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专栏
-
警惕西方学术话语中暗含的意识形态陷阱(全文)
西方国家的学术理论,尤其是涉及亚非拉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理论,经常用一套看似缜密的逻辑推理,以及繁复琐碎的学术论证,为发展中国家指出了一条不容辩驳的发展道路,最终目的是迫使第三世界国家在经济上与西方大国捆绑,形成依附性关系。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来说,借鉴西方理论必须学会鲁迅所说的“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能照单全收,坠入西方学术话语暗含的意识形态陷阱。
-
警惕西方学术话语中暗含的意识形态陷阱
西方国家的学术理论,尤其是涉及亚非拉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理论,经常用一套看似缜密的逻辑推理,以及繁复琐碎的学术论证,为发展中国家指出了一条不容辩驳的发展道路,最终目的是迫使第三世界国家在经济上与西方大国捆绑,形成依附性关系。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来说,借鉴西方理论必须学会鲁迅所说的“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能照单全收,坠入西方学术话语暗含的意识形态陷阱。
-
“一带一路”:全球发展的中国构想及其难点
中国要想在“一带一路”中发挥“领唱者”角色,必须有自己的独门优势。依照笔者理解,中国最大优势就是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以及国有企业的骨子作用。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倡导的新型全球化,实际是公有资本的全球化。与西方大国相比,中国最大优势不是军事优势,而是政治优势。政治优势可以转换为经济和战略优势,但经济优势不一定能转化成政治优势。中国要想保护海外利益,推进“一带一路”,一定要强调“政治优先”。
-
战略研究应注重世界观改造
态度决定高度,高度决定深度。观察和分析国际问题,只有摆脱了个人利益的羁绊和狭隘视野,尽可能从国家和民族的高度看问题,才能抓住主要矛盾,切中要害。普通人倒也罢了,如果那些为国为民的社科学者也摆出“小清新”模样,满足于为“人性论”和个人主义张目,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逻辑上是荒谬的,在行动上更是危险的。
-
美式全球化阴影下的伊斯兰世界
当前伊斯兰世界之所以陷入困境,与其过度融入西方主导的国际经济体系有着直接关系。面对具有技术、品牌和组织优势的国际大资本,中东伊斯兰世界日益溃败,最终被锁定在全球产业链下游位置。与之相关,正是由于伊斯兰世界没有实现工业化,因而与西方的“火力差距”相差悬殊,西方大国对该地区国家进行军事干预和打击时,往往肆无忌惮,如入无人之境。这种外来军事干预明显加剧了伊斯兰世界的动荡和贫困。
-
当前沙特与美国矛盾:表现、根源及前景
当前,沙特与美国关系出现不小矛盾。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美国能源独立趋势使美沙合作的共同基础减少;二是苏联解体使双方共同对抗的对手消失。目前,沙特在“战略焦虑症”之下,在中东地区推行咄咄逼人的地区政策,由此陷入新的困境。长远看,美沙共同利益仍大于彼此分歧,合作仍是双方关系的主导面。
-
埃及“强国梦”受挫的深层根源
多年来,埃及一直谋求富国强兵,结果却日渐衰败。埃及“强国梦”破灭主要有三大教训:执政基础背离多数民众,导致政权根基日趋动摇;发展道路偏离工业化道路,埃及由此沦为全球产业链下游国家;对外战略偏离不结盟路线,导致埃及外部环境日趋恶化。埃及的教训值得其他国家汲取。
-
愚公与智叟:国际政治中两类思维模式比较及启示
随着中国与外部世界互动增强,确立怎样的国际核心价值观,日渐成为热议话题。从深层看,这一话题涉及到奉行何种外交理念(或外交哲学)的问题,因此极其重要。本文借用“愚公移山”中的愚公与智叟为象征符号,梳理和分析当前国际政治中两种基本思维模式的及其最终结果,进而得出有借鉴意义的结论。
-
田文林:“伊斯兰国”已成美在中东博弈筹码
“伊斯兰国”的极端做法,固然威胁美国自身安全,但该组织适度发展也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这种两面性决定了美国对“伊斯兰国”的态度是“既打压又纵容”。美国在组建反恐联盟时,故意将叙利亚、伊朗等坚定反恐的国家排除在外,对叙利亚反恐也并不热心,反而频频“误炸”参与反恐的叙利亚政府军。换言之,“伊斯兰国”已成为美国进行地缘政治博弈的筹码。
-
伊朗对外行为的战略文化分析
伊朗作为中东举足轻重的地区大国,能够在错综复杂的险恶环境中不断壮大,与其独特的对外行为逻辑及其背后的战略文化密切相关。具体而言,波斯民族具有民族自豪感与悲情意识相互交织的双面性格;伊朗的国际战略观是谋求实现独立、成为大国和改变国际秩序的递进式战略;伊朗的外交风格呈现出“第三方外交”、将国家利益包装为意识形态以及商人风格浓郁等特点。
-
田文林:国际政治研究不能跑偏
战略研究的要义不在于急于贡献什么“锦囊妙计”,而首先是“正心诚意”,其次才是“格物致知”乃至“修齐治平”。有了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者才能实现有效学术积累,防止“体系流产”;决策者才能在看问题、做决策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犯颠覆性错误;整个民族才能提升是非辨别力,不被那些肤浅、花花绿绿的表象所迷惑。不过,这些理论方法在国内的国际问题研究中运用、贯彻得显然还很不够。
-
田文林:中国在中东“踢全场”无可厚非
中国是否应介入中东事务,如果介入又该如何介入?这是个引人关注的话题。近日,中国军方代表团访问叙利亚,就加强人员培训、向叙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等问题达成共识。上述问题因此再次置于公众面前
-
田文林:未遂政变折射土耳其的“精神分裂症”
可以说,正是当年政教分离造成的“精神分裂症”使土耳其至今不得消停,发展道路始终在世俗化与伊斯兰化之间左右徘徊,政治频繁出现“钟摆式”动荡和调整。这种“精神分裂症”使土耳其至今莫衷一是,不知道国家究竟该向哪个方向走。——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土耳其全盘西化的世俗化改革并不算太成功,而更像个“豆腐渣工程”。
-
经济主权丧失、社会动荡加剧:土耳其私有化教训
近三十年来,土耳其一直将全面私有化作为实现经济繁荣的“主要法宝”。表面看,这一政策令土耳其受益颇多:土目前是“展望五国”和G20成员,经济总量排世界第十七位。然而,透过现象看本质,全面私有化政策引发的恶果严重而深远。2013年5月底以来因马克西姆广场改建引发的持续抗议,不过是土耳其私有化政策负面效果的冰山一角。土耳其发展之路的经验教训值得汲取。
-
田文林:“伊斯兰国”的结局会是什么?
“伊斯兰国”注定充当“搅局者”角色,使中东地区更加动荡混乱,它使中东的恐怖主义活动换代升级,地区教派矛盾更加复杂难解,未来,“伊斯兰国”即使被打散,但由于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很可能“形散神不散”,重拾非对称恐怖袭击,最终导致中东伊斯兰世界更加动荡分裂,距离伊斯兰复兴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