含义,从而把它们纳入了科学经济学的话语体系。这里之所以强调创建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学术话语体系的重要性,是因为目前这尚未引起学界应有的重视,有的学科存在不加分析地照搬西方资产阶级学科术语的现象。这是有悖唯物史观中国化方向的。
2.积极开展唯物史观对唯心史观的理论斗争。推进唯物史观中国化,不能回避同各种错误理论和思潮的斗争。在复杂多变的当代国际大环境下,这种斗争有时十分激烈。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与形形色色错误理论和思潮积极斗争并不断取得胜利的历史。在改革开放的实践过程中,我国理论战线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断开展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批判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才稳定了社会,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充分地证明,唯物史观不可能不展开积极的思想斗争就实现中国化。在这方面,以追求真理为己任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首先要坚信唯物史观的真理性,深入理解和自觉应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的各门社会科学的原理和方法,提高辨别能力。仍以经济学为例:有人把中国道路理解为市场化“转型”,由此便用“市场经济国家”的所谓国际标准来分析中国的改革性质,提出诸如市场发育程度是否达到了国际标准,国有企业的比重是否太大,中国的开放度是否太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否太多等问题,认为中国与原苏联改革的区别只是“休克疗法式转型”和“渐进式转型”的不同,目标是相同的。这其实就是用反映自由资本主义经济的新自由主义的思维方式,来理解当代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来对照,不难看出其背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误区。又如,有人注重用投资、消费和进出口“三驾马车”的视角来分析中国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节,只是从如何控制银行信贷、财政投资、财政再分配、进出口政策等方面提出调控对策。尽管一些对策可以起暂时的作用,但是这其实就是西方凯恩斯经济学的方法,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来对照,不难看出,这种思维方法停留在社会再生产的一般流通的表层,有两个致命的误区,一是回避所有制这个经济的本质层面,所以不能弄清市场有购买力消费需求不足的真正原因在哪里;二是沿袭了“斯密教条” [4],在宏观经济分析中,丢掉了第一部类生产资料不变资本部分(∑Ⅰc),这样,也就不会重视生产资料生产部门内部的再生产结构调节问题。可见,这种分析方法有很大的表面性和片面性,由此提出的主张用于宏观经济调控实践就不可能实现标本兼治,还会起掩盖深层矛盾,将问题积压起来酿成更大不良后果的负面作用。因此,经济学者要加强马克思经济学的研究,破除对所谓西方现代经济学实质是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迷信,积极创建中国特色的科学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理论,才能推进唯物史观在经济学领域的中国化。
其次,对于各种错误理论和思潮,“马克思主义者应当站出来讲话。”[5]在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两种对立理论之间,是不可能和谐共处的。在当今中国,容忍资产阶级的各种错误理论和思潮,就会阻碍唯物史观中国化,就会破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君不见,一些人对美国经济学家科斯的产权理论不加分析地盲目搬用,推行MBA(经理层购买)的私有化“改制”,已经造成了公有制经济比重的严重下降,这是严重的教训。要看到,有些错误理论在实践上产生的后果,往往有滞后性。原苏联1956年苏共20大赫鲁晓夫推行修正主义思想路线,其恶劣的后果,直到34年之后发生了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大批颠覆,才充分显现出来。所以,对流行的各种错误理论和思潮决不可掉以轻心,必须依据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原则,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在学术领域通过百家争鸣,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
3.推进唯物史观的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只要为人民群众掌握,就能变成强大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而唯物史观的大众化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核心内容。为此,毛泽东一贯主张, “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6];“辩证法应该从哲学家的圈子走到广大人民群众中间去”[7]。因为,广大劳动人民理解了唯物史观,就能科学地认识自己的地位和作用,掌握自己的命运,提高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能力,就能更大程度上自觉地团结起来,为实现社会发展规律规定的共同目标努力奋斗。因此,要开辟未来的中国道路,必须推进唯物史观的大众化。而当代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下,已成为社会运动机制的主动轮,实现唯物史观大众化已经具有优越的现实条件。
然而,唯物史观作为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普通意识中不可能自发形成。如果不加强唯物史观的普及化教育,就不可能做到唯物史观的大众化。而且在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称霸全球的国际大环境中,在国内仍然存在私有制经济的条件下,唯心史观和私有制意识形态还会不断地腐蚀群众的普通意识,阻碍唯物史观的大众化。难道不是吗?有些地方由于放松唯物史观的普及教育,年轻一代信宗教的人增多了;由于西化思潮的影响,一些人对共产主义理想怀疑、动摇起来;由于在大众传媒一度偏向传统国学的普及教育,“孔孟之道”的普及之声似有压过唯物史观声音的倾向。对此,不可等闲视之。
推进唯物史观的大众化,必须抓好唯物史观的通俗化工作和普及化教育。唯物史观是科学,科学的东西不那么通俗易懂,因此,对群众进行唯物史观的宣传教育,有必要做好学术语言向老百姓能理解的语言转化。这是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因为唯物史观的范畴是社会各层本质关系的理论表现,而这些本质联系毕竟要在现象上以各种形态表现出来,这些现象形态是普通意识能够感觉到的,一旦将这些感觉与本质联系起来,群众就能够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新中国建立初期大力加强唯物史观普及教育,取得明显成效的历史经验,[8]生动地证明了这一点。
推进唯物史观的大众化,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唯物史观的大众化教育与传教士向群众鹤立鸡群地宗教“布道”,在根本性质和形式上都有原则区别。唯物史观大众化的实质,是让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者认识自身的命运,掌握属于自己的精神武器,所以它要求深入群众的实践第一线,与群众打成一片;而宗教“布道”则居高临下,高傲地向群众施舍虚无缥缈的精神慰藉,站在人造的神的殿堂高台之上。唯物史观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看做自己的生命之源,因此,推进唯物史观大众化的过程,不只是教育群众的过程,也是推进者密切联系群众,向群众的实践经验学习,深化对唯物史观的理解,推进唯物史观本身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总之,进一步推进唯物史观具体化现实化,把唯物史观的普及化教育与向群众的实践经验学习结合起来,这是唯物史观中国化、大众化的必然要求,由此必然能调动起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劳动热情,使中国道路充满生机,通向美好的未来。
[1] 读者可能会注意到,笔者把“人文社会学科”和“人文社会科学”作了区分。因为在汉语中,“学科”与“科学”在概念上有重大区别,前者指研究领域,后者指真理。在同一学科内,会同时存在科学理论与非科学理论。
[2] 《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32页。
[3] 参见何干强:《论唯物史观的经济分析范式》,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第81页。
[4] 参见《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410~419页。
[5]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6页。
[6] 《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23页。
[7] 《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498页。
[8] 参见《中华魂》编辑部编:《学习历史唯物论二十讲》,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6页。
【何干强,察网专栏学者,南京财经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常务理事。本文节选自《论中国道路与唯物史观的中国化》第五部分,本节标题原为“推进唯物史观中国化的新要求”。】
「赞同、支持、鼓励!」
感谢您的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维护费用及作者稿费。
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如考虑对我们进行捐赠,请点击这里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cwzg.cn/theory/201806/43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