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专栏
-
田文林:叙利亚危机——打开的潘多拉魔盒
叙利亚危机已成为当前中东最具爆发性的地区热点。相比于其他政局动荡的阿拉伯国家,叙利亚危机外部干预色彩最为明显。这种外来干涉的最终目的,就是想方设法推翻巴沙尔政权。叙利亚的遭遇在中东乃至整个第三世界颇有典型性,对其进行深度剖析,有助于认清当前新干涉主义本质与危害。
-
经济主权丧失、社会动荡加剧:土耳其私有化教训
近三十年来,土耳其一直将全面私有化作为实现经济繁荣的“主要法宝”。表面看,这一政策令土耳其受益颇多:土目前是“展望五国”和G20成员,经济总量排世界第十七位。然而,透过现象看本质,全面私有化政策引发的恶果严重而深远。2013年5月底以来因马克西姆广场改建引发的持续抗议,不过是土耳其私有化政策负面效果的冰山一角。土耳其发展之路的经验教训值得汲取。
-
田文林:中东国家工业化的悲喜剧
当前的中东局势持续动荡,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解决好发展问题。发展出现问题,表征是经济增长缓慢、失业率高、贫富差距大等,深层症结则是中东国家没有实现工业化,由此导致国家缺乏足够税源,民众缺乏足够就业机会。这给国家的经济发展后劲和社会稳定埋下隐患。
-
田文林:“成长的烦恼”--当前新兴国家经济困境及对我启示
2013年以来,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普遍陷入经济困境。这种困境并非偶发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发展中国家难以突破“中等收入陷阱”?这一问题只有置于国际资本体系下才能看清。
-
田文林:西方长期意识形态渗透与中东乱局
仍在困境中转型的中东国家来说,如果不认真反思和清算新自由主义的危害,将无法真正摆脱积弱积贫的经济状况;如果不高度警惕和抵制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中东的未来探索发展之路仍会布满荆棘;如果不坚决反对霸权主义,不谋求团结联合,而继续“兄弟阋于墙”,中东乱局就永无宁日,坏消息之后还是坏消息。这种对中东乱局的教训总结,对中东以外的转型国家,同样有镜鉴价值。
-
田文林:“阿拉伯之春”残局背后的启示
面对“阿拉伯之春”后的残局,阿拉伯国家已经开始有所反思。而从外部来看,笔者认为这场剧变还有更具普遍意义的深刻启示,那就是一个国家要想走上一条长远和可持续性的道路,就要统筹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的关系。其中稳定最为根本,否则就谈不上改革或发展。
-
田文林:俄罗斯欲与美国争夺反恐话语权
奥巴马政府始终将“战略东移”置于首位,这意味着美国实际把中国视为首要战略对手和心腹之患。俄罗斯在中东的折腾让美国面临“先解决俄罗斯,还是先解决中国”等战略困扰。俄折腾的动作越大,美“战略东移”受到的干扰就越大。
-
田文林:警惕跨国金融资本冲击实体经济
导致发展中国家难以突破“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跨国金融资本流动,是导致新兴国家经济大起大落的重要根源之一。
-
田文林:“伊斯兰国”兴起折射国际体系危机
当前国际秩序的危机是一种结构性危机,认清这一无处不在但又无影无形的问题,需要相当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战略策略水平。但IS显然做不到这点。只有节制资本、反对霸权,实现共同富裕,国际体系危机才可能有效缓解。
-
田文林:土耳其的危险游戏
土耳其当前击落俄飞机的做法,不啻是玩火自焚。目前,尽管我们无法确定俄罗斯采取何种方式报复,但可以肯定的是,土耳其为当前军事冒险付出的代价,肯定比其强行逞能获得的收益大得多。
-
田文林:伊斯兰国引发的危机仍会向深处发展
中东越乱,“伊斯兰国”的活动空间和活动范围就越大。遏制“伊斯兰国”活动空间和范围的前提就是中东的政治生态要趋于稳定,但事实上中东乱局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是没有缓解可能性的。只要中东继续乱下去,“伊斯兰国”的土壤就很肥沃。
-
田文林:从伊核协议看美国的战略调整
要想让美国战略东移改弦更张,或不至于威胁中国合法权益,中国必须增强实力、战略意志和斗争精神。在这方面,伊朗已经提供了成功案例。
-
观风察俗
-
观风察俗
-
田文林:伊朗核协议--奥巴马的赌局
美国中东政策调整,其最终目的不是要离开中东,而是想恢复到过去的均势战略轨道,在低投入甚至不投入背景下,扮演“离岸平衡手”角色,低成本地运营中东战略,维护地区主导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