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新民:蒋介石从未放弃与日本媾和的想法--淞沪会战的再回顾与再思考
今天我们回顾淞沪战役,如果把它放在整个抗日战争,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去与思考,应该可以发现,淞沪战役在客观上产生的战略作用是非常重大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历史性的。
正确区分“九一八”事变前后蒋介石与张学良的两种“不抵抗主义”
张学良与蒋介石在“不抵抗主义”问题上有共同之处,也有着明显区别。不加区分张学良与蒋介石的区别,甚至为蒋介石“不抵抗主义”开脱,则是历史虚无主义在抗战史研究中的典型表现。
蒋介石败退的最后"毒计":制造银元投机风波
国民党无法解决中国的经济问题,在逃离大陆前,蒋介石鉴于国民党失败的教训,也制定了一套企图使中共重蹈国民党覆辙的“经济拖垮”战略。为实现这一计划,蒋介石下令采取—切手段掠夺和破坏大陆的经济基础。
仲呈祥:过度美化蒋介石--必须清除文艺领域的历史虚无主义
由于一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沉滓泛起,不仅染指政治、历史、社会界,而且也顽强地在文艺领域登台表演,危害所及,理应引起高度关注。
铁索寒:美化“花园口决堤惨案”属严重违反政治纪律
不得不承认,有些共产党的媒体已经游离于组织之外,这些媒体、喉舌的领导究竟是共产党员还是其他什么党的党员,恐怕自己也有点糊涂了吧。
无风即风:《精神日本人蒋介石》(一)
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一个国家领袖,却具有超越国家与民族血统的亲日、知日、媚日之精神,这无疑是一种超级逆向种族主义,也因此从1926年北伐开始,蒋对日本的“贡献”就一直在发生,而且直到他死后都没有停止,特别是对战后的日本。
看蒋介石如何评价国民党抗日战场的表现
1984年,秦孝仪编撰的《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出版,收集了蒋介石自中华民国元年(1911年)以来的所有专着、文告、书告、文录、谈话、书面致辞等,包括抗战期间的所有资料。在《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演讲卷”,有“对于整军会议之训示——知耻图强”一文。
痛批杨天石、曾景忠:九一八不抵抗主义的罪魁是蒋介石
蒋介石不抵抗把东北让给倭寇,是名副其实的第一功勋,本来日本对侵华还顾虑重重,固然有强硬侵华的军部,可还有很大的势力反对明目张胆地侵华。
蒋介石退守台湾前后究竟屠杀了多少人
1949年10月底,蒋介石见大势已去,便退守台湾,在这期间他除了在大陆展开全面的破坏行动,还指挥特务部门在他曾经的陪都重庆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屠杀……
为什么说蒋介石是个投降派?
1946年,当美苏一起策划把外蒙从中国分裂出去时,蒋介石在意志上屈服于美苏的压力,行为上不仅不反抗,还背书了这一强权主导下的分裂国土的行为。这是向美苏投降。1961年,蒋介石再次屈服于美苏压力,以不投票的方式,让外蒙进入联合国。这又是向美苏投降。
无风即风:蒋介石不抵抗全解读
可以说,这是蒋介石第一次将“不抵抗主义”放上台面的历史性时刻,对往后9年直至日本全面侵华爆发的所有对日处理方针,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抬高蒋介石形象改写不了历史
出于内战的原因,国共双方在相当长时期内相互敌对,自然谈不上肯定对方历史功绩。但随着后来两岸交流增多,大陆民间和官方对国民党当局在抗战期间的作用逐渐转向肯定,明确表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协同作战,都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反倒是国民党方面一直无法正视共产党军队在敌后战场的贡献。
抗日战争期间蒋介石三次和日本人秘密谈判
蒋不是鬼,但绝对不算神。抗战时期既有私心,也时常暴露出软弱和消极的性格,但毕竟他没有投降,而且坚持到最后。
蒋介石基督徒身份的建构与民国基督徒的政治认同
蒋介石受洗后频繁利用基督徒身份将中外信徒纳入其政治轨道,为构建党派和国家认同及开展外交活动服务。